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
【摘 要】 以1名在幼兒园大班就读的存在视觉障碍和沟通障碍的特需幼儿为研究对象,利用实物标志和图片、日历系统、实物沟通板等多种辅助手段,采取借助实物练习发音、创设语言环境鼓励交流、开展综合性主题活动强化沟通等训练策略,提升他的沟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学前教育;特需幼儿;沟通障碍;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60
特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普通幼儿是相同的,但受不同程度、不同类型障碍的影响,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均明显落后于同龄普通幼儿,或多或少地存在发育滞后,甚至发育缺陷现象。在学前期,特需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能力发展欠佳,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显著弱于普通幼儿。语言能力弱、沟通技能欠缺是造成特需幼儿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每名特需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加强沟通技能训练,使特需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改善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1]。本研究以1名存在视觉障碍和沟通障碍的幼儿园大班特需幼儿为研究对象,探索提升其沟通能力的训练策略。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A(化名),男,5岁,早产儿,在出生90天时,由于双眼出现视网膜出血现象,在医生建议下进行了视网膜手术,之后左眼完全失明,右眼视力受损严重。小A平时容易出现情绪异常,时常烦躁、郁闷;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与家人缺少交流。小A属于以视觉障碍为主,伴有沟通障碍及情绪行为问题的特需幼儿。
小A与教师在一起的时候,基本上只使用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然而小A做出的动作和表情时常难以被教师正确理解,导致教师不得不采取猜测的方式来了解小A的意思。这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小A会逐渐失去耐性,甚至会做出自我伤害或攻击他人的举动。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小A存在沟通障碍。他目前还无法使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直接交流,也难以应用适宜的肢体动作或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往手段与他人沟通,因而难以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为了培养特需幼儿的沟通能力,首先要对其进行沟通能力的评估,然后根据沟通能力发展水平、特征以及沟通交流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教师应用沟通矩阵评估工具对小A的沟通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当小A表示拒绝的意思时,他会用手推开;当小A需要什么物品的时候,他会使用肢体动作进行表达;如果小A的意愿被教师误解,他还会用肢体动作来纠正自己的要求,并且希望能够吸引教师的注意;小A能够使用有意义的事物和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与需求,但这方面的能力有限,还不会主动命名。
二、沟通技能训练的辅助手段
沟通是儿童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及学习的最基本的行为,亦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发展所应当优先具备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沟通能力是特需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小A的视觉障碍首先会影响他对事物概念的习得和理解,导致他对某些词汇的错误理解和使用,进而影响到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由于视觉障碍的影响,小A很难像普通幼儿一样正确掌握和使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交往手段。这就需要在沟通技能训练中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小A掌握沟通技能,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一)利用实物标志和图片辅助沟通
针对小A的情况,教师制作了一些实物标志和图片来辅助小A借助触觉和剩余视觉与他人沟通交流。这些实物标志和图片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相联系,如卫生间的图片用于代表上卫生间、水杯的图片用于代表喝水、盘子的图片用于代表吃饭、床的图片用于代表睡觉。当小A需要表达的时候,教师向他展示这些图片,请他做出选择。这样,教师就能够准确了解小A的需求。当然,借助图片表达仅仅是第一步。在满足小A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教师逐渐增加听音乐、出去散步、买东西、观看电视等不同类型需求的图片。在实物标志和图片的辅助下,小A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丰富了沟通交流经验。
(二)借助日历系统规划日常活动
日历系统由各种符号构成,这些符号的不同排列方式可以呈现一个人的日常活动。使用日历系统,将小A一天的日常活动内容纳入一张时间表之中,能够帮助小A掌握自己的日常活动顺序。日历系统可以用三维或者二维的符号表示特定活动,教师应当结合特需幼儿的沟通特点为其选择代表性的符号。教师根据小A沟通能力发展水平,为其制作了个性化的可触摸日历系统。这一日历将小A的日常活动划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部分。在上午部分,雪花片用于代表小A早晨到校之后的一些必要的准备活动(清理课桌、去厕所、整理桌面等);圆形的积木塑料玩具用于代表小A和教师围成圈开展晨间交流;绳子的符号用于代表进行户外活动;鞋子的符号用于代表定向行走;碗的符号用于代表午餐;等等。在下午部分,被子的符号用于代表午睡;哨子的符号用于代表体育课;挥手的符号用于代表放学;等等。小A每天早晨抵达学校后,按照当天的课程自行摆放日程表,之后通过触摸和观察自己的日程表,了解当天活动的安排和具体的顺序。
(三)通过实物沟通板辅助活动开展
小A的语言发育水平尚处于早期的符号阶段,于是教师使用小A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物来制作实物沟通板,以告诉小A将会进行什么活动。当使用实物沟通板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把它放在小A的手上,让他触摸和感受,然后立即开展相关的活动。在一些情形中,教师会使用特定标志来代表小A的个人物品,如他的盲杖或水杯。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当为每名特需幼儿设计和提供符合其特点与需要的个性化提示。
三、沟通技能训练策略
(一)借助身边实物练习发音
针对特需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如借助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仿说,为他们提供实物,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儿歌以及音乐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让他们处于较为轻松和自然的环境中,鼓励他们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比如,对于一些说话断断续续的特需幼儿,教师可以采用模仿句子的方法,引导他们模仿句型,练习说完整的词汇。
教師首先引导小A触摸教室里的各种事物,如桌子、椅子、课本、笔等,要求他在触摸的同时尝试发音,努力掌握不同词语的发音方式,理解词语的含义。接着,教师使用“桌子里有什么”“墙壁上有什么和什么”等句型,引导他进行表达,让他能够领会句子的不同结构,理解句子的意义,并对词语的发音加以巩固。最后,在熟悉上述句型的基础上,教师使用“什么里有什么”的句型引导他进行表达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发音的标准性和语言的规范性,要做到清晰易懂。
(二)创设语言环境鼓励交流
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训练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当对特需幼儿提供系统的支持,为他们创造语言应用和沟通交流的环境。语言的应用环境主要包括语言物质环境和语言交流环境[2]。针对前者,教师可以为特需幼儿提供丰富、适宜、安全、易触碰的各种玩具,以及各种发音读物。针对后者,教师要努力为特需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语言交流活动,引导特需幼儿练习发音。
教师鼓励其他幼儿与小A进行沟通交流,从非语言交往手段逐步向语言交往手段过渡。在为小A提供系统支持时,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按照活动内容和小A的沟通能力发展情况,请家长为教学提供建议,共同创设语言环境。例如,鼓励家长在带小A出去郊游时,为他创造与其他儿童交流的机会。
(三)开展综合性主题活动强化沟通
综合性主题活动指的是从不同特需幼儿的发展水平出发,围绕与他们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特定主题,以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沟通交流训练活动。教师要基于特需幼儿的现实生活,突出主体性,从需求出发,合理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主题活动的内容通常要来自于特需幼儿的日常生活,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选择具有一定意义的内容。借助与特需幼儿日常生活有关的主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开展沟通交流训练。
对于小A来说,家庭是他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家庭生活为主题,进行主题活动的设计,创建相关的情境。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让小A逐步掌握家庭的概念、了解家中的环境,理解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其他幼儿加强与小A的沟通,用语言表达出各自的家庭住址、家庭联系方式、家庭成员的称谓和职业以及家里每个房间的布置和家具等。
四、训练成效
经过8个月的训练,小A和教师之间沟通不畅的现象明显减少,其沟通能力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发脾气的情况也减少了。每次教师拿出实物沟通板向他进行展示时,如果不是他想要的实物沟通板,他就会用手把它推开。当教师拿出其他实物沟通板的时候,他就会在板上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是他想要的实物沟通板,他会用手将沟通板拿起来。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促进特需幼儿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教师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沟通技能训练策略,为特需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应用环境,可以满足特需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让他们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中提升沟通能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明华.架设沟通桥梁,促进残障学生和谐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36-37.
[2]王艳,雷江华.多重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1):98-102.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特需儿童语言领域支持性保障研究”(编号:FJJKZX22-3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