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君 李艳玮 郝明 李春燕 王秀琴
【摘 要】 融合教育使越来越多的特需学生步入普通学校生活学习。由于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缺陷,在集体生活中处于劣势地位,故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成为校园欺凌的高风险群体。为了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学校应着力建设相应保护系统,其构成包括:创新“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培育特需学生自我保护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统筹五项文化建设,营造接纳支持的文化氛围;经营三对校园关系,让特需学生拥有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健全三大管理制度,保障特需学生校园生活的安全平和;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增强学校预防和应对特需学生遭遇校园欺凌的能力。
【关键词】 特需学生;校园欺凌;融合教育;保护系统
【中图分类号】 G760
近年来,校园欺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极大威胁。随着国家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融合教育理念的影响不断扩大,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導意见》(教基〔2020〕4号)等一系列政策相继颁布,许多特需学生进入普通小学接受融合教育。由于身体、智力、学业表现、社交能力等各方面的不足,特需学生在普通学校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1-2]。如身体残疾的孩子可能更多卷入语言欺凌,孤独症等社交能力较差的孩子可能更多卷入关系欺凌,学业障碍的孩子可能更多卷入肢体欺凌[3]。但有时候特需学生也可能成为欺凌者和旁观者,如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孩子常常表现出攻击他人、破坏物品等反社会行为。有的特需学生因为被欺凌过或者看到欺凌事件,从而模仿、习得欺凌行为[4]。
所以,有必要构建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的保护系统。本文主要阐释如何从创新课程建设、统筹学校文化建设、经营校园关系、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和优化学校治理结构这5个路径进行着力,以保障特需学生享有美好的校园生活。
一、创新“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培育特需学生自我保护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是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的最重要途径。学界的研究对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课程体系的内容建设和途径设置提供了依据。李丹、许家成和徐胜指出,教给学生适当的方式和技巧、选择恰当的解决措施等策略,可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5]。还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到加强对校园欺凌的预防性教育,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树立行为底线意识及掌握同学之间纠纷解决的正确方式[8-9]。儿童的发展是在不同的场域系统中进行的,围绕不同场域系统可建构“班级—年级—资源教室—学校”四位一体的预防校园欺凌课程体系(见下页表1)。
二、统筹五项文化建设,营造接纳支持的文化氛围
创设接纳、温暖、包容、支持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保障学生幸福美好的校园生活。学校文化的营造应该统筹社区、家庭、学校等多种资源,创新文化建设形式,丰富文化建设内容,提高文化建设实效。
(一)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建构家校协同育人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法律、政策都强调了家庭文化在儿童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地位。校园欺凌事件的背后,也反映出家庭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儿童发展等同于学业成就的获得,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只重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忽视必要的教育约束等。为了和谐家校关系,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家校同盟,形成家校合力,促进特需学生的发展,学校可以牵头开展家庭预防校园欺凌相关活动。首先,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家庭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关系困惑和家庭教育困扰问题,教给家长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和方法,为建立和谐亲子关系提供支持和帮助。其次,组织家长工作坊,通过“家长如何指导孩子解决同伴交往的矛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专题普及知识教育指导”“对欺负说不”等讲座内容,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动态。再次,设定校园开放日,请家长到学校观看孩子的一日生活学习状况,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成长信息,交流教育的心得,促进特需学生的发展,等等。类似这些活动可以推动家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和家教家风建设,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特需学生等弱势群体,建构家校协同育人体系,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净化特需学生生活学习的微观环境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最小单元,是特需学生生活学习的具体环境系统。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室环境布置、黑板报宣传、资料发放等来营造接纳、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帮助、不欺负他人、自我保护的氛围。杜红梅、冯维认为,通过移情和后果认知训练等综合性的教育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儿童欺凌行为[6]。教师可结合融合教育班会课契机,将帮助特需学生的好人好事,普特儿童之间的矛盾、问题、欺负行为,以及特定节日、学生生日等等,设计成一系列游戏、辩论、角色扮演、故事、调查、表演、演讲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情绪情感的触动,从而在认知上得到提高,将拒绝校园欺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尊重、温暖、仁爱、支持的校园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可通过孤独症日宣传、残疾人日宣传、红领巾广播站、校会、“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会、电影展演、心理健康宣传周/月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导全体师生走近特需学生、认识特需学生、理解特需学生,理解并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生命样态,学会接纳、包容、帮助、支持特需学生,形成尊重、温暖、仁爱、支持的校园氛围。例如在学校电影节上播放电影《雨人》,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孤独症人士虽然在外表和行为上与普通人不一样,但是他们可能在其他领域表现优秀,看到特需学生的差异时不必大惊小怪,要学会平等相处,接纳、帮助和欣赏他们。
学校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学习、教师分享、参观特殊学校、残障人士企业跨界学习等多种形式面向干部、教师、校工等普及特需学生的相关知识,制定防治校园欺凌的制度和要求,提高全校教职员工防范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学校周边文化建设,排除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
校园欺凌经常发生在学生上下学的路上,所以要严格取缔校园周边的经营性网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歌舞厅、卡拉 OK 厅、游戏厅、台球厅等娱乐场所,非法行医的诊所,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游商和无证照摊点,售卖“三无食品”、恐怖、迷信、低俗、色情的玩具、文具、饰品及出版物等的场所。这样有利于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滋生,为儿童创设阳光、平安、适宜成长的沃土。
(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让每一位社区人士都成为特需学生校园欺凌的防卫者
学校是所在社区的精神高地和文化先导,社区文化应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学校要积极引入社区代表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增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发挥社区居委会、家长委员会等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促进社区代表参与学校治理,通过社区大学、校刊、校报、学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宣传融合教育知识、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预防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等,在学校所在的社区形成预防校园欺凌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位社区人士都成为特需学生的接纳者和校园欺凌的防卫者,让每一个穿校服的孩子都在社区得到保护和支持。
三、经营三大校园关系,让特需学生拥有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
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建立良好同伴关系、转变家长的观念等策略,可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教师、同伴、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儿童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在儿童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和预防校园欺凌行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加强”也相互“弥补”。安全、亲密、稳定的亲子关系奠定了儿童在学校与教师和同伴建立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也会促进积极亲子关系作用的发挥,从而使儿童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发展状况,更少地卷入校园欺凌,缓解校园欺凌等其他危险因素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一)重视师生关系在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中的核心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免遭校园欺凌的重要保護因素,对于特需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何对待特需学生,直接影响特需学生在班级遭受欺凌的发生概率。教师要经常检视言行:认为特需学生是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还是急于想推出去的一个人?特需学生是班级的一种教育资源,还是一个拖后腿的学生?特需学生应该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还是只需要随班就坐就行了?自己是平等、友善地关爱特需学生,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是努力为特需学生提供帮助,还是任其自发成长?是给特需学生创造学习、社交和成长的机会、给他们配备阳光伙伴,还是对他们不管不顾?根据社会参照理论,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会在每日学习生活中传递给班级其他的孩子,影响班级学生对待特需学生的方式。所以,教师一是需要通过日常互动、教育教学等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与特需学生和普通学生建立尊重、信任、亲密的师生关系;二是需要创设驱动性的任务,让特需学生和普通学生在这些需要团结合作、互相包容、互相帮助的任务中,互相了解、理解,逐步建立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
(二)重视同伴关系在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中的主导作用
校园欺凌的当事方就是特需学生和其同伴。吴方文等研究者对川、冀两省13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7841个学生样本进行了调查,建议学校应建立学生同伴支持系统来应对校园欺凌问题[7]。教师要让学生厘清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的心理行为机制,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容易欺负他人、有的人容易被欺负,自己属于什么角色、会产生什么心态;并在日常教育中,引导孩子们遵循YES-NO原则,知道什么能做(YES)、什么不能做(NO),学会尊重他人、解决问题、协商沟通、处理矛盾、帮助同学、寻求帮助等等,和谐同伴关系,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见下页表2)。
教师在开展同伴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之间的矛盾有时来得快去得快,在处理同伴之间矛盾时,应以儿童为中心,优先让儿童自己解决冲突。如若解决不了,再让成人引导儿童应用YES-NO原则进行处理,最后考虑成人直接介入处理。二是要适度淡化。处理同伴矛盾时用力要轻,不要泛化“校园欺凌”。能用教育的方式就不用心理辅导的方式,能用心理辅导的方式就不用制度的方式,重视培养儿童宽阔的胸怀、友善的品质,锻造儿童坚毅的韧性,理性引导儿童正确看待同伴矛盾、提升自己处理同伴矛盾的能力。三是开展全方位渗透的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师将每一次课堂生成、每一个活动设计、每一次互动交流都当作教育契机,引导儿童与同伴友好相处、发展友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重视亲子关系在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中的基础作用
亲子关系是儿童各种人际关系的基础,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为他们建立其他人际关系写下脚本、画上底色。家长需要通过亲子活动、亲子沟通等途径,与儿童建立安全、信任、亲密、温暖的亲子关系,并在亲子交往中给儿童尤其是特需学生树立榜样,教给儿童处理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情绪调节的策略等等,增强儿童的安全感和亲社会性,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和问题解决能力,避免他们陷入校园欺凌的境地。即使遭遇校园欺凌,儿童也能自己形成处理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推送相应家教信息等方式提升家长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对特需学生家长,更可以采取重点关照、定时联系、抱团学习的方式,提高亲子关系质量。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家校同盟,把特需学生校园生活可能遇到的问题前置,共同商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办法,形成安全的亲子关系、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家校关系。
四、健全三大管理制度,保障特需学生校园生活的安全平和
为了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势在必行。除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5号)、《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教督〔2017〕10号)等文件要求外,教育管理者需要在学校、班级、资源教室3个层面分别制定相应的校园欺凌防治制度,保障特需学生校园生活的安全平和。
(一)建立班级层面的《预防校园欺凌班级公约》
在班级层面,特别是在有特需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可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制定《预防校园欺凌班级公约》。公约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包含日常纪律、同伴交往的原则、如何对待包括特需学生在内的所有同学、同学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如何处理等等。学生自己制定的公约更愿意去遵守,还会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互相监督,自发协调解决问题,有利于塑造优良的班级风貌,预防校园欺凌。
(二)建立资源教室层面的《融合教育校园欺凌排查建档制度》
在资源教室层面,建立《融合教育校园欺凌排查建档制度》。学校管理者、班主任、任课教师、资源教师和心理教师要高度重视特需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矛盾激化,发生过激行为;要加强对特需学生的教育管理,摸清底细、建档造册,积极利用好家校沟通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课业和心理负担,防止因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引发欺凌问题。
(三)建立学校层面的《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制度》《学校欺凌认定流程和教育惩戒制度》
在学校层面,制订《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制度》《学校欺凌认定流程和教育惩戒制度》,明确相关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制定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对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置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别设计。做好学校安全整治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降低和控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促进特需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增强学校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
要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保障学生享有幸福美好的校园生活,最根本的是要调整学校的治理结构,做好顶层设计,在源头上保证特需学生的基本权益。
要建立各部门的联动机制,避免因各独立部门协调不善产生校园欺凌事件[10]。在决策层面,不仅各部门要联动统筹,保证危机干预及时有效,还要确保在制定决策时充分考虑特需学生的需求、捍卫特需学生的权益。在执行层面,要保障决策的有效实施,使得资源流向特需学生,一方面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另一方面确保校园欺凌发生后被欺凌者可以快速得到救济和帮助,避免其身心遭受进一步的伤害。在操作层面,要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納入具体教育教学中,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多种干预手段与措施,对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进行及时纠偏和引导,这是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的最重要阵地。
学校可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简称委员会)等专门机构或组织。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分管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相关行政负责人、家委会代表、少先队大队委、法律顾问、驻地派出所负责人(法治副校长)为成员。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预防校园欺凌的管理制度,保障特需学生平等权益,促进特需学生全面发展;引领资源教师和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进步,营造和谐支持的环境;加强家校共育建设,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融合教育工作格局。委员会可下设宣传教育组、信息收集反馈组、紧急救护组、心理疏导组、调查处理组、对外联络和舆情监控组等工作组,各组之间分工明晰、职责明确。如宣传教育组负责校园学生欺凌治理的宣传教育,可利用党建阵地、法治报告、法治教育课、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家长工作坊、宣传展板等形式,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信息收集反馈组负责校园欺凌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在楼道、卫生间、学校门口等校园欺凌易发地点全方位执勤,确保及时发现、防微杜渐、信息畅通、上通下达,将欺凌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紧急救护组负责欺凌事件发生后的紧急救护和安全保护,若出现人身伤害或危险状况,要立即启动,对受伤学生进行紧急救护和医疗救治。当事学生情绪激动、有危险举动时,安全保卫部门要迅速采取措施加以处置。心理疏导组负责欺凌事件发生后学生的情绪安抚和心理健康疏导工作。调查处理组负责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做到调查细致、界定准确、结果适当,并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报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对外联络和舆情监控组负责对外联络、逐级汇报和舆情监控工作。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必要时应与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或根据实际情况向社会公众和媒体发布信息,做到及时、透明、公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在构建预防特需学生卷入校园欺凌的保护系统中,优化学校治理结构是前提,制度建设是基础,课程建设是核心,文化建设是保障,关系经营是关键。通过制度建设、学校治理结构的优化,让特需学生能够“被看见”,降低他们卷入校园欺凌的可能性;通过课程建设、文化建设、关系经营等举措,让特需学生能够发展出更好的社交技能,更少地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成为更受欢迎的人。5个环节相互关联、形成合力,让特需学生更好地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真正落实融合教育、实现普特共赢。
参考文献:
[1]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3-17.
[2]吕玲霄,刘欣.随班就读儿童校园欺凌原因及对策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2):27-32.
[3]戴婧.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研究——以北京市B小学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29):73-74.
[4]刘艳丽,陆桂芝.校园欺凌行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适应与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7(5):60-65,95.
[5]李丹,许家成,徐胜.融合教育中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6(8):60-61.
[6]杜红梅,冯维.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对儿童欺负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81-86.
[7]吴方文,宋映泉,黄晓婷.校园欺凌:让农村寄宿生更“受伤”:基于17841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实证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6(8):8-11.
[8]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0-14.
[9]杨岭,方艺霖,毕宪顺.日本校园欺凌的问题、防治及其经验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 (6):128-135.
[10]赵亭亭.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成因及防治——基于两次校园欺凌论坛的会议综述[J].当代青年研究,2018(6):81-85.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小学融合教育中特需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编号:CECA2113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刘丽君,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100143;李艳玮,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211171;
郝明,北京中学二分校,100018;李春燕,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100044;
王秀琴,北京市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100089。
李艳玮为本文通讯作者:liyanwei@njxz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