情境导学对课标,文学阅读有创意

2024-05-29 09:01陈羽杨祥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5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思维训练情境创设

陈羽 杨祥明

摘要: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要重视与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对接,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情实际,开展情境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行发散思维,有创意地个性化理解文本中人物性格品质和思想情感。要紧扣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分三步开展情境教学和创意阅读:问题激趣,梳理感知文本内容;创建档案,引领学生深度探究;情境留白,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关键词:散文阅读;情境创设;创意理解;思维训练

【设计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名篇。作为回忆录,它是一种文学体裁,着重回忆母亲的生活经历和性格品质,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无华。但是,文本篇幅较长,内涵丰富,教学容易陷入平淡和冗长,使课堂沉闷、低效。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焕发学生探索的情趣,应当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开展与新课标对标教学设计,切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思维和语言两方面的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有三大任务群,其中文学作品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第二大学习任务,强调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表达独特体验与思考等语文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设计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要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实践体验感。如何创设生活化情境,关键是情境设计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是创设的生活情境要体现整体性和一致性。就是情境中的多个任务要构成一个整体,并且前后一贯,使整体阅读在一个大情境下,完成多项生活化的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整体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品位。

三是设计情境任务要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以培养学生个性化体验思考能力,彰显其表达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素养和语言素养。

通过情境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借助情境,理解作者的博大情怀,学会品悟朴实语言中的深挚情感——母子之情和革命情怀。

【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五六年级和七年级阅读教学,已经开展了大量的阅读任务群教学,主要是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阅读教学,学生对记叙文、说明文等实用文本的阅读理解具备了较为充足的知识积累,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阅读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是,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个任务群,侧重培养学生对文本信息获取、概括归纳和交流表达能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和思考,有创意表达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需要借助第二个阅读教学任务群的教学设计,系统、有序地开展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体验、思考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此,本课例设计了“自学积累”“情境导读”“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安排两个课时,分别完成两个环节,有效地训练学生基于情境创设的阅读理解和创意表达的能力,理解作者朱德与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感,感受母亲的优秀品质和朱德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品味朴实语言中蕴含深厚情感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并积累字词知识。

2.学习理解朱德母亲的品格,感受母子情深。

3.在平常琐碎的叙事中感受母亲的性格特点。

4.品味平实语句当中的丰富内涵,训练创意表达能力。

【任务实施】

任务一:问题驱动,自读积累

活动一:情节激趣,自读文本

从课外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情节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在《红星照耀中国》斯诺纪实文学中,有这么一些话“在南方几年中,他领导‘赤色联军打数百次小仗,数十次大仗……他一再证明自己胜过敌方任何将军。他无疑地在游击战中培养了中国革命军队惊人的战斗力”,要求学生带着这种好奇心,自主阅读文本《回忆我的母亲》,梳理多个故事内容,探寻朴实中的关键词语,积累有关词语的知识,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情感。

布置任务:小組合作学习,归纳有关词语及其含义。学生自己布置字词积累作业。

活动二:情境预设,初步感知

朱德的故里四川仪陇县马鞍场开发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其中有朱德母亲的墓,墓旁有个石碑,刻着这篇课文的全文。现在景点推出最新设计,希望从朱德的这篇文章里提取信息建一个档案卡,好让游客能一目了然地快速了解朱德的母亲。并结合朴实语言和关键词句,获取个性化体验和思考,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归纳整理散文叙述的几件事,划出关键词句。

在教师的点拨下,初步感知朱德母子深情和母亲的性格品质,理解朱德的革命情怀,为深度学习和情境化解读奠定基础。

任务二:情境引领,深度学习

(课堂师生充分互动,完成情境化任务)

活动一:师生互动,共建档案

师:朱德的故里四川仪陇县马鞍场开发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其中有朱德母亲的墓,墓旁有个石碑,刻着这篇课文的全文。现在景点推出最新设计,希望从朱德的这篇文章里提取信息建一个档案卡,以便游客能一目了然地快速了解朱德的母亲。旅游景点提供了如下档案卡内容,请大家合作完成,并提出你们的建议:

1.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尽量用原文填写档案卡。

2.重点概括事例和品格,体现母亲和朱德的母子情。

3.提出新的栏目内容,丰富档案卡。

师生就档案卡内容进行讨论,要求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探寻答案,或者在字里行间寻找依据。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带着好奇心、求知欲,发挥想象力,进行阅读,学习运用阅读所得知识,有效完成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任务,体现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习语文”的新课改理念,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

屏显档案卡。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后,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档案卡的内容,也能借此检验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体验和创意表达的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生1:我说“姓名”,在课文“预习”里说到他的母亲叫“锺太夫人”。

师:善于借助“预习”理解课文,方法有效!那她有没有全名?

生1:书上没有说。

师:老师翻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查到她的全名,只有姓“锺”,死后为了表示对她的尊重,尊称“锺太夫人”。旧社会,女性因为地位低下而没有真实姓名,这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过,如《朝花夕拾》中的阿长名字怎么来的?

生(齐):沿用了上一位女工的名字。

师: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用的是——

生(齐):丈夫祥林的名字。

师:知道姓名了,那“( )档案卡”填锺太夫人还是朱德母亲?

生(齐):朱德母亲档案卡。

生2:这篇文章是对母亲的追忆,填“朱德母亲”更能体现作者回忆录的文体特点。

生3:我认为填“朱德母亲”更亲切,也更能表达朱德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生4:游客可能不知道“锺太夫人”是谁,说“朱德母亲”一目了然。

生5:我也认为要填朱德母亲。因为这个景点只是朱德故里系列景点中的一个,应该和朱德联系起来,体现纪念馆的整体性。

师:大家观点一致,但理由各异,又能言之成理,体现了大家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也是一种发散思维和整体思维的训练。再来看看她的身份。

生6:我填“佃农”,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我家是佃农”。

师:“佃农”是什么意思?

生6:课下注释说是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佃农将收成的大头交给地主,是非常贫穷的。

生7:“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说明生活一直很艰苦。“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贫苦”就是又贫穷又苦难,“世代”说明世世代代都如此。

师:这是一个穷人被压迫、被剥削的时代。你们能从朴实的字里行间,了解人物的身份和生活状况,并且言之有理,思维活跃……继续填表。

生8:“子女数”应该是13个。因为课文说“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生9:我填“工作(技能)”是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我的依据在课文第四段最后一句。

生10:从课文“母亲亲手纺出线”,还可看出母亲会“纺线”。

师:他们说的是具体工作和技能,说明母亲干的活多,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生(纷杂地):母亲是个好劳动,体现了母亲的勤劳和艰苦。

在初步理解母亲的基本情况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重要片段,品味关键词语,培养个性化思考和创意表达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完成情境化任务——理解母亲的思想性格做铺垫。

学生齐读片段:“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师:你认为文段中哪个词最有表现力?大家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生11:我认为是“还要”。母亲每天煮了二十多口人的饭后,接着还要做这么多家务活,这就突出劳动量很大、很辛苦。

生12:“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和“就”,说明母亲每天起得比鸡早,趁着夜色开始劳动,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不怕吃苦。

生13:“还能挑水挑粪”中的“还能”体现了母亲还要干重体力活,这些本应是男人干的活,母亲都要干,有力突出了母亲的辛苦和勤劳能干,应证前面“母亲是个好劳动”的观点。

生14:“还能”说明母亲干重体力活也是自愿的,这是母亲优良品格的表现,具有家庭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个性化理解和创意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彰显了语文新课改的精神。为了进一步理解母亲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质,可以安排朗读训练。为提高以读促悟的效果,可以采用添加语气词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

(屏显文段)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哪)。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啦),种菜(啦),喂猪(啦),养蚕(啦),纺棉花(啦)。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呢!)。”

学生个人朗读和齐读相结合。顺势引出语言品味教学。将语言品味、情感品悟融为一体,结合生活化写作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平实语言对于表达深情的作用,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师:从这短短一句话,你感觉朱德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生15: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了。

生16:而且有深厚的情感,爱母亲的情感。

师:仅仅一个“还”就藏着这么多可挖掘的深意。文中很多句都有“还”字,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并简单品一下。

生17:“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还”字看出衣服结实,惊叹母亲能干。

生18:“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还”字看出母亲起得早,赞叹她的勤劳。

生19:“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还”看出不可思议,母亲劳动到生我前最后一刻。

借助文本理解朱德母亲的品格是重点,也是档案卡的主体内容,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搜索信息,提炼品格,完成档案卡建设。具体结合文本内容展开合作交流学习。

师:请继续填档案卡“品格”。

生20:前面说了勤劳,文中还说“母亲任劳任怨、性格和蔼,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也是品格。

生21:她富有同情心,文中说自己家艰难,但母亲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这里也用了“还”字,母亲做了一般人不大会做的事情,做了一般人不太会理解支持的事情,她是平凡和善良的。

生22:她是懂许多生产知识的,文中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生23:她支持我上学,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她爱我。

师:普通母亲觉得孩子留在身边更好,让他去打仗,孩子可能会牺牲,从此可以看出朱德的母亲还有哪些品质?

生24:尊重我的选择。

生25:深明大义。

师:朱德母亲这些举动改变了朱德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的走向。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有这么多品格,有没有哪一个是贯穿她一生的?

生26:勤劳。文章说“母亲一生都没有脱离过劳动”。

生27:我也觉得是勤劳。开头说“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生28:除了开头,中间也写了勤劳的事情,最后也写母亲老了还在劳动。所以我也觉得是勤劳。

师:可见,勤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在师生共同探索创建母亲档案卡的过程中,以情景任务为驱动,彰显了情境化教学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和创意解读,学生获得了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

活动二:延伸阅读,创意表达

设计课外延伸阅读情境,开展多文本联读、课内外比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开展创意表达。一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的多个任务情境,一定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为此,本课例的第二个情境是对第一个情境的延伸和拓展,从读课文到课外相关名著阅读,二者先后相连,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我们选了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和王增树《长征》中的有关片段,与课文内容进行关联阅读,也是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一种有机融合,将情境化教学设计变得更加开阔和宏观,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内学习和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进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进一步理解母亲对朱德的深刻影响,从而体会朱德对母亲的深情,本课例设计了延伸阅读和课内外比读环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师:这样的母亲对朱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看以下纪实文学、传记的片段,你能看出哪几方面的影响?

(屏显)

生29:A可以看出母亲给我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

生30:B可以看出母亲教给我生产知识。

生31:C可以看出母亲教给了我革命的坚定意志和团结精神。

活动三:归纳全文,深化理解

结合文本最后几段议论抒情文字,引导学生理解朱德对母亲的感情,完成档案卡倒数第二栏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老师要求学生找出表达朱德对母亲情感的语句,并深情地朗读出来。

师:如此勤劳、善良、深明大义的母亲,朱德对她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字里行间读读看?

生32:感恩母亲。文章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生33:爱和怀念。文章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生34:悲痛。文章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师: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字——

生(齐):爱。

师:母爱似海,朱德怎样报答?

生35:文章写到“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就是朱德的报答方法。

师:朱德从爱母亲上升到了爱国家,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令人动容。我们一起配乐朗读。

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情感: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在充分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母亲对朱德的影响,以及朱德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革命情感。

任务三:栏目留白,拓展想象

课例还巧妙设计了一个留白栏目,给了学生发散思维和拓展想象的余地,也是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引发思考,他们还想了解什么有关的内容呢。言已尽而意无穷!这也是情境化教学设计的真实生活需求,也可以让游客去参与和设计。这就是学生课后作业之一。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将阅读教学划分为三大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阅读与表达。在初中阶段,阅读教学三个任务群都有涉及,但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为侧重点,而后者是难点,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阅读,二是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体验和思考,三是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有创意地表达个性化的感受和思想。以此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品味,發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新课改强调要贯彻情境化教学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创设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训练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语文综合能力。

基于对新课改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实施情境化教学的需要,本课例创设了“为朱德纪念馆中一个景点——朱德母亲墓建立档案卡”的教学情境,并且设置了三大阅读任务,第一任务“问题驱动,自读积累”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掌握积累生字词语,为后续阅读理解奠定兴趣和知识基础;第二个任务“情境引领,深度阅读”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情境化任务的驱动下,完成母亲档案卡的编制任务,实际上是借此深度理解母亲的思想品质、朱德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所以课例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创意无限,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精彩纷呈,收效明显。第三个任务“栏目留白,拓展想象”既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又是课外阅读的拓展,还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将它作为学生课后作业,这个设计具有弹性,颇为巧妙。

本课例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思维活跃,对文本的理解也颇多创意,学生学习情趣高涨,课堂氛围热烈,作为广东省杨祥明名师工作室的一堂省级公开课,受到听课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这种基于情境化教学的文学作品阅读课例,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

【专家点评】

陈羽老师在《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中,鲜明地体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价值追求。

从情境创设上看,她设计了朱德博物馆的母亲墓这一场景,要求学生为朱德母亲建立档案卡,以便游客更加简明、直观地了解朱德母亲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感受朱德母亲和朱德之间的母子深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建档和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而档案卡的内容设计,也能够清晰地引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理解朱德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她对朱德的深刻影响。在情境化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纷纷涌现,凸显了文学作品个性阅读和创意表达并重的特色。

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在拓展阅读、比较阅读中,教师巧妙地引入了三部红色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伟大的道路》以及《长征》中的片段,与课文相关内容勾连,以深化学生理解母亲对朱德的情感和影响。如朱德在指挥作战之余,展现出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以及在革命困境时刻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等。这样的拓展阅读,不仅深化了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也拓展了学生阅读视野,教给学生延伸阅读的方法,更是一种群文阅读的巧妙设计和关联。

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同步训练,而且学生个性化解读也很突出,彰显了文學阅读和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的设计艺术,值得语文同行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思维训练情境创设
以群文阅读助力中考复习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基于语文教学的写作思维训练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