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戚微琪
【摘 要】“双减”背景下,面对教育“减负、增效、提质”的这场变革,常州经开区小学秉承“在生命关怀中开创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文章提出以“成长护照”为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生评价改革新探索,明晰其概念和出现的背景,探索其评价实践模型,并呈現具体的实践案例。研究发现,“成长护照”设计从1.0版本走向2.0版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家长的认可度和教师的可控度都有所提高,该探索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成长护照” 学生评价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课程实施”中明确要求,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加快学校学生评价的转型。在新时代、新政策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校园里真实发生,让学生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我们学校尝试创建学生学习空间,以“成长护照”创新学生评价方式,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提出背景: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过去,学校往往以总结性评价来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成长护照”式评价,通过细化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紧扣时代特点,推出“成长护照”
新时代学生评价改革就是回应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学校要通过学生评价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摒弃唯分数、唯升学等不正确的人才成长观,让学生回归本真和初心。因此,评价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重构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重要途径。
“成长护照”的推出适应时代的需求。当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科学的人才成长观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为抓手,直面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打通教学堵点,界定“成长护照”
“成长护照”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搜集、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载体,是基于学校学生“1+N”成长社区提出的一种记录学生学业水平和成长轨迹的评价手册。具体来说,“成长护照”式评价再现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成长经历,包含了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评价内容,汇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理由说明、活动详情记录与反思,以及综合成绩评价信息、活动表现与他人评价等一系列的第一手资料,为多主体互动交流、综合评价、制定后续发展规划提供了客观真实的平台与原始数据,打通了教学中教、学、评不一致的堵点,实现了评价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抓住评价痛点,研制“成长护照”
“成长护照”式评价抓住评价的痛点——忽视过程重视结果,致力将单一的一份“期末成绩报告单”进行“大变身”,立足学校文化、课程、活动等整体融合,努力达成“四变”:改进结果评价,变“一卷定优劣”为“多元见成长”;强化过程评价,变“单一结果”为“丰富过程”;探索增值评价,变“只见结果”为“展现变化”;健全综合评价,变“单一主体”为“多向综合”;同时,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客观性。
二、构想转型:“成长护照”式评价的实践模型
“成长护照”区别于其他“成长手册”“成长脚印”“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式之处,就是它把“1+N”的成长社区作为学生活动空间,在每个社区的活动中,设置“五育”目标,在目标之下设置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匹配的校本课程内容,形成课程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教师、学生、家长都能成为这些活动过程的评价者。在这些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学校会有一个结果性评价,即学生评价的数据库,根据学生在不同的社区收获的五育奖章数量,来发现学生的特长和短板,为他们规划后期的社区活动参与提供参考,扬长处、补短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1.0版“成长护照”
学校尝试将“成长护照”的评价内容德智体美劳“五育”进行分类,将学生成长评价内容分为五大领域,纳入学校课程、活动以及家庭、社会等学生参与项目与内容,细化评价标准,展开过程性评价,以“成长护照”盖章形式,结合照片影像等方式留下评价痕迹,详细构成见表1:
在确定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学校探索评价方式,形成初步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多元——家长、学校、同伴,每个学生的“成长护照”盖章评价都由这三个评价主体组成。评价分工明确。家长主要负责学生参与校外社区活动的评价,教师和同伴主要负责学生参与校内社区活动的评价。评价时间灵活。班主任组织协调好评价时间,针对学生项目或者活动参与情况,有固定评价时间,也有节点评价盖章。这一评价机制的初步实施,使得学生、家长都具有一定的参与热情,能及时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较全面地记录下来,“成长护照”呈现出相对丰富的“章”,初步勾勒出学生成长样态。
1.0版的“成长护照”使用了一个学年。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护照”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成长护照”的推广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师生的互动性提高了;家长对育人价值的理解加深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整本“成长护照”的设计缺乏“护照”元素,无法真正体现出“成长护照”的一些特殊属性;二是“五育”的板块设置与学校的特色建设割裂,不能很好地将学生日常校园生活与评价相融合,评价的过程性体现不足;三是学生参与的活动目标多元,但评价中“章”的设定单一,呈现不出学生多元发展 ,缺乏增值性评价体现;四是教师对学生活动中的评价标准模糊,造成评价的模糊定位——完成评价而已。
(二)2.0版“成长护照”
1.0版“成长护照”把“五育”内容作为板块进行设计。2.0版本进行了板块升级,学校以特色项目(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社区的构建)為板块分类,在每个社区的课程活动策划时,观照国家课程进行拓展、融合等,实现课程互动,形成学校社区特色课程活动,这样新的板块构建形成了2.0版“成长护照”的新分类。
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活动多元育人目标的达成,学校努力构建评价的层级,更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通过节点活动或课程学习表现等方面,探索综合性评价。学校初步探索出各社区参与的评价体系,评价者则为课程教师(不仅仅是在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者。在这些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学校会将每个学生获得的“成长护照”的章进行汇总,根据他们在不同的社区收获的“五育”奖章数量,来发现学生的特长和短板,为他们规划后期的社区活动参与提供参考。
三、构建策略:学生评价转型的实施要求
“成长护照”式评价以学生的“成长护照”为主要载体,体现共生、共融、共识三大特点,实现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的升级迭代。
(一)评价方式多态
学校在研制“成长护照”时,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学生的成长轨迹,将评价分为学校(班级、校级)、家庭、社会三个板块,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校内外活动过程中的个人基本素养的真实表现,以过程推动学生成长,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学会合作、成长心智、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同时,为了不加重及时性评价的负担,学校将每学期成长社区活动一览表排在“成长护照”的首页,策划在前,让师生一目了然。以“乐参加(红色章)、文明守规则(蓝色章)、会合作(橙色章)、活动有成果(绿色章)”为抓手,简化过程性评价。除此之外,学校在“成长护照”的最后保留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从知识到能力、从过程到结果、从班级到社会,尝试评价方式多态的可能性。
(二)评价内容多样
1.0版的“成长护照”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成低、中、高三个学段,围绕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创设评价内容,尽可能从德智体美劳“五育”角度丰富评价内容。
2.0版本的“1+N”成长社区分为三个维度的评价内容,主学科教学社区重点评价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新知的过程;跨学科探究社区重点评价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融学科实践社区重点评价将新知与旧知相结合综合运用的过程。三个维度的内容建构在充分保障国家基础课程实施的同时,又充分关注学生能力特点,为学生提供不同层级的成长平台,真正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元
学校增强全员育人理念,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班级主学科社区、跨学科社区、融学科社区等呈现不同评价样态。除了教师社区评价员以外,学校还在学生中招募聘请了学生担任部分社区长;同时还注重家校社的协同发展,邀请家长加入社区评价,这种向四面八方打开的成长社区模型,让评价主体更多元化,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学习社区中获得自我价值与群体价值。例如,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时,坚持年年邀请家长评委共同加入。又如,学校举办六一节活动时,各个社区长与教师协同合作,共同组织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学生评价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建立科学、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评价制度和机制更是落实“双减”政策、科学育人的重要途径。后期,学校会继续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不断探索与改进,完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和结果。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学校期望借助多方合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评价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发挥学生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探索“电子版”“成长护照”,将“成长护照”的“章”运用大数据分析等,形成学生数字版“成长画像”,为学生未来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