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探究

2024-04-12 18:22张威杨光张艳华姜宗良
南北桥 2024年6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

张威 杨光 张艳华 姜宗良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6.057

[摘 要]“双师型”教师作为我国高职院校骨干教学力量,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至关重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影响高职院校的未来。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经费不够、引进机制不科学、企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定参考,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医学类职业教育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分重要,要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相关人才培养。医学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骨干力量,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数据表明,现今我国“双师型”教师占比远远小于计划要求,并且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教师质量参差不齐、企业结合率低、建设资金无法保障等。基于此,本文针对现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希望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1]。

1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双师型”教育模式简介

“双师型”的概念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被首次提出,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特点而言,“双师型”教师即具有双重身份的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可以从事日常相关教学工作,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获得相关专业资格从事证书。“双师”还有“双素质”的内在含义,即“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2]。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对提高医学类高职学生个人素质大有裨益。医学类专业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医学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诊断、治疗、护理等相关的基本实践操作。因此,医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如此,医学类专业才要求教师具有相关从业经验,从而更好地将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个人社会竞争力[3]。与其他教师相比,“双师型”教师具有从业经历,对医学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具备较丰富的授课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探索如何将先进技术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课程设计创新,改善教学方法,不断推动医学类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良性发展,推动医学类高职院校实现更高的教育目标。“双师型”教师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教学骨干,还具有榜样、模范作用。另外,“双师型”教师的进步还可在无形之中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推动其他教师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向“双师”靠拢[3]。

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双师型”教师人数较少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较少的问题十分普遍。此外,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几乎没有参加过住院医师培训。此类教师科研能力较高,但临床经验较为欠缺。具有临床经验的医护工作者由于工作待遇与行业发展的原因,很难“跳槽”到高职院校,这就导致医学类高职院校无法大批量从企业引进教师。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负担较重,医护人员进高校兼职也存在很多困难。虽然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每年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入医院挂职锻炼,但普遍面临时间较短的问题。因此,对于医学类高职院校而言,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仍然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双师型”教师的占比仍然较低。如图1所示,给出了我国截至2021年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情况。

2.2 缺乏健全的建设体系与合理的考评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三方的共同协作,应结合相关的建设体系不断完善考评机制,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受重视程度不高,各个院校相关建设体系制度不够完善。“唯职称论”“为论文论”“为奖项论”的教师评价方式十分普遍。国家相关部门指出,高职院校职称评定要综合化考虑,不要“重论文轻教学”“重科研轻应用”,教师要会讲会做,要为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多数医学类高职院校过度重视科研,导致了“双师型”教师职称待遇与普通教师无异,打击了“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数据表明,80%的“双师型”教师对自己的薪资待遇不满意,其中30%“双师型”教师认为自己薪资与普通教师区别不大。久而久之,不公平的薪酬绩效导致“双师型”教师积极性受挫,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去实践的教师越来越少,“双师型”教师缺口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医学类高职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倾向于理论层面的知识,无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医学类高职院校也将失去竞争力[4]。

2.3 行业参与度不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与社会挂钩、与医疗单位合作。常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可大致分为三类:自主培养、官方培训、合作培养。

自主培养是指医学类高职院校通过“老带新” “導师制”的方式进行培养,本校教师间通过“师徒类教学”自己培养“双师型”教师。但此种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即培养导师是本校教师,可能毫无外部工作经验,同事之间评定无法做到绝对公正。部分高职院校“导师制”虽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但相关评定监督工作流于表面,成效较少。

官方培训是指教育部门组织的“双师”培训。官方组织培训时间短、指标少,一些新进教师由于无职称、无经验往往很难获得培训指标,参与培训的通常是少数职称较高的教师,容易出现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合作培养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或医疗机构联合培养,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引进理论型人才,一举两得。因此,合作培养是当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但高职院校很难与医疗设备完善、技术领先的医疗机构合作。若与一般医疗机构合作,由于两边缺乏监管,很难深入展开培训和交流工作。研究表明,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往往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主要以授课为主,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其流于表面,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够认真,培训效果大打折扣[5]。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的构建

3.1 理念引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的构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高校、企业、政府和教师。高校可以将“双师型”的评定与职称、晋升和薪资待遇挂钩;企业可以寻求与高职院校合作以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性;政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联系公办医院实习,以便进行更好的产教融合;教师需要端正态度、积极参与,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中不断完善自己。如图2所示,给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的构建示意图。

高职院校医学类教师不仅需要牢记教师的使命,也需要时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去接受新的知识,紧跟国家时事,了解行业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个人资源,在寒暑假期间进行挂职锻炼培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将实践环节更好地融入课堂;在备課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钻研教案、丰富自己的授课形式,根据当下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案和课件,除旧更新,让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在课堂中,通过引入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高职院校医学类教师需要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不断予以完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努力克服自身短板带来的发展限制[6]。

3.2 高校资金倾斜调动教师积极性

医学类高职院校常以教师获得奖项、发表论文的情况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通常科研水平较高,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硕博生,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但缺乏临床经验。医学类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培训中去。在职称评定中要求教师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培训经验,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加大教师培训考核力度,确保教师挂职锻炼落到实处。并持续完善高校-医院双向培训制度,进一步落实相关的奖励机制。如图3所示,给出了教师职称和“双师型”教师发展递进图。

3.3 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目前,我国仍面临医学类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的困境,相关企业单位仍存在“用工难”问题。而医疗相关企业与医学类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学校发展,也有利于解决企业“用工难”等问题。此外,高职院校中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7]。

3.4 政府助力医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门可以在制定政策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邀请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也可以为本地医疗机构和医学类高职院校“牵线搭桥”,让高校与医疗机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方案和评定标准。将培训落到实处,确保培训教师有所收获。同时,政府还可鼓励高职院校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将传统的本校“导师制”变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导师制”,进一步拓宽教师的视野,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4 结语

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医疗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建设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长久以来困扰各高职院校的一个难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其次,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持续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和“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战略;最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合适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评定“双师”,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薪资待遇。通过多方位、立体式的联动、融合与共同协作,建设完整的“双师型”师资体系,助力我国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2]李俊龙,李琴,黄康.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22(3):66-70.

[3]金慧.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探讨——《口腔临床实践指导》[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6):130.

[4]杨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医学心理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5):61-64,74.

[5]华原俊.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6]金慧.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探讨——《口腔临床实践指导》[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6):130.

[7]张倩.“双高”背景下“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18):201-203.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