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大量儿童电子琴集体课课堂的枯燥、教师只关注技能传授的现状,创设乐趣·合作·编创的多维互动课堂,最大限度地体现集体课课堂的功能与价值。而实现以上演奏形式的乐谱载体为独奏曲和合奏曲,尤其以后者更为重要。结合电子琴这一电子键盘乐器本身具备的丰富功能,通过组建班级乐队的方式,打造互动协作的沉浸式课堂。同时,随之应运而生的多维点评的评价方式,全面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化,拓宽专业学习的视野。
关键词:儿童电子琴集体课;乐趣;合作;编创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3-0-06
一、审视现状:儿童电子琴集体课教学现状之分析
传统器乐课的集体授课,都是以学习相关技能知识、掌握弹奏方法为主。对照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类新课标,儿童电子琴的集体授课,如果仅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弹奏技能为教学目标,已过于单一,更无从谈起新课标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几大核心素养。笔者多年来对各省市青少年宫、校外培训机构作儿童电子琴集体课教学的调研,从中发现和总结了现有的电子琴教学课堂授课状态。
(一)方式单一,枯燥无趣——授课方式的单一性
当下的儿童电子琴集体课课堂,仍旧摆脱不了“一对一”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体,穿梭于正在练琴的学生之间随堂指导。更有甚者,在教授五周歲的初学儿童时,忽视此年龄段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依然在愈发嘈杂的课堂自始至终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练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此授课方式,导致学生注意力仅集中在教师走到其身边指导的那几分钟。授课方式的单一导致了儿童对课堂的枯燥无趣感。如此集体课,缺少集体合作互动的机会,可谓是“取名为集体课的一对一课堂”[1]。
(二)被动接收,鲜少思考——“师带徒”下的依赖性
传统的器乐教学,均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即教师手把手地教授学生弹奏方法,无论是巩固旧知还是新曲学习,都由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则照单全收。
此教学方式,好处是只要教师自身专业功底扎实,其教学方法便不会让学生走弯路:学生在其教授下,只需要模仿教师的弹奏动作、按照教师的提示和要求进行弹奏,假以时日便会完成全曲的弹奏。然而,当问起这首乐曲的情感和为何要如此表达时,学生无从回答。长期的“复制”和依赖,导致学生疏于思考,依赖教师给予答案。
(三)视野受限,广度欠缺——教学视野的局限性
传统儿童电子琴集体课的教学关注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弹奏技能的传授——无论是各地青少年宫还是培训机构,都是自行编订或统一购买电子琴教材,按照教材的曲目编排顺序,依次完成每节课的教学。
此教学体系局限在仅做曲谱的弹奏教学,且绝大多数的曲谱为电子琴独奏曲谱。其教学对象——学生,最大的收获为掌握当下所学曲目的弹奏,并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积累一定的曲目量,仅此而已。而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同伴弹奏的聆听与点评,极少进行。如此电子琴集体课课堂,对学生多元思维方式的启发,以及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推动极其有限[2]。
(四)班级重组,人员流动——班级学员的流动性
对出于好奇心强、自控能力欠佳的儿童来说,单一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蒙阶段长时间重复练习而带来的学习、练习中的枯燥感,会让其产生厌倦、抵触甚至放弃的状况,造成同等程度之间的班级因人数缺失,只能无奈地在下一轮的排课中进行人员重组。
与校内相对稳定的班级不同,班级重组的情况在校外器乐类集体课培训中较为常见。留生率较低的班级,在一个学期之后就会面临拆班、并班的情况,从而导致想继续学琴的学员被动换班、重新适应新的小集体。而这个“新的小集体”,很可能又只能短暂地存在于一个学期,之后便周而复始,很难形成稳定而长久的“集体”。
二、探寻价值:“班级乐队”融入儿童电子琴集体课之价值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它需要学习者有一颗灵动的、开放的心来感受、表达。就键盘乐器学习而言,掌握弹奏的技能固然重要,但不能仅限于此,能感受到学琴带来的美好、有自己的理解、参与到集体合作中并享受协作之乐是攀向高峰之所在。
(一)立足乐器自身,发掘内在特色
作为集丰富的音色、节奏、音效、装饰、存储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琴,可以实现一台琴即为一支管弦乐队的效果。这是同为键盘乐器的钢琴、手风琴所不具备的。同时,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可以展现出齐奏、轮奏、合奏等演奏形式,实现电子琴集体课与乐队合奏相得益彰的沉浸式体验。
(二)聚焦小组讨论,促进互助合作
只要是两人以上的班级,就可以实现小组讨论:以“班级乐队”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声部的安排、弹奏方法、音准与节奏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同伴解决弹奏中出现的问题,将个人的能力适时地体现在集体互动中。“同伴互动是最有效率的,学生自由交换可以提高学习技巧,包括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所获得的支持”[4]。
(三)优化评价方式,激发个人潜能
通过组建班级乐队带来的多种集体演奏形式,促使学生意识到将一首乐曲弹奏准确和熟练仅为最基本的要求,速度、力度、呼吸,乃至音乐表现力才是乐曲演奏更为高级的体现。在一次次的班级乐队合奏中,可以使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学会取长补短,学会综合评价同伴和自己的弹奏。
(四)培养动手能力,开发编创思维
儿童电子琴集体课的初级阶段之始,鼓励学生从简单的单旋律乐曲入手,通过分析曲目,学会乐句、乐段的划分,从而自主制定符合乐曲风格的音色、伴奏型;从中级阶段开始,接触相当于乐队总谱的电子琴合奏曲谱,了解乐队编制,并在学习相应程度的乐队总谱后,尝试将单旋律乐曲改编为合奏曲谱;在将学习进行得更专业的同时,开发其编创思维。
三、设计理念
(一)乐趣
运用电子琴的各种功能,结合集体课的多人学习课堂,在班级乐队中沉浸式体验乐队排练。这样的学习形式和体验过程充满着乐趣。学生在一次次的合奏中,了解乐队的编制、乐器的性能和特色、乐队总谱的常见写法等。对其而言,通过对一架琴功能的熟悉和掌握,进而了解一支乐队。这些知识的了解均带来了精神上的鼓舞和好奇。如此状态下的学习氛围也是愉悦而享受的。
(二)合作
良好的集体课课堂,是具有合作、探究特色的课堂。具备多种功能特色的电子琴,为这样的合作课堂“添砖加瓦”。无论是启蒙阶段的班级齐奏,还是初级阶段的轮奏直至进阶后的合奏,合作的机会多次出现在每一学习阶段的课堂中;少至两人齐奏,多至全班齐奏、轮奏或合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聆听和对比——聆听同伴和自己的弹奏,对比相互之间弹奏的异同,从而建立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弹奏的方式方法。
(三)编创
通过电子琴启蒙、初级阶段的曲目积累,从中级阶段起,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对乐谱进行编创。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将编创落到实处,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牢固掌握,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学习的不同阶段对编创提出相应程度的要求[3]。
四、实践运用:儿童电子琴集体课设计与实践
本研究直面低龄段儿童在电子琴集体课学习中出现的无趣、低效的学习状态,结合此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采用“乐趣·合作·编创”的设计理念,对儿童电子琴集体课的课堂架构、课堂样态、课堂载体、评价机制进行了重构。
(一)课堂架构——曲目程度、内容安排、创作准备
1.曲目程度——乐谱的梳理与技能要求
笔者根据浙江省几所普及性较广的校外教育培训基地多年来使用的电子琴教材,通过最为通用的启蒙、初级、中级、高级阶段的培训阶段划分,将曲目做了相应程度的梳理,并附上不同阶段的技能要求(见表1)。
2.内容安排——独奏曲与合奏曲的选排方式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启蒙阶段,以简单的电子琴独奏曲为主要学习内容。初级阶段的前期和中期,除了一首合奏曲《小小世界》的学习,其余时间还是学习较之启蒙阶段难度系数上升的电子琴独奏曲。进入初级阶段后期,开始加入简单的合奏曲。表面上看,合奏曲的难度似乎比独奏曲在程度上至少简单了一档:如图1的《阿里山的姑娘》,为电子琴中级阶段的独奏曲,此页的右手部分已出现了快速的连续八分音符跳音进行、十六分音符的和弦进行;而左手部分,多指和弦的转换较为频繁,有的小节需要连续变换和弦,这些都对手指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再看图2的合奏曲《丰收之歌》,无论是哪个声部,从节奏、音符的密集度、弹奏技能来比较,在难度上较之于《阿里山的姑娘》简单了不少。但由于一首合奏曲包含至少三个声部,学生的读谱习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加之合奏曲的完成至少需要两位学生的组合,而学生之间的排练、磨合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形成每一学期独奏曲与比其难度低一档的合奏曲同时进行的“错层式”安排。
3.创作准备——编创的前期准备
通过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曲目的积累,学生掌握了左手多指和弦伴奏的基本规律、了解并熟悉了电子琴上所有的功能键、对乐曲风格有相对准确的判断。进入高级阶段之始,可以鼓励其对电子琴独奏曲进行合奏的编创。
(1)初级阶段后期
此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弹奏方法、掌握了电子琴上的绝大多数功能键并了解其用法、掌握了左手和弦的基本编配原则。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对一首简单的电子琴独奏曲乃至学校音乐课本中的歌曲进行音色、和弦、自动伴奏节奏的编配。
(2)中级阶段
此阶段,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对一首乐曲的乐句、乐段进行划分,并通过乐曲的演奏提示和课内外了解的乐曲背景对乐曲风格、速度做基本准确的判断。可以主动对一首相应程度的电子琴独奏曲进行分段,从而进行轮奏的安排;在某些乐句或乐段中,可以设计电子琴的“间奏”和效果功能键如“滑轮”“延音”等。
①了解乐队。在此阶段,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中外乐队演奏,联系所学合奏曲,了解乐队编制。比如,了解管弦乐队中的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打击乐组的分类和特性,并对照电子琴的音色库,运用到所学曲目中。中级阶段,对独奏曲进行音色、音效和轮奏的编创,即为进入高级阶段将独奏曲改编为合奏曲打下基础。
②对比学习不同类型曲目。学会对比程度相近的曲目,找出其异同。在对比、观察中积累经验、掌握作曲特点和规律。如图3、图4的《春天来了》和《春天》:通过对比,学生了解图4合奏曲中的双簧管声部同图3独奏曲主题,而合奏曲中的贝斯声部同独奏曲的和弦分解。以此类推其余声部,学生了解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在合奏曲中的安排,并按照上述思路逐步考虑一首乐曲中间声部和声织体的安排。即:在对比和模仿中开启编创之旅。
(3)高级阶段
此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弹奏技能,积累了较多的曲目,掌握了电子琴上所有功能键的运用,对一首乐曲能做到谱面知识的分析。可以实现对电子琴合奏曲进行自行学习的目标——自行根据合奏曲目的风格特点组成多人乐队,并能担任临时小指挥;根据一首初级程度的电子琴独奏曲,至少可以通过和弦的编配进而加入中间几个声部的编创。
每一个阶段的编创,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编创基础上的,并有新的要求和突破。在打好扎实的弹奏技能基础上,拾级而上(見图5)。
(二)课堂样态——课堂结构与环节设置
在一节60分钟的课堂中,通过班级乐队的多种演奏形式,在技能巩固、回课(弹奏上节课布置的曲目)、新课学习这几个主要环节得以体现。
1.技能巩固——以齐奏或轮奏的方式巩固技能
技能巩固在电子琴课中专指针对某一种弹奏技巧或某一类手指练习而进行的练习,相当于弹奏曲目之前的“热身”。由于是针对性的技巧练习,低龄段的初学者会出现不耐烦的状态。此时,可请班级里的所有学生选择不同的音色进行齐奏,既能分辨出每个人的技能掌握情况,又增加了趣味感;也可采用轮奏的形式,让学生在对比中取长补短。
2.回课——以齐奏、轮奏与领奏的方式展示旧曲
“回课”一词在器乐学习中属于通用语,意指学生将上节课教师布置的曲目,经过多次课后练习,在下节课中通过弹奏展示出来。在人数较多的班级,或是遇到篇幅较长的曲目时,若以独奏为主,势必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因此,采用以轮奏、齐奏为主,独奏作为回课最优秀的学生上台示范演奏的方式,将肯定和赞许融入专业中,又促进了集体课中的竞争意识。
3.新课学习——以多种演奏形式体现学习步骤
新课学习,是一节电子琴集体课的重点环节,涵盖讲授知识点、自由练习、示范演奏等众多教学方式方法。正因如此,在此环节,可让乐队排练中的各种场景“轮番上演”。
(1)挥拍唱谱,了解指挥手势
集体唱谱,既培养了唱谱和聆听的音准,又可以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常见的指挥手势,进一步了解管弦乐队的指挥动作要领。
(2)集体讨论,自由练习
随着程度的加深,学生不仅要能发现新课中的重难点,更要学会主动解决。此时,个人的能力未必能实现,需要同伴的帮助。在集体课的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随后根据讨论的解决方法进行练习,是集体协作走向融合的开始。
(3)片段演奏,多种呈现
重难点片段的练习,可以通过齐奏、轮奏的方式展示;如果整体呈现都较为准确,可以进行余下片段的练习;如果练习得较为顺利,可进行合奏(多声部)组合练习。
4.成果展示——定期展演,成果汇报
每学期期末,进行班级之间的“最佳乐队”和“优秀乐手”的评选,由队员们和指导教师共同考核、投票选举,票数高的乐队和乐手获得“最佳”和“优秀”,同时参加面向全体电子琴学员的汇报演出及展演。
(三)课堂载体——班级乐队的队伍构建
纵观启蒙到高级阶段较长的学习时间,可以按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电子琴乐队构建——一个班一支乐队,以灵活、轮换、稳定的人员设置为主旨,通过齐奏、轮奏、重奏、合奏的乐队演奏方式,每节课上沉浸式体验乐队排练状态。
1.乐队建制
在所有队员均能完整、准确弹奏合奏曲每一声部的前提下,采用随机、轮换乐队声部的方式进行合奏,确保队员全面掌握乐曲的弹奏。如图6所示,考虑每一学期,都会有因人员流失造成的合并班情况,故通过程度平行班级的人员调换,均衡乐队声部的轮换,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稳定的状态。
2.乐队管理
(1)各学习阶段曲目形式
将“电子琴乐队”写入教学大纲,并明晰相对应的合奏曲目、明确实施的具体阶段。同时,合奏曲目在安排上从前期的少量安排到中间的逐级递增,直至与独奏曲目数量相当(见图7)。
(2)合奏曲目的排练周期
明确“班级乐队”的合奏曲目,制定每首曲目大致的排练周期,确保在队员流失的情况下,班级乐队排练可以不打折扣地照常进行;确保至少在程度平行的班级里,队员若请假可以在其他的平行班里得到巩固和复习。
通过表2到表4的对比,从合奏曲目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初级阶段安排的合奏曲目均为四声部乐曲。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让学生在一开始适应看合奏曲谱——四声部的读谱要比更多声部的读谱在视觉上容易一些。同时,四声部的曲谱在学习时力求让每位学生分别练熟所有声部,为声部的灵活组合打下牢固的基础。再者,学生在练熟所有声部之后,在组合过程中,会更有学习的信心和乐趣,带着这样的成就感在乐队中快乐地沉浸式体验,做到双管齐下地学习。
3.乐队排练
(1)不同阶段的排练方式
①初级阶段后期。看懂合奏谱,练习所有声部。以一首刚进入这个阶段学习的合奏曲《春天》为例(见图4),此曲由四个声部组成。学生在首次学习时,须看懂每个声部对应的旋律:双簧管声部固定于每页的第一行、单簧管声部则处于每页的第二行,以此类推。
②中级阶段。课前课后练习所有声部,课中以合奏为主。随着进入中级阶段电子琴独奏曲目的积累,学生对于弹奏技能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相对于同一学习阶段难度系数低于独奏曲的合奏曲,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课前与课后独立完成合奏曲声部的预习、巩固。以合奏曲《卖报歌》为例(见图8),“拨弦”声部和“贝斯”声部节奏相对较难——互为对方休止符节奏填充。
③高级阶段。精练与泛练。经过了中级阶段一些合奏曲目的积累,学生对合奏曲的组成结构、乐队的排练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此阶段的每首合奏曲目篇幅都较长,如果再像中级阶段学习期间练熟每一个声部,需要占用较多的课时。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请学生自主“认领”其中的一个声部,精练——音准、指法、节奏、力度、呼吸等谱面上所有的要求;泛练——熟悉其他声部的旋律和节奏。泛练的目的是为合奏中声部的配合做准备。
(2)不同的称呼
一旦班级电子琴乐队建成,只要在乐队排练过程中,学员之间的称呼则从平日里的姓名称呼到借用声部名称的称呼。施行“班级乐队”的早期,在合奏过程中就采用交响乐队排练中指挥对各乐器声部的称谓,如采用“木琴”“长笛”“小号”等针对乐器的称谓代替直呼其名的方式进行排练中的称呼,让参与排练的队员从一開始就进入沉浸式情境融入乐队体验中。
(四)儿童电子琴集体课的评价机制——多方、多样、多维
1.多方——从教师作为班级乐队的指挥进行点评到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1)转交“指挥棒”
“乐队”的初创者是教师,教师将乐队的组建方式展现给学生后,随着合奏曲目量的积累和学生弹奏能力的提升,教师逐步将“指挥棒”交给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比,学生很快便会对自己的弹奏水准做到心中有数。而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此时,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队员互助
在合奏中,担任每一个声部的学生必须明确,自己弹奏这一声部的准确与否是合奏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能力有差别,必然會出现某一个声部表达不准确的情况。此时,鼓励队员们帮助问题声部的队员:或集体讨论,或弹奏辅导。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不仅对自己声部做了修正,还熟悉了其他的声部,将声部之间的默契度又拉近了一些。在此过程中形成倾听、互助、友爱的集体。
2.多样——角色的多样性
“集体课环境使得学生有机会去发展社交技能,同时也培养了领导才能。学生在特定的小组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要学会何时应该作为一名领导者,何时应该去服从。他们可能还要扮演一名评论者、鼓励者、聆听者、领导者等种种角色”[5]。在合奏中,教师既可以作为听众,也可以作为担任合奏曲中某声部的队员加入其中,而处于乐队核心的指挥,则交由学生担任。即:全员争C位,全员肩负团队大任。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协作互助。
3.多维——综合能力的提升
从自己演奏到做小评委,为不同的乐队演奏评分。随着学琴程度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应鼓励学生作为小评委,走出班级,参与其他班级、其他乐队合奏的点评。在做小评委的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责任感,并在点评的过程中培养了表达能力;通过现场欣赏各种合奏曲,拓宽了知识面和眼界,提升了自身的品鉴能力。
五、研究意义
真正实现了一架琴即一支乐队的电子琴大乐队功能,并在实践中将其作用完全发挥。通过组建班级电子琴乐队,引入合奏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乐队总谱的读谱法、乐队编制,全员参与到乐队排练中,建立起人人都是重要角色的意识。通过对比,学会取长补短,促进其课后练琴的积极状态;运用合奏曲这一乐谱载体,使电子琴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让集体课的互动协作有了具体且有意义的展现,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发挥得更有价值。同时,班级电子琴乐队合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发挥了互助友爱的精神;在一次次的编创过程中,培养了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宽了专业视野。
参考文献:
[1]让·皮亚杰,著.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杜一雄,钱心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皮亚杰,著.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濬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埃德温·戈登,著.音乐的学习顺序[M].梁小娟,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4]克里斯托弗·费舍尔,著.钢琴集体课教学法[M].施忠,施泽艺,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5]王雷.电子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J].剧影月报,2008(02):146-147.
作者简介:焦雁(1984-),女,山东东平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从事青少年钢琴、电子琴小班化与集体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