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宏
【摘 要】学习任务群是用好教材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概念与教学方式。故探究用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古诗词教学的适配性、意义价值和路径,显得尤为必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收获审美体验、多维感悟中提高审美品位、多元评价中促进审美表达”,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古诗词教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且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1]学习任务群是用好教材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概念与教学方式。它有利于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2]
那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该如何落实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核心素养?笔者展开了相关探索。
一、用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古诗词教学的适配性
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开展古诗词教学,需要分析两者的适配性。根据《课程标准》,六个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涉及古诗词的部分最多(如表1)。
此外,在其余五个学习任务群中,除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剩余的学习任务群都可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如表2)。但就古诗词的原有价值而言,其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们在“那时那地”具有满足生活交流与沟通的需要,表达人们在生活中的发现与感受。这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的一点。
由表2可知,各学习任务群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教师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可结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有意识地渗透“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相关内容。
二、用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从上文可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与古诗词教学的适配性最高。在具体操作时,应该如何着手?
顾名思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侧重“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两个方面。“文学阅读”指向输入,即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作品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作品,提高审美品位”。“创意表达”则指向输出,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创意化的审美表达和创作。这两者不能割裂,而应该互相融合。
可以说,“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回归了审美创造的价值定位,回答了“为什么学”的问题;让课程内容从孤立到系统整合,回答了“学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片面接受到整体感悟,回答了“怎么学”的问题。[3]
从古诗词学习的角度来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有优化学教范式、助力学生审美创造两大价值。另外,从表1看,本学习任务群还呈现出“进阶性”和“创意性”两大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可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用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古诗词教学的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直指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路径,设计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一)多重朗读中收获审美体验
朗读是学生感知诗词、积累语言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深入理解、审美创造的前提。提倡“多重朗读”,并不是指增加流程化、形式化朗读的次数,而是应进行指向多重目标、辅以多重指导、具备多重层次的朗读,将古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等多重审美元素表现出来,逐步呈现诗词的肌理、情感,深化学生的体验。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为例,教师可设置“朗读任务链”,融“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于其中,分三个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
1.初读得“言”
第一阶段为初读,即读准生字,读通古诗。本课的多音字有“燕、似、还、劲”,难读难认的字有“络、锤、凿、焚”,生僻字有“燮”。经过预习,有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这些生字。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名读环节应“有的放矢”地检验学生的朗读是否到位,继而适时指导学生读出停顿。本课的三首诗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类型,对应的节奏型是2-3停顿和4-3停顿。学生只有读好停顿,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为后面与作者对话做好准备。
2.再读得“味”
第二阶段为边读边理解,读出“诗味”。本单元的主题为“理想和信念”,契合篇章页上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基调。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也不能忘记提醒他们读得铿锵有力。如朗读《马诗》时,可播放马蹄声由慢到快的音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匹马,想象戴上金络脑驰骋时的样子,继而引导学生读出骏马奔腾的畅快,初步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实现与作者同频共振。
3.回读得“意”
三首古诗皆以托物言志的方式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因此,第三阶段要读出“诗心”。比如,學习《竹石》中的“任尔”两字时,学生明白诗人借竹子的正直倔强展现自己的风骨与爱国情怀。之后,教师设置学习任务“回读本课前两首诗,找类似字词来理解诗人的品质,读好古诗”。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发现《马诗》中的“何当”多出了一丝悲伤,《石灰吟》中的“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等又多了一份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气节。至此,从输入到输出,充分的朗读变为充分的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多维感悟中提高审美品位
除了朗读,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多种支架、整合教学资源来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1.创设多元情境,统整单元
《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出,“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教师可以情境贯穿单元始终,让古诗词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等课文。教师可根据主题情境,创设三个课时学习情境,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助力学生把握古诗意境,在“文学阅读”“创意表达”的双向互动中与诗人共情,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如表3)。
2.设计系列活动,认识意象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要想让学生深化对意象的认知,不能简单地罗列、机械地告知,而应联系教学内容和资源,借助系列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泊船瓜洲》《游园不值》时,教师可以整合教材资源和情境,设计一系列前后勾连、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看插图,猜诗人在看什么。课文的两幅插图中,诗人虽都有望的举动,但是肢体动作不太一样。学生需要在学习之后解读诗人的动作。如此教学,既有趣味,又设置了悬念。
活动二:给图中诗人配上语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内心活动、倾诉对象等,在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创意表达,感受诗人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促进审美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活动三:如果你是诗人,除了用“明月”“红杏”这两个意象,还会让什么入诗?此处输出学习成果,又一次训练学生进行创意表达。教师可准备相关古诗、成语等素材,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创写出“长江何时送我还”“孤舟何时载我还”“一声莺啼出墙来”“一只纸鸢出墙来”等内容。他们的诗中有代表春的意象,还有表示思乡的意象。
如此,教师借助丰富的活动,推动学生深化审美认知,最终进行审美创造。
(三)多元评价中促进审美表达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教师应该基于教学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精准评价,激发学生的表达意识。评价结果还能为教师之后的教学指明改进的方向。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教师可通过三个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拓展阅读的外延,同时结合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全程关注学生的表达兴趣和表达成果(如表4)。
學习任务群是极为重要的课程单位。故探究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具体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引导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收获审美体验、多维感悟中提高审美品位、多元评价中促进审美表达”,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感知诗文肌理,增强审美和表达能力,从而在学生心中真正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0.
[2]庄云云,刘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2023(41):48.
[3]王爱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意义与实施建议[J].语文建设,2022(24):19.
(上海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