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查研究

2024-01-22 13:30方怡菲王帅李莉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高职院校

方怡菲 王帅 李莉

摘 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本研究从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课堂教育实效性不足、第二课堂建设待加强、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入手,提出加强课程建设、打造品牌活动、健全保障机制等举措,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地融入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2019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课程,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现实要求。

课题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例,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学生版调查问卷共计回收10653份,教师版问卷共计回收565份,并运用SPSS软件对两类问卷进行深入分析,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为良好。课题组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综合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文明具有了现代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与丰富内涵。相关研究显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多停留于“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浅层次、片面化的认知阶段。而在本次调查中,除文学精品外,大部分学生还将“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中国特色传统建筑、中国传统节日、地方戏曲艺术、中医药文化等划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可以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多数学生具有较为正确、全面的认知。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学生提到了非遗文化、传统服饰、民间艺术和地方方言等,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面比较广泛。但是,调查中也发现,只有15.04%的教师表示非常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16.85%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

(二)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态度情况

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多数师生具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价值导向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调查中发现,有96.5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99.47%的教师也给出了肯定的选择,说明高职院校师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持积极的态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效情况

第一,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情况。尽管教育部已颁布高职院校相关课程标准,明確各专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必修课,但据调查显示,仍有32.97%的学生所就读的专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为选修课,有27.35%的学生所就读的专业未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此外,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含必修、选修)的专业中,17.41%的学生反映该课程尚无教材。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实习指导课程等课程中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第二,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其他形式。除了引入课堂,开展社团活动是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调查显示,有89.84%的学生表示学校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学生社团。对于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的动机,有93.68%的学生表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也有56.19%的学生表示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是增加德育量化分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生普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只有63.43%的学生参加过相关的社团活动。未参加社团的学生表示,学校虽然成立了社团组织,但并未组织相关的社团活动,且部分学生认为活动质量不高。另外,还有更多的学生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演出、沉浸式体验、参观考察、田野采风等活动较为感兴趣。例如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品牌活动“语言艺术大赛”,通过朗诵、讲故事、课本剧等舞台展演形式推广普通话,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度比较高。但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有60.88%的教师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组织学生开展过相关的文化演出等活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

(一)课堂教育实效性不足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主阵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课堂主阵地实效性不足的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尽管高职院校普遍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但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融入课程教学和教材体系,且仍有部分院校并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为必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且存在缺少教材、教材选用随意等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多为公共基础课与选修课,其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全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选课的热情并不高,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其对教学方法也有相应的要求。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文本阅读、思想解读和阐述为主,教学方法较为机械,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影响了其学习兴趣,从而削弱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第二课堂建设力度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为主,教学场景灵活多变,可以在校内或校外开展,是对课程教学第一课堂的协同、延伸和拓展。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课堂的主要借力点为学生社团。高职院校大多设有志愿服务、文化娱乐、专业提升等各类社团,学生参加社团以兴趣或专业为主导。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但与志愿服务类、专业提升类社团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的社团数量较少,可选择性不多,同时存在顶层设计不足、活动形式单一、覆盖面窄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除社团活动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还有社会实践、竞赛活动等。调查显示,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意愿很高,但实际参与人数却相对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活动缺乏创新、趣味性低、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吸引学生关注。

(三)保障机制尚不完善

一是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以挖掘的富有时代价值的优秀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组织实施的课程,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师资来开发与实施。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具有专业国学背景且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匮乏,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子薄弱,传统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对于传统文化与专业技能的内在联系把握模糊,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力有待提升,难以担负起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重任。二是支持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大多面临繁重的建设任务,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实训建设中的资金投入比重较大,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还有不少教师反映的教学资源不足、缺少实践基地等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支持性资源不足,使得学生期待的文艺演出类、沉浸式体验类、参观考察类、田野采风类等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举措

(一)加强课程建设,抓好课堂主阵地

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加快落实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高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的要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将“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与专业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地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挖掘专业特色,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实践,是激发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活力的有效出路。同时,要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点,制定贴近学生生活、兴趣的教学内容。

(二)打造品牌活动,彰显文化育人效能

在课堂教学外,高职院校应突出价值引领、多元融合,打造品牌活动,以文化人。一是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可发掘校史、校训、标语、石刻等蘊含的文化资源,建设校本文化育人阵地,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经典诵读、情景剧表演等品牌社团活动,增强文化感召力。二是要注重利用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高职院校可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组织红色基地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歌曲吟唱、红色人物宣讲等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三是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例如,苏州职业大学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吴文化精髓,在校内打造主题鲜明、精致典雅、沉浸体验感强的吴文化校园,学生通过“游园”“品园”“赏园”,领悟吴文化精神内涵,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讲解宣介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转化,提升综合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另外,还要注重新媒体宣传阵地的建设,把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做起来”的同时,也要用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出去”。

(三)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政策落地实施

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推动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一是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传统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同时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技能课教师的常态化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二是要注重平台建设。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应注重资源整合,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例如名师工作坊、大师工作室等。三是要凝聚育人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职院校应建立学校、地方政府、企业多方协作育人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宽渠道。

参考文献:

[1]郑泽金,曾智,张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23-0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3]李珊.高职院校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5).

[4]孙学文.发挥地域文化优势 探索文化育人新路[N].中国教育报,2023-06-27.

[5]牛奔,王绍辉.全面优化“三全育人”协同创新机制[N].中国教育报,2022-11-29.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高职院校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