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艾伶 钟梅 阚继承
摘 要:文章以职业本科院校如何践行产教融合为主旨,阐述了职业本科产教融合内涵、地位作用和必要性,针对当前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原因,提出并探索当下践行职业本科产教融合的实现途径和有效解决方法,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深化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职业本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概述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主动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1] 。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只有产教深度融合,才能紧跟国家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步伐,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坚持“职教属性”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与高校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供给深度融合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与高校的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的需要。
二、职业本科产教融合内涵
产教融合的产即产业,教是教育。产业泛指在特定经济领域下从事生产和服务的行业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从事物质生产和劳务活动的主体。教育是为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的供给主体,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教育要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产教融合是国家为了促进和改革职业教育而执行的政策,是为创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教育模式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产教融合具体实践内容有:专业与产业对接,学科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学校与企业对接,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行业规范标准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中进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训练。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同,其本质上是产业与教育双向交融,相互融通,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非常深远和重大的意义。产教融合模式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商业利益的同时还承担一定的教育任务,企业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场地支持,形成厂中校模式;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育人的属性,还要具备一定的商业思维,配合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形成校中厂模式。
产教融合涉及产业系统,教育系统和地方政府三方主体,三者相互关联,构成利益共同体,加持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关键要素整合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对接共享,实现基于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目的的教育、生产、创新一体化系统。
三、产教融合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尽管国家提出《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相关的政策与办法,各级地方也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学校办学,推动深化产教融合开展,但我们也看到真正落地执行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大多数的产教融合实施存在不全面、不充分。
(一)产教融合机制不够全面,运行没保障
首先,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来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原本为满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創办的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归并到教育部门统筹管理,导致长期以来学校和企业成为互为独立的两个系统,校企双方在性质、管理体制、功能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产教融合实施的各环节缺乏共同遵循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其次,一直以来,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缺少长效的合作机制,企业与学校合作形式通常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教学捐赠仪器设备等,合作形式单一,双方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无利益共享机制,这将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对于职业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开展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管理架构,激励机制还无实质性推进,校内外资源要素统一条件尚未成熟,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权责利分配不明确,权益得不到保障。
总体来讲,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没有上升到政府和区域战略规划发展的高度,进一步使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难以保证。
(二)产教融合经费无保障,深度合作受影响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周期长,需要长远规划,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校企双方都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资金因素也制约产教融合的开展,地方政府为激励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配套款项机制不完善,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难度大。
从企业角度来看,与学校合作需要投入资金成本,当校企双方的“权责利效”没有清晰明确界定情况下,企业投入的资源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合作的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所属得不到保障,人力物力的硬性成本与预期收益不匹配等降低了其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从职业院校来讲,开展产教融合势必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建设科研实训平台,而对于建校基础差,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如没有外部资金投入,仅靠配套的教学经费,产教融合运营成本经费解决就是个难题。
(三)校企人才培养脱节,师资缺乏创新能力
职业院校本质上是为地方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师自身在科学研究深度和学术文化高度,是否具备能为企业科技研发,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等都是关键要素影响和制约学校和企业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成效。当前,教师与企业联合研发的应用科学研究的相关项目很少,教师在专业技术领域技能积累上缺乏环境条件,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技术研发水平还不能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基础薄弱,专业建设跟不上区域产业发展形势需要,课程改革缓慢,新技术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不够,难以满足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育人始终是办学的基本目标和优先考虑因素;而企业是需要提供技术服务的工作人员,为企业创收。加上限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专业能力培养,培养人才不能为企业直接带来显性利益,出于自身便利和收益,企业在参与学校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的投入驱动力明显不足。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使校企成为利益共同体,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职业院校在观念制度,面向社会和市场服务能力上都需要突破,切实提高自身的科技服务能力,打造自身优势,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加快人才培养与产教需求对接。
四、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产教融合实践探索路径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的创办者杨秀英教授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尤其是工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海南的12个重点产业,同时强化自身的内涵建设”[2] 。因此,学校不仅注重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更注重产教融合的质量和成效,努力全方位推进产教融合的进程。
(一)顶层制度设计,保障产教融合有效运行
在学校制定的“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展中,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即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的体系。为此,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由校长牵头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宏观布局和顶层设计,主要负责对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统筹以及合作企业遴选、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授牌与命名、合同管理,校企合作年度计划的制订、组织实施及考核、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等,让校企合作井然有序,确保产教融合可以长效有序地开展。在此管理体系下,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更清晰,双主体的育人作用更凸显。校企合作中学生安全管理的责任问题,产学研合作激励政策的落地问题,有了明确管理细则。此外,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学校还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管理办法》《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双师型”教师建设办法》《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实施意见》《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细则》《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文件,从组织和制度上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保驾护航。
(二)对接地方产业,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设计专业体系
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指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接产业、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是职业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能。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海南经济发展为己任,围绕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确定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与省内本科大学错位发展,坚持职教属性。
专业一体化建设图
经深入调研、反复征求行(企)业意见,邀请政行企专家参加,共同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适时增设新专业,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开设了海南省唯一的以国家级骨干专业和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为依托的航海类本科专业群,为国家南海战略、海洋强省建设服务;开设了以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为依托的智能制造及新能源类本科专业群,为海南低碳制造业服务;开设了以国家级骨干专业为依托的医药护理康养类本科专业群,为海南发展国际高端医疗、医疗健康、医药等产业服务;开设了以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为依托的大数据及信息类本科专业群,为海南信息产业、海南智慧岛建设服务;开设了以省级特色专业为依托的石化类本科专业群,为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和海南洋浦开发区石化产业服务。其中,航海技术、水路运输与海事管理、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开设填补了海南省高校专业布局的空白。
(三)打造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在教学科研平台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现有海南省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老年健康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央財政支持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国残联和教育部批准的海南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海南省高校特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海南海科石油化工产品检测中心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建有校内实训中心18个、校内实训实验室及VR实验室等245个。与海南汉地阳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等153家省内外企业共建了共享校外实训基地。与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合作,成立“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附属琼山医院”,成为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校护理、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医药健康类本科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教师科研培训等基地。
(四)践行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建设
为了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合格人才的宏伟目标。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申报立项获批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的“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建设改革试点院校”,加入了全国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联盟[2] 。从2019年3月起,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协助下,开展职业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核和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学校已制定了《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六期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改革培训,受训教师达2500多人次;应用型课程建设第一批有4门课程列入试点,第二批有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机械智能制造工艺学、汽车服务工程、石油化工工艺等36门本科课程列入试点,据2021年10月份统计数据来看,现有272门课程已完全通过说课考核,后续将在5年内计划建成600门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打好坚实基础[3] 。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整体进度安排表
结语
产教融合涉及诸多的利益相关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发展,必须协调好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各方利益,厘清履行职责,建立协调共享机制,学校练好内功,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和话语权;企业提高参与积极性,与学校合作协同发展,互惠共生;地方政府健全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协商决策监管平台,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芳,潘艳莲,李明锐,等.基于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279282.
[2]杨秀英,邱敏蓉,阚继承.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吉林大学出版社,9787576801040.2022.
[3]杨秀英,张小莹,谢林.职业本科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以海南科技职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Z1):9395.
[4]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
[5]杨劲静.产教融合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南京A学院为例[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20.
[6]孟雪楠,余国江.创新机制,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理论和实践研究[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1(06).
项目基金: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职业本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Hnjg2022ZD54);2022年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校级教改,基于“岗课赛证”职业本科移动应用开发活页式教材建设研究(HKJG202229)
作者简介:周艾伶(1992— ),女,汉族,广东廉江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