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新背景下,教师所面临的要求和挑战变得更高且更难。在素质教育阶段,语文这一学科是不可缺失的,其对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精准教学模式加以尝试,促进语文教学成效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对精准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阶段 语文学科 精准教学
引言: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精准教学被广泛运用且受到认可,精准教学将精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评价三者集为一体,遵循“学者最清楚”原则,能够让学生实现更为高效的学习。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精准教学模式的运用,对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加以挖掘和使用,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激发,促进其语文知识学习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一、教学目标精准性
想要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首先应当明确教学方向,即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设立,进而让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精准的出发点。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等,对精准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制订,进而保障语文教学中精准教学的开展。与此同时,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进一步突破,让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获得提升。[1]
以《孙权劝学》教学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该课文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适当对思考范畴进行更多的融入,尤其是针对文本结构的研究。这一文章被安排在教材“不平凡的人物”这一单元之中,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精准教学的时候,应当从人物这一要素入手,进而设计更加精准的教学目标。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加入三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利用三国时期人文风骨及特点等知识内容进行引入,也可以将其当作正式教学的铺垫,尤其是作为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的故事,其劝学价值较高。如此一来,学生对当时社会、军政的了解会变得更加深入。此外,在落实精准教学时,教师要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如从国家到君主等,基于君主形象加强对孙权的了解,同时基于人物背景引出劝学这一主题,进而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性加以保障。
二、教学活动精准性
在教学目标制订完成之后,就要进入到初中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环节——课堂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精准教学模式的时候,语文教师需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具体过程之中,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相应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开展精准教学时,教师应回应学生的反馈,进而基于此实现教学策略与进度的调整,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对《范进中举》一课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围绕已经制订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通读。随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如完成对文言文的翻译,促进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除此之外,初中語文教师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模式,运用情境再现的方式将文章故事内容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对文章角色的扮演,针对人物特点、性格以及文章内涵的理解会变得更为深刻,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得到夯实,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堂评价精准性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精准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除了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精准化,还需加强对教学评价环节精准化的提升,进而对教学评价形式进行进一步有效优化。[2]
具体来说,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存在综合素养以及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差异,针对这一客观存在的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应基于精准化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之间差异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更为有效的满足。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评价环节的时候,应当对精准教学的理念进行较为深入的渗透,针对学生开展差异化和精准化评价。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教师都应亲切,语言富有情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教师需在考虑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前提下,进一步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及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如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评价环节之中,从而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需对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结合运用,使学生在评价环节中可以有效获得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明确自身不足和优势,进而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做到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对精准课堂教学模式运行方式加以把握,对更加科学有效的精准教学策略加以运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反思,通过精准化教学目标、精准化教学过程和精准化课堂评价环节,有效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等均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张军.精准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名师在线,2023(21):48-50.
[2]崔亦鹏.构建初中语文精准教学课堂的优势及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0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