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好的习惯定型

2023-12-06 16:38顾雪芳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自我管理研究性学习

顾雪芳

摘 要:一个“告状”电话打进来,“串联”平时班级上课时的情状,寻到了学生缺少管理自己的方法的源头。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得让他们从小学会通盘筹划。指引学生从观察和比较中找问题,在归类和筛选中定课题,用编故事、做名片的方式构建统筹知识系统,以填表格、做流程图的方式形成统筹思维模式,在运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给好的习惯定型。

关键词:统筹思想;研究性学习;自我管理

一、 “告状”电话引发的串联式思考

下午五点多,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孩子做值日太慢,结束得太迟,导致她在回家途中遇到下班高峰,堵得不能动。这位家长烦躁不已,便一个电话打来向我“告状”。

这个“告状”电话让我一下子“串联”到了平时去班级上课时的情状:许多学生手忙脚乱,有的急着要去上厕所,有的在忙着准备学习用品……往往已经上课,我还得花时间整顿班级秩序,安抚学生情绪,教学生如何有序整理。还有的学生经常上学迟到、忘带作业等。相似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我也是陀螺似的,每天疲于应付相似的问题,我也头疼不已。这些问题的源头在哪里?有没有根治的方法呢?

我与家长沟通时,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了:学生缺少管理自己的方法,一直处于家长和老师的催促中,被动完成一个又一个小事件,导致生活、学习混乱。要想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必须采取更为长远和更为系统的方法和策略,得让他们从小学会通盘筹划。

二、 从多个问题中提炼一个课题

通盘筹划,就是我们常说的“统筹”。这是华罗庚先生推荐的一种方法,建议我们巧妙利用时间和资源,合理安排,提高做事效率,从而实现结果最优化,效率最大化。由此,我决定利用综合实践课,引领学生系统学习、体会、感悟和实践,建构完整系统的思维模式,学会用统筹法指导自己的言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有序安排、组织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一) 从观察和比较中找问题

问题的滋生环境是学生的真实生活,相似的问题累积越多,学生越容易产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接到家长“告状”电话的第二天,我在班里与大家交流了此事,顺势问学生:“你们觉得类似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有吗?”学生频频点头。于是,我让他们学着自己去捕捉和搜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果然,我在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如早上虽早起,但总感觉时间不够,手忙脚乱导致上学迟到;课间十分钟总是不够用,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连奔带跑还容易发生危险;周日花了很长时间整理房间,却仍然凌乱……学生都清清楚楚地列举了出来。

如果课堂交流还只是浅层次的认识,无法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启发他们采用观察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去发现系列问题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以及解决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于是,我和学生商量,根据不同的问题表现,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放学后到不同班级观察值日情况,统计人员的安排情况,书面记录后再进行比较;明晰完成值日的过程,用定时统计和不定时统计两种方法;统计完成值日的总时间,和自己班级每天完成的时间进行比较。

随着学生对问题研究的逐渐深入,他们的研究兴趣也越来越浓厚,甚至催生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值日这个问题上,有学生提出了比较的方法:比较自己班每周一和周五的时间;比较四年级各班每天完成值日的时间。

(二) 在归类和筛选中定课题

大量的相似问题产生后,我和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类和筛选。大家一直认为,在课堂上研究的“课题”,应该具有普遍性,既要方便研究,又要有共享价值。当相似的问题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时,大家一致认为,自己每天都参与的值日具备研究的最大可行性,因此选定了“如何统筹安排值日”这个“课题”。

“课题”研究开启之前,我发现了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周期较长,学生难以维持研究热情,容易虎头蛇尾。对此,我想到了目标激励法。我认为,目标具有激励作用,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从而达成目标;要让学生对目标有高度的归属感,认为目标是自己需要且能达到的,才容易形成自我的主动行动。由此,我们为这项研究制定了“在研究过程中领会统筹思想”“在学习统筹的过程中形成系统思维模式”的目标,力求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用统筹思想研究自我、改变自我。

三、 构建一个知识系统,形成一种思维模式

统筹思想是现代系统思维的核心内容,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将这种思维融入“如何统筹安排值日”课题研究中,帮助学生构建统筹知识系统,形成统筹思维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一) 用编故事、做名片的方式构建统筹知识系统

课堂上,我们以华罗庚的文章《统筹方法》为对象,让学生边学习边填写阅读单。阅读单的内容主要包括“创造者”“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阅读收获”。阅读单的使用,较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绍统筹法,引领学生理解其思维过程,并采用编故事、做名片的方式学习统筹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

首先,“编故事”叙述统筹知识。借助统筹这一知识概念,让学生认识自己习惯形成过程中的条件等要素,了解自身的独特性,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从而在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去改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发动学生编故事,模仿课文《早上的故事》,编写自己放学后的故事、课间十分钟的故事、午餐排队的故事等,展现自己真实的生活与学习状态。模仿也是迁移知识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巩固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例如,模仿课文《早上的故事》的表述方法,学生编出了如下故事:

周日到了,这次我房间整理得又快又好!妈妈竖起拇指表扬我的同时,惊讶我一瞬间的长大!我不无自豪地说:“我有法宝!”我一五一十地向妈妈介绍了学习统筹法的经过和收获。整理房间最关键的要素是要安排好先后顺序:一是收拾床铺和桌面,二是清理桌面、窗台等的灰尘,三是拖地板。顺序对了,时间就节省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学生对统筹方法已经形成了初步认知。

其次,“做名片”重温统筹知识。我让学生以做名片的方式呈现自己亲手所做、亲眼所见的活动。学生根据阅读单罗列的要素再次重温统筹方法。关于华罗庚的生平,学生设计了人物名片;关于统筹法的定义和原理,学生设计了知识名片。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寻找学习伙伴,相互展示学习收获,乐在其中。

在做名片的活动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主动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使得学到的知识及时得以运用,又在运用中将知识纳入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二) 以填表格、做流程图的方式形成统筹思维模式

所学的知识理应成为学生分析和推理的助力,然后以此持续体验和认知,并在行动中矫正或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如何统筹安排值日”课题研究中,我还引导学生以填表格、做流程图的方式,学习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统筹思维模式。

首先,以“填表格”的方式罗列因素。做值日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牵涉的问题很多,如做值日的技巧、和别人的合作、准确理解分工等。将相关因素罗列得越细致,越容易解决问题。按照统筹法的步骤,我先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罗列产生问题的因素,以及完成的时间。看到列出的相关因素,学生都惊呆了。他们发现,原本只需要3分钟就能完成的扫地,自己平时做起来起码要花8分钟。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做值日的关键因素是扫地。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完成时间等,安排做值日的步骤。我还和学生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将因素做成细目,并让学生分组合作排列顺序。由此,学生列出了“值日清单”:组长分工要细致,不能遗漏环节;组员认领任务,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彼此之间要有合作意识;要主动认领累活、忙活……由于有亲身经历和感悟,学生的“清单”周到细致。

其次,以做“流程图”的形式明晰问题解决流程。有了做事顺序,设计值日流程就显得简单多了。以“每天值日的人员”为单位,大家共同完成了值日流程图,对小组成员分别做什么、谁来做、按照哪些流程做、要做成什么样等做了清晰规划。

流程图的完成,意味着一种重新分工,提示大家理解并接受彼此的生活与学习态度;意味着一种模拟,指引学生将学习提前介入生活,使理解更深刻,使思维模式建构更有效。

四、 在运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

习惯能让人形成条件反射,用于应付各类活动和事件。“学后必有新行为”,创设机会让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及时转化到现实生活的行为中,在现实生活的人与环境互动中巩固“思维模式”,比较容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矫正原有的不良习惯,同时给好的习惯定型。

(一) 在运用中反思

在每个小组完成流程图的设计后,我让学生及时结合自己每天的值日,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合理,和其他同学的配合是否默契;同时,要找到背后的原因,为改进做好准备。学生反思梳理,有的认為是分工不精准,导致有踢皮球的现象;有的认为是小组成员不团结,各做各的,缺少合作,小事也无法完成;大多数认为是组员不积极、不主动的态度,让值日变成了“老大难”。

获得实践经验,才能形成整体认识,才能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这种能力举一反三,形成条件反射,相似的问题才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已有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个反思环节是关键,反思越深刻,越容易改变思维定式,重新构架新的思维模式。

(二) 在反思中改进

在每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小组再次修改自己的值日流程,共同为高质量、迅速完成值日达成共识。比如,针对分工不合理的反思,学生共同设计了值日分工精细图;针对态度不积极、不主动的问题,学生设计了小组成员自主“组阁”的过程;针对值日的质量问题,学生设计了编制值日各个流程的口诀。

之后,我们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和其他班级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重温统筹思维模式,给自己好的行为习惯定型。每个学生都在反思中改进,相互影响,有意识地去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而且,这种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改进,更能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对生活充满希望。

“小值日·大智慧”研究性学习活动突出一个“研”字,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内容融入每一次研究过程中,在活动中运用知识,在运用过程中指引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思考的乐趣、研究的乐趣,在成功和愉悦中不知不觉养成了好习惯。

猜你喜欢
自我管理研究性学习
试论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及价值
试论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新形式下研究生会在研究生自我管理模式中导向作用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激励机制下销售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理论分析
基于激励机制下销售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理论分析
国外高校学生自主管理探析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