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摘 要:初中生物的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意味着学生要根据生物知识的规律,在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理解困难问题方面找到突破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初中生物教师要优化教学思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多样化的实验活动,锻炼初中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生物教学的实用性和独立性,抓住生物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初中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引入的一种教育概念,并且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见识、涵养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不仅要教授教材中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感受,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生物课堂的效率。初中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科的开端,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生物教学应该从初中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关注综合能力的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只重视理论教学。在当前的生物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存在,有些初中生物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由于生物教学时长有限,有些生物教师为了将教材内容讲解完,会大幅度减少生物实验的时间,让学生对生物感到陌生和厌烦,提不起学习兴趣。生物是一门包含了大量实践内容的自然学科,但初中生物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缺少探究的机会,因而缺乏对各种生命现象的认识,不利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一些需要熟练掌握的生物实验,教师只进行了课堂演示,学生缺少亲身实验的机会,进而打击了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全面掌握生物知识,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第二,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会强调学生的生物成绩和课堂表现,并且把学生按照成绩进行划分,导致课堂教学两极分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有的初中生物教师在期末考试前会给学生划出考试范围或者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这样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就会很高,但这偏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失去了学习和教学的目的性,导致一些初中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平时不用好好学,只要在期末时进行突击就可以。
第三,只重视实验的结果。生物教学以实验为主。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生物教师只将关注重点放在实验结果上,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即使学生有新的实验想法也会受到限制。而且生物教师很少指导初中生的实验过程,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小组布置实验任务后就处于旁观的地位,导致有的学生在小组中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参与实验,整个小组的学习氛围淡薄,总是活跃的学生在操作实验。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初中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思维发散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探索生物实践的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生物基础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生物教材内容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个人学习的集中点。这样做,学生不仅可以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解释自己的学习目标,还可以学习分析生物教学的案例,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规则的实际搜索和验证。因此,教师在设计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教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特点,并帮助学生还原牛顿定律验证的案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生活常识、生物知识和规则体系深入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同时,在课堂设计练习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然后根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帮助学生灵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借助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国家、社会或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构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正确的情感态度及自觉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根据生物学原理做出合理的推理、解释,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例如,学习“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内容时,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自然界有哪些生物?”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探讨。教师也可以把相关动物和植物标本带到教室,或向学生展示動植物的图片,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待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后,教师可以讲述我国森林植被破坏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植被破坏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会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破坏生物环境的危害,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动植物的社会意识。
(三)开展合作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生物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缺乏深刻的认知,在小组构建上存在不科学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降低。为此,初中生物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配原则科学地划分小组,让小组内部成员可以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在合作交流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小组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生物教师要结合生物课程主题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具有争议、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对各小组进行有效的监督,必要时可以加入小组讨论中,适当地启发和纠正学生,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使学生收获到满满的知识和成就感。
(四)充分发掘教材,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容,以生物概念、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理性思维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判断问题时能以生物学事实和有效证据来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审视论证能力等。
中学阶段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普遍高于理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问答式教学环节,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指导其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
以“细胞”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人类都会死亡”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死亡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清楚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也是如此。生物细胞是独立的个体,细胞本身要历经分裂、分化、衰老、死亡这几个阶段,并具有周期性和循環性,所以生老病死是常态。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可以更细致地讲解新生和死亡现象,从而帮助学生理性地看待新生、死亡,对生命心存敬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
(五)完善实验教学,强化师生互动
初中生物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现象,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生物课堂的凝聚力,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初中生物教师可以用趣味性的演示实验进行课堂导入,用出人意料的实验现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良好的情绪状态融入学习中。部分生物知识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为此生物教师就可以引入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思考,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理解和掌握了生物知识,既强化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细胞的内容,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细胞实验。教师先指导学生在载玻片上放置一小片洋葱表皮,再滴入清水,并盖上盖玻片;完成标本观察后,对观察工具——显微镜的目镜、物镜进行调整,待精度调整无误后,再将载玻片置于观察台,依据情况对显微镜进行调节,仔细观察细胞。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实验,深化其学习体验,使其形成了科学探究意识。
(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原则设计课程
初中生物知识的讲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案例制作、创设情境和融入生活导向教学元素。设计生物课程的关键是根据初中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设计适当的课程。教师应结合生物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真正找到生物学习的突破口,并从适当的学习角度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和深入探索,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方法消化和吸收生物知识,让学生对生物有更多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讲授“人体的呼吸”一章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促使他们掌握“人的呼吸道如何处理空气处理”及“人体如何实现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转化”等基本内容,并允许学生通过结合讨论人体相关知识和细胞的内容,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看法,建立生物知识体系。
(七)利用信息技术,突破传统课堂限制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让生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更有活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生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将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生物现象和生物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初中生物教师可以运用多维图像处理技术或3D模拟动画进行演示,降低生物知识的学习难度,增强学习效果。生物教师还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从互联网上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形式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微课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实现了对传统课堂的精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二者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同时这也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在课前预习阶段,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知识架构和相关的教学资源等制作成微课,并上传到共享平台中,让学生自主下载观看和学习,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运用录屏的功能,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过程记录下来,并将其制作成微课件,方便学生在课后反复观看。在复习阶段,生物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构建系统的知识网,让学生对照微课内容进行自主复习。
(八)改革评价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应抛开传统思维方式,在评价学生生物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多样化的评价形式,鼓励学生发展与学科相关的兴趣,帮助他们分析进步幅度,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要避免考核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明确考核原则和目标,设计合理的考核内容,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功能。
三、结语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在教学目的、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要围绕新课标明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确定操作内容,而且要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优化课程教学,完善生物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目的、内容等方面要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世飞.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导向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22(33):42-44.
[2]束长凯.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J]. 安徽教育科研,2022(29):55-56.
[3]任海芬.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02):149-152.
(责任编辑:郑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