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娟
摘要:作业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一环,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双减”政策要求小学语文作业要缩减作业时长和总量,全面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如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作业设计应践行“双减”政策,对学生起到科学正确的导向作用,真正落实减负提质。
关键词:“双减”背景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在“双减”政策下优化作业设计策略已成为每一名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其作业设计形式也受到关注。“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设计出更适合小学生心理和学习特点的作业,有效发挥作业应有的价值与意义,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巩固和提高。
一、注重作业设计形式,突出多元化
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不是单一的,作业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二者具有优势互补作用,因此作业设计也要突出多元化,这样小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作业的乐趣,真正从作业中汲取知识,进而提高作业效果。“双减”政策下教师应立足学生学情基础,从听、说、读方面下足功夫,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巩固所学的内容,让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学习,以增强其对语文世界的认知和情感。[1]
例如,在学习过《铁杵成针》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可体现多元化特点,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中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先要让学生“听”,由于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形式,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优势,让学生多听几遍课文朗读的停顿、语气等,这对学生感知和理解文章深意大有帮助。在“说”的作业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将这篇文章翻译成白话文,并加进自己的理解,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复述和创新能力更强,通过讲故事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也会随之提高。在设计“读”方面的作业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更多有关专心致志学习态度的成语故事,如“力学笃行”“发愤忘食”等故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因材施教设计作业,尽显层次性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作业。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有针对性地去了解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学生的优缺点都要做到尽在掌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基础不同的学生能自主选擇作业内容的难度,让学习能力较强和不佳的学生都能从语文作业中受益,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教师布置预习《草船借箭》的作业时,可以将作业分别设置为基础类作业、提高类作业和拓展类作业这三种。基础类作业要求学生应熟读课文,并认知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型主要让学生不仅能叙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更感兴趣;而对于拓展类作业的布置,需要学生能体会故事的深刻含义,并抓住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通过阅读谈谈对故事中周瑜、诸葛亮、鲁肃等人物的看法,并要求在课外读一些有关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小故事。这样的作业布置形式可以消除小学生对作业的畏难心理,选择适合自己实际学习能力的作业,从而发挥语文作业的优势及价值。
三、轻松高效完成作业,凸显趣味性
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考虑作业趣味性元素的融入,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精神,更轻松高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2]因此,在设计作业过程中,教师应创新作业形式,把趣味性渗透至作业中,从而让学生体验独立完成作业的快乐,这样也能发挥作业的优势,帮助学生发掘内在潜质,更轻松地学习好语文这门学科。
例如,在学习《骑鹅旅行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表演类作业,以增加作业趣味性。针对小男孩在变小之后到牛棚的途中所看见的小动物,其中的对话相当有趣,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在课下安排好角色,在课堂上将此场景再现出来。这样小学生开始忙碌起来,先在组内商定好自己做扮演的角色,然后在课下积极熟悉课文,深度揣摩人物表情、动作和对话,有的学生还和家长进行交流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体验到语文作业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相当积极,这就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小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要重视在作业中融入趣味性元素,使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高效掌握课文内容,进而提高其语言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爱玩爱闹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也喜欢表现自我。“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在作业的布置形式上下功夫,让作业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规律。应紧扣语文学科特征,借助多元作业、分层作业、趣味作业等形式,使每一次布置的作业都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切实做到事半功倍,如此“双减”政策才会得到更为有效的落实,从而实现在作业中突出育人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颜瑄.“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J].天津教育,2022(20):4-6.
[2]甘迁.“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