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有”课堂革命的高职课程模块开发探索与实践

2024-03-04 12:00:17谢洪刘振超
科技风 2024年5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四有开发

谢洪 刘振超

摘 要:高职院校开展课堂革命是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的重要举措,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一年多以“有用、用景、有趣、有效”为指向的“四有”课堂革命实践活动,“有用”是指课堂内容要提炼、能提高学生专业行动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开展教材革命。基于“有用”开发教材是开展“四有”课堂革命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对高职课程进行模块化开发的理念及实践案例。

关键词:课堂革命;课程模块;开发;实践

随着我国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企业需要毕业生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环境,但当前的职业教育还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并不完全匹配,课程缺乏多元性、灵活性、自主性、多样性,教学创新性和实践性严重不足等。为此,教育部长陈宝生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推动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号召,要直击课堂教学改革的痛点难点,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柳州鐵道职业技术学院在过去的一年里开展了以“有用、用景、有趣、有效”为指向的“四有课堂”的课堂革命活动。“有用”是指课堂内容要提炼能提高学生专业行动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开展教材革命;“有景”是指课前设计课堂教学的情境,开展“硬件场境”和“软件情景”适配的革命;“有趣”是指课中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开展教学方法革命;“有效”是指课后线下评课和线上上课率、参与度、有效性和满意度的数据分析,开展教学有效性的革命。推动“四有”课堂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通过课前教学任务和情境设计,使课中的教学活动能形成有情景的互动课堂,推动学生自主、互动、创新和实践性地学习。

“有用”课堂是进行教学内容革命,也是“四有”课堂革命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在教材。课程模块化开发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更为直观和简化,并使课程具有灵活性,满足不同情境的学习需求、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适应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人才培养的区域性,决定了课程内容、结构逻辑、功能发挥等均需要较强的灵活性。模块课程既具有独立性、灵活性,相互之间又存在关联性的特点,使其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逐渐成为主要依托的载体。

一、课程模块开发理念

高职教育开展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围绕“有用”来编排和组织实施。课程模块设计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专题式、情景化等开发方式重构教学内容。按照模拟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场景,按工作的程序化教学内容,体现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要求,让学生在具有一定复杂度、真实性和充满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和学习。

二、课程模块开发实践

(一)通识课程模块化开发

1.课程特点分析与模块开发思路

通识课程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设置的,旨在养成人格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备远大眼光和有广泛识见、具有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通识课程通常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课程安排。通识课通常内容前后关联不紧密,结构比较松散,教学目标宽泛且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往往不受学生重视且不容易持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通识课的模块化开发,目的在于提升课程的聚焦性、实用性和显性度。

2.课程模块开发案例

下面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介绍课程模块的开发过程。

第一,该专业标准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为:“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对素质、知识和能力有明确要求,其中包括“有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国家专业标准是源于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并提炼出职业能力,反映了课程设置的“有用”性。

第二,选择模块开发维度。课程可以依据人才培养标准要求开发“沟通与表达能力模块”“应用文写作能力模块”“传统文化知识与素养模块”等教学模块。

第三,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和模块化开发方式。因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服务、车站管理等工作,其服务对象是匆忙赶路的旅客,人员复杂,男女老幼都有。因而课程模块开发重点在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景、合适的案例,以模拟岗位角色,如站务员、乘务员、宣传员等作为模块开发维度,将岗位中会遇到的情境融入课程模块中,即以情景化的设计方式开发课程模块,有内容、有对象、有情境,课程模块的“有用”性马上得到凸显。

(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开发

1.课程特点分析与模块开发思路

高职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面对的是某个专业群领域设置的课程,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学习和工作应具备的必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这些课程通常都与实际生活和工作有关,但没有特别强的直接对应性,课程内容一般都比较抽象,缺乏引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是既难学又难教的课程。许多学生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在遇到实际工程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入手、如何应用相关知识和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即学、用脱节,实际上是对实际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感到陌生,没有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但专业基础课一般具有逻辑连贯性,知识点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具备这种特点的课程适合开发专题式课程模块。专题式模块是以工程问题为背景,整合教材内容,将其划分为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若干专题形成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开发分纵横两个维度,纵向以知识结构中螺旋反复上升为指向,横向以专业工程实际问题需求为导向,走知识结构与工程实际需求相结合的道路。专题式教学模块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尽可能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既夯实基础又能让学生乐学,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使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模块开发案例

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机械制图”是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都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代生产和生活领域中能读懂或画出工程图纸,能够运用所学的制图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服务。不同专业对机械制图课程的要求程度及将来可能的使用程度是有区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各专业的性质进行准确的教学定位,课程的整合优化按照专业需求设置成层次化、模块化的系列课程体系框架,即横向设置若干工程情景或问题,作为制图知识应用的底层需求,同时根据制图课程知识构建顺序,建立纵向知识结构的扩展和延伸。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不仅夯实了课程基础,而且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工程案例,以及根据不同专业对机械制图课程的不同要求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模块开发过程如下:

第一,对标课程标准,依据课标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如读懂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绘制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将每个课标要求细化为一个个工程实际专题,并把它作为课程模块开发的横向坐标节点(专题),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例如简单阶梯轴类零件画图、简单盘套类零件画图、包含键槽结构轴类零件画图等。

第二,挖掘支撑专题的相关知识点作为模块开发的纵向坐标节点,同时考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做适当的增减,例如国家标准的基本知识、尺寸标注的相关知识、投影理论知识、零件图技术要求相关知识等,使后面的专题知识覆盖前面专题的知识。

第三,选择针对专题的教学载体,载体要具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例如某个机械结构的某个零件。

第四,围绕载体设计经过简化后的具体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五,为专题设计多种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如文字描述、图纸、表格、图片等。

第六,为专题设计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知识点要精准、清晰,而总结需要将教学内容重难点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练习题特别要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设计。

第七,梳理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相关的过渡引导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导向下主动绘制知识图谱,找到各个专题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和细化专题,精心挑选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载体,通过工程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思考、深入探索和创新,这是专题式模块化课程开发的关键。

(三)专业课程模块化开发

1.课程特点分析及模块开发思路

专业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个专业时必须掌握的关键课程,这些课程通常包含了该专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核心部分。例如,在数控技术专业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艺”“数控加工编程”等课程。专业课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一般而言,这些课程除了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外,还会融入合作企业的特色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和特殊能力和素质要求。专业课融入企业文化,不是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之外增加企业文化模块,而是将企业的价值观转化为职业素养培养,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实训室文化建设中,把6S管理文化即“整理、整顿、规范、清洁、素养、安全”上墙,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照6S执行;实训室管理对接企业生产实际,将企业生产管理的要义提炼为实训室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营造职业氛围,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让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职业素养。专业课程模块开发应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完成,企业方面对工作对象、设备、技术管理之间的联系更为清楚,负责制定教学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最终结果评价要求;学校方面对教学规律、学生学情了解更为熟悉,负责选择载体,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流程,完善课程模块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对于内容与“1+X”证书标准对接的课程,还要密切关注证书标准的变化,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引入教学,更新教学项目或任务,形成与时俱进的模块化教学方案。

2.模块开发案例

以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加工编程”为例。这是一门专业核心课,也是與“1+X”证书标准对接的课程,在教学模块开发时,尽量对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在《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职业技能要求。标准中对每个等级的职业技能要求都有清楚的描述,包括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现以其中一个项目“数控车床手工编程”为例,说明课程模块化开发的过程。

第一,查询课程标准与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明确“数控车床手工编程”的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例如其中有一条“能根据数控车床编程手册,运用编程基本指令,完成由直线、圆弧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车加工程序的编写”。把这条能力标准再分解成三个一级能力,包括“会建立坐标系及节点坐标、会查询并使用编程指令编写完整结构的程序、会编写由直线和圆弧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车加工程序”,其中“会编写由直线和圆弧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车加工程序”已经是最小的单元,可以作为一个课程模块,不必再分解。

第二,选择或设计合适的项目载体。载体所含信息要覆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信息,但载体大小和难度适度,较好的容量是一般2课时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载体有适当的难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比较合适。

第三,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在学习了某一个模块后要能够掌握一个或多个能力点,进而能够独立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或某一个技能动作。

第四,完善课程模块设计。课程模块不但要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还要满足学生自学需要,因此,模块内容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包括学习方法或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材料、评测材料等,这样,就可以满足师生或学生之间交流和发挥的要求。

三、体会与思考

模块化课程因其具有容易实现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最适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提升模块化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在于合适的载体。但是在课程模块化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有些课程直接把岗位实际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未经教学化处理,直接拿来作为教学项目、任务、案例,造成项目、任务、案例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覆盖严重不足;还有一些课程的项目化改造虽然把章节名称改成了项目名称,形式上是项目,但实质上仍是学科化教学。

模块化课程适应了职业教育“灵活性”的需求,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内容碎片化、过程离散化的风险。因此,对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改造,应充分立足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模块化课程的育人价值。无论何种形态的课程,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职教育改革,需要的支撑条件多,相关因素多,因此职教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参考文献:

[1]李政.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内涵、开发与使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4):511.

[2]贾清水.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模块化开发与实施——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教育,2021(04):6064.

[3]杨玲君,王静,秦亮,等.电气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专题模块化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21(12):7071.

项目:本文系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谢洪名师工作室(2020MS008)、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2KCSZJGB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谢洪(1967— ),广西平南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及教学;刘振超(1966— ),广西岑溪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及教学。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四有开发
从细微处做实小语“课堂革命”
师道·教研(2018年4期)2018-06-12 10:26:58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浅谈APP学习软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党员生活(2016年12期)2016-12-22 14:08:08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中华家教(2016年12期)2016-12-13 17:35:06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