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伟 华霞
[摘 要]“双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保证,文章论述了双师的含义及双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校企实训基地是双师建设的桥梁”,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双师理论;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实训基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6.216
民办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是近几年随着民办高职本身办学质量的提高,迎合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积极转型升级的产物。应用技术型本科是在培养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民办院校国家不投资的特点决定了民办院校本身发展的局限性,既要生存又要培养出合格的应用技术性人才促进就业从而提高知名度,寻求适合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笔者认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民办院校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建设完善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基地作用,拥有一只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关键,要求教师既有过硬的学术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
1 “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目前主要分为:“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双能力说”“双来源说”等。不管如何定义基本都符合既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概念从某种意义可以称为“双师”的具体考核标准和来源。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第一,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第二,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第三,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因此,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科知识,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同时具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等素质。
2 “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理论基础
民办本科应用型高校自主投资,自主招聘教师的特点决定了如何完善建设和管理师资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两大问题。建设就是师资队伍的建立、培训、提高;管理是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确实作用并能引导教师找到归属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师专业化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为管理者开展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激励教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调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2]
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合理招聘专兼职教师,加大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创新,运用现代化人力资源理论
关注教师的 “双师”结构、职称结构、专兼结合、培养发展、团队建设。
2.2 教师专业化理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3]新时期下,“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教师专业化的具体体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道德成为“双师”素质化目标的基本内容。
2.3 双因素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了人的动机是逐渐发展的,动机的激发来源于个体的努力,并且通过个体的努力可以实现的。教师本身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满足生活生理需求之后,随着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也有更高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比如继续教育的需求、个人归属需求等。由于民办高校本身没有编制问题,教师很难找到归属感,如果院校本身激励政策不完善,很可能做了别的院校的嫁衣。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首先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激励政策必须完备。院校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逐步积累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各种激励制度建设,使教师自我价值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能力不断增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3 民办应用型技术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3.1 教师来源的局限性与不稳定性
目前民办应用型技术本科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有:来自本身创建母体高职院校的自有专职教师、各高校短期招聘的兼职教师、退休教师等。而专职教师是民办院校占比重大、数量多的部分,承担了主要的专业与基础理论教学任务,但是这部分教师大部分来自大学或者研究生刚刚毕业,并没有过多的社会实践参与经验,从而缺乏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他们传授给学生的依然是理论知识。加上这部分教师年轻,思想活跃,对于民办院校环境的不适应同样造成不稳定,甚至很多老师仅仅作为跳板对待。因此,院校教师来源的局限性与不稳定性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难以保障。
3.2 民办本科应用型高校自身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存在偏差
价值认识决定我们的行为,对“双师型”教师认识的表面化直接决定了学院对建设双师型教师行为应付化。加上民办高校特殊性学院在“双师型”建设上投资较少,甚至有些民办高校并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自己的师资力量,面对上级要求只是图快,随便到企业或者别的高校临时借调应聘,因此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第一,技能教师结构来源单一,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第二,民办本科应用型高校自身教师实践机会少。一方面高校自身没有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加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产学研教学模式没有开展;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定岗实习实践(生产计划受限),这样导致教师很难通过切身实践锻炼提高自己实践水平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第三,高校激励制度欠缺,导致教师热情度不高。学校对教师发展没有长期规划,教师也不会自己主动去参加社会实践等。
3.3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缺失与督导力度较弱
政策缺失主要表现在民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不完善不科学,不能以民办应用型本科实际出发。目前民办高校依然采用的普通本科高校的评审体系,依据评审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没有规范建设,造成职称评审重理论轻实践。同时,高校引进的企业职工,企业职称标准和高校职称标准无法形成统一标准,企业职工也无法长时间在高校任职充当教师职务。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督导力度较弱。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现在民办高职本科院校专业培养计划千篇一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督导民办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应该和地方产业结合办出特色,切合实际。督导高校师资建设看统计而不看实际,只听校方一面之词的做法,也是导致民办院校师资建设滞后的原因。
4 意见和建议:以校企实训基地为桥梁,切实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实训基地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契合点。高校提供场地等基础设施,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制订生产计划,两者协同创新建立校企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让本校的教师走进去,让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走进来,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专业课程规划,积极带动本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教师队伍。
4.1 明确指导思想,让校企实训基地真正发挥其作用
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就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要严格贯彻“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指导”的指导思想,积极与企业在校企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探索合作,在这里既是学生的课堂,也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同时又是教师参与实践的重要场所,在这里真正实现教师、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互通合作,互惠互利。
4.2 校企协同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的用人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主动走进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企业专业人才走进来。因此,完善的用人机制无论待遇上还是职称晋升上应该往“双师”倾斜,同时企业和院校应建立适合专业技术人才待遇与职称评定的标准,无论他们属于人才引进还是兼职教师,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4.3 以生产计划为基点制订长期“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永远紧跟市场脉搏,高校人才培养相对于企业人才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以校企实训基地为桥梁,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以企业生产计划为基点,选拔与招聘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等教师来提高实践能力,能不断形成一支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专业技能、年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企业应该不断根据生产计划选派最适合的专业技术能手走进校企实训基地,促进教师不断进步成长。
5 结 论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保障,切实发挥校企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基地成为桥梁,才能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0〕3 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
[2]秦补,林泽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25.
[3]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