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能改善学生课文朗读的效果,还能让他们真正明白遣词造句的意义,知道如何利用语音、语调、节奏等元素展现文学作品的美感,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从创设多元情境、优化阅读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感培养;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生语感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PTJYKT23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丽丽(1983—),女,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四实验小学。
语感是感知语言美感与表达的基础,良好的语感能够让学生深刻感知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体会语言文化的魅力,同时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提高语用能力。由此可见,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就需要重视语感的培养,通过开展对话交流、技巧指导、表达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章朗读技巧,知道如何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让他们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一、语感的内涵及特征
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而此项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感。语感指对语言文字具有极其敏锐的感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精准表达内心思想,轻松感知各种丰富情感的能力。另外,语感也是一种直觉,是人们在具体环境中对他人和自身语言行为的感知能力。由此可见,语感具有较强的直觉性和情境性。语感的形成不仅依靠理论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积累,更依赖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体验,因此,语感也具有经验性和实践性。对此,若想提升语感培养的质量,语文教师就需要结合语感的内涵与特征设计丰富多样的感知与体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语言表达、文章朗读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感,提升语言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的原则
(一)情境性原则
具体直观的情境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感,使其在沉浸式场景中形成较强的情感共鸣,产生更加强烈的表达欲望,从而在表述过程中加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教师需要遵循情境性原则开展语感培养活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具体课程内容创设与之相关的学习情境,创造生动直观的认知环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增强语感。
(二)实践性原则
语感的形成主要依靠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对此,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感培养活动时,需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为学生创造更多对话交流、语言表述的机会,让他们在语言技能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开展语感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学生语感
若想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知,使其初步形成一定的语感,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元素,设计多元的情境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分析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使其通过交流探讨和语言表述,产生较强的语言直觉。
1.创设图文情境
图文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利用与单元知识有关的生动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其对各种有趣的、熟悉的、美丽的画面产生强烈的讨论欲望,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自主表达、自主交流增强个人语感[1]。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为例。这是一篇描写西沙群岛优美景色,介绍岛上丰富物产的文章。为了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语感,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创设图文情境。教师可以先在课件中展示西沙群岛美景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对图片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西沙群岛一带海水的颜色,仿照课文描述图片中海水的颜色;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珊瑚的样子是否如课文描述的那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图片中的珊瑚;让学生寻找图片中有而课文中没有提到的自然生物,描述这些生物的样子;让学生结合真实图片表达对西沙群岛的感受。教师通过创设图文情境,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发学生与课文的情感共鸣,进而让学生产生较强的语言表达欲望,使其在表述过程中初步形成语感。
2.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经验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元素之一。对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回顾与课文内容相似的生活经历,回忆当时的所见所想,鼓励他们描述具体的内容,表达当时的内心感受,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语感[2]。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一文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荷花池边的所见所想,文中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荷花池优美的景色,从侧面展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与赞美之情。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创设生活场景描述情境,引导学生回顾现实生活中观赏荷花的场景,回忆当时的心境和感受,从而使他们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他们表达内心真实的赏景感受,描述对荷花、荷叶、莲蓬等具体景物的印象,以此来提高其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其初步形成良好的语感。例如,有的学生回忆以往的经历,发现自己看到的荷花大部分是粉色的,与课文描述的荷花颜色有所不同,于是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生动描述了自己看到的荷花池美景,用比喻手法描述粉色荷花的外形特征,用排比手法描述荷花的生长状态,用拟人手法表達对粉色荷花的赞美之情。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既能提升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迁移思维,又能借此增强其阅读感悟,提升其生活化认知,培养其语感。
(二)优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式之一。语文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有韵律、有感情地朗读文学作品,使其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不同词语在同一句子中和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感。
1.指导科学朗读
教师要让学生大声朗读文学作品,让他们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文字中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为了使朗读教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让他们深入了解古诗词的韵律知识,再鼓励他们结合所学内容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词,展现古诗词的意境,提升语感。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凉州词》的诵读指导为例。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边塞诗,诗人描绘了边疆将士畅饮的场面,展现了将士们豪放旷达和尽情尽致的个性,同时也借此反衬了战场的无情,表达了慷慨悲凉之意。在诵读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押的是“ui”韵,该韵具有舒缓沉郁之感。另外,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朗诵节奏,如第一句的节奏为“葡萄/美酒/夜光杯”,当读到“萄、酒、杯”时,学生需要稍微延长读音,以此来体现诗的节奏感。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深层含义,在诵读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现诗的意境。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自由诵读,鼓励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诵读练习,使其在诵读的过程中提升语感。
2.推敲文章语言
语言运用素养的重点在于对语言的组织和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感,教师要进一步深化阅读教学,带领学生反复推敲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探寻关键字词在句子或段落中的深层寓意,探究某个词语在不同时期或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了解字词的正确用法[3]。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以夜继日焉”这句话展开深度讨论,探寻与其含义相似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的真实含义,再将不同词语代入课文进行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文章用哪个词语更为合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背景能够明白,《囊萤夜读》出自《晋书》,讲述的是晋朝人读书的故事,文中“以夜继日”一词是古代人用来形容一个人读书刻苦的词语。教师可以列举一个与其相似的成语,如“通宵达旦”,让学生探寻该成语的意思,分析这两个词语的异同之处。“通宵达旦”的本意是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以夜继日”的本意是夜晚与白天的时间相连,表示日夜不停。之后,学生可以将这两个词语分别代入课文,体会不同词语在语句表达节奏上的不同,再结合文中描述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教师通过设计语言推敲、比较感知教学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让他们体会不同词语在同一个句子中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感。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感
语感培养的重点在于实践体验。对此,若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师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技能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扎实掌握口语技能,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进而提升语感。
1.开展朗读比赛
语言技能实践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语言表达练习,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汉字的发音、语速和语调,提高“说”的能力,同时在表达过程中提升语感。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开展朗读比赛,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小组完成课文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提升语感[4]。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自行组成比赛小组,合理分配组内成员的朗读内容。比如,有的成员朗读诸葛亮说的话,有的成员朗读周瑜说的话,有的成员朗读鲁肃说的话,还有的成员朗读旁白内容。然后,各组成员需要根据自身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内容。例如,朗读诸葛亮说的话的学生需要了解诸葛亮的基本信息和性格特点,用适合的语音语调和说话节奏朗读文中语句。最后,教师可以和全班学生综合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并给予该小组具体的奖励。语文教师通过开展课文朗读比赛,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对朗读的重视程度,又能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较强的语感。
2.开展演讲比赛
语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对话和朗读活动,语文教师还应当合理利用写作与表达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感,引导他们将语感转化为语言组织与输出能力,在增强其语感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5]。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課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喜好写一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章,在文中描述某个节日的文化寓意和节庆习俗。之后,教师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所写内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评选出最佳演讲者。教师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提升他们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语言感知、表达的机会,使其在技巧学习、技能实践、自主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提升其语用能力,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玉红.根植语文教材 培养学生语感[J].小学生(下旬刊),2022(7):124-126.
[2]郭晓花.注重语感,彰显课堂魅力: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新课程,2022(28):200-202.
[3]韩彩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科幻画报,2022(5):71-72.
[4]李登福.小学语文语感培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J].家长,2022(6):87-89.
[5]刘贵.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语感的策略[J].家长,2022(3):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