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诗歌照亮的生命

2023-12-06 13:32马臻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诗歌教学现代诗歌

马臻

摘 要:初中开始渐渐对诗歌有感觉,高中开始泛读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后来发现,音乐能逐渐促发对现代诗歌的理解;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诗歌阅读和研究方向。最初的文学教育和审美教育,主要就是由阅读诗歌完成的。诗歌照亮了生命,也在后来影响了教学观。

关键词:诗歌阅读史;诗歌教学;古典诗歌;现代诗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却喜欢诗歌中那种“唯美”的忧愁。我从初中开始渐渐对诗歌有感觉,高中开始泛读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如果说中学时期接受的教育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我迄今能够记住的中学时期最丰富的精神生活来源,就是诗歌。可以说,我最初的文学教育和审美教育,主要就是由阅读诗歌完成的。诗歌照亮了我的生命,也在后来影响了我的教学观。

一、 由古典到现代诗歌的阅读转向

高中阶段,我在学校图书馆和县城的新华书店,购买过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等人的诗集以及一些古诗选。当时我读古诗很专注,即使是在热闹的场合,也能沉入诗歌之中,在心里默默地想象诗歌的场景,体会其中的意境。因为能够披文入情、反复涵泳,所以背记的速度也很快,常常独自沉浸在诗境之中,自以为有杜甫“独立苍茫自咏诗”之感。

古典诗歌固然意境浑然悠远,但是我当时理解起来有几个障碍。一是不少古典诗歌背后有丰富的典故,语言文字也比较复杂,以我当时的水平,即使有注释,也很难真正把握诗歌背后的精义。二是古典诗歌蓬勃于唐代,到宋代已经完全成熟,内部形成了一套包括思想情感、语言符号、意象意境的系统,深邃而博大,但是读多了却又有过于“成熟”之感。在我当时的感觉里,总觉得古典诗歌美丽而深广,但某些诗作却与自己立身的时空有一些隔阂,读多了偶尔会厌倦,会觉察到某些情感饱满的诗作背后,有一种成熟过后的“暮气沉沉”,甚至名家之作,也会让我有此感觉。

于是我渐渐感觉到,现代与古典之间的差距,并不仅仅是岁月或年代的差距,而是生活形式和社会思想的彻底变迁。古典诗歌是永不过时的经典,但如果生命需要真实的诗歌,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创造属于时代和自己的诗歌。现代的许多语言、思想、概念,都无法进入古典诗歌之中,就限缩了我们通过诗歌来把握和深入世界的能力。古典诗歌和我生存其中的“生活”,始终有一些让人遗憾的距离。诗歌是艺术,根源于时代和生活,需要创新。

由此我渐渐留意现代诗歌。在书店和学校图书馆里翻到的一些现代诗选,打破了我对诗歌意境的固有感受。记得那时候学校开设了一家书店,每次体育课,任凭同伴们如何热闹,我只默默站在书店里翻书,尤其是一本《台湾爱情诗选》,印象里翻过很多遍。后来又买了李金发、冯至、北岛、徐志摩、艾青、顾城、舒婷、余光中等人的诗集,可惜当时诗歌“没落”,显得比较边缘化,书店里诗集不多,于是我带着本子和笔去网吧,在网上搜索一些现当代诗人的诗集,抄录下来。

现代诗歌的哲思与复杂、现实与想象,不同于古典诗歌,我必须调整自己的感觉和想象系统,来把握文字背后的不同世界。古典诗境的优美、悠远、恒定,与现代的矛盾、变化、复杂纠缠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有时又互相冲突。我有时嫌古典诗词与自己的现代心灵有隔阂,有时又嫌现代诗歌少了一份明朗可解、浑融深厚的意境。两方面的对读,扩大了我的感觉和想象系统,重构了我的美学认知。

当时对我影响较大的诗人有三位。

一是顾城。我非常喜欢顾城的早期诗作,感觉不仅语言清新明朗,意境忧郁深沉,而且特别具有一种稚嫩青涩的少年感,仿佛是一個尚未长大的孩子在你耳边喃喃私语,那种想象和情绪,完全是少年式的,纯粹、天真、稚嫩、忧郁,非常能够冲击青春期的我。

二是余光中。他的诗歌特点是融古典与现代于一炉,用现代的诗歌语言,锻造出古典式的意境之美,具有明朗、理性、浑融、完整的优点。我初次阅读时,发现他的诗歌在阅读时很好理解,全无障碍,几乎每一字每一句都可解,但又丝毫没有那种浮露、浅俗、了无余味的弊病,经得起反复揣摩和品味。显然,余光中的古典式的精致与明朗,是经过反复锤炼和锻打的,有着古典和现代两方面的底蕴。我记得,他的《大江东去》《白玉苦瓜》等,让我明显意识到了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的相通。而为了他的一首《火浴》,我和朋友在教室里还曾讨论过很久,最后发现这首意蕴丰富、情感壮烈的诗作,其意思都是可解的,比一般的现代诗要“亲民”得多。

如果说余光中在古典和现代诗歌技艺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那么,郑愁予则是完全用现代诗歌的技巧来重构古典式的意境美学,特别符合青少年时期我对“诗意”的需求和想象。虽然郑愁予偏向精致,思想意蕴以及牵涉的现实时空并不广阔,但在网上手抄了他的两本诗集之后,却让我对诗歌的语言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现代诗歌能够表现古典意境更具信心。

三是艾青。艾青的诗歌并不以语言的繁复或技艺的精湛见长,当时我收集的几种《艾青诗选》,选的大多是他的代表作,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则紧紧呼应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感。那种立足人民、悲悯阔大的胸襟,反复歌吟、直抒胸臆的方式,具有非常直接的情感冲击力,让我再次体验到“现实”对于诗歌的价值和分量。艾青的诗作大多写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之时,深沉的历史在他的诗歌中变得鲜活,我也初步体验到了历史感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这种历史感不是一般性的怀古咏史,而是把自己投入其中的激情与燃烧。此后接触舒婷、北岛等人的诗作,又加深了这种感慨。此外,记得当时我在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杜甫传》,读了之后非常感动。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原本并不是我这个青少年特别喜爱的,但艾青的诗集却让我体会到一个诗人拥抱时代、悲悯民众的胸襟,促发了我对杜甫的进一步理解,也就渐渐喜欢上了杜甫。

北岛和舒婷等人也有犀利的时代感,也曾强烈地冲击过我的思想情感。记得第一次读到北岛的《回答》,走出书店,我在街边一棵老树下呆立良久,内心翻江倒海,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淹没在车来车往的尾气和尘土之中。不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人都进入了更为复杂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诗歌写作之中,不再有明晰、深厚、完整的思想情感。

如今回想起来,我当时阅读现代诗歌是比较“保守”的。当时在书店里翻到过西方现代诗歌,也接触了穆旦、海子、西川、于坚等中国当代诗歌,但除了对少数诗作有所会心之外,大部分诗作都让我觉得思路混乱、破碎、难解。我的理性意识较强,不大喜欢这类诗歌,觉得充满了偶然感和碎片感,也一时无法获得某种“舒适”的诗意。

我是很久之后才理解,现代主义以来的诗歌,其“诗意”已经完全是另外一种形态了。

二、 音乐促发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音乐与诗歌是相通的。那个时候,我爱上了摇滚乐,尤其喜欢披头士、鲍勃·迪伦、崔健、罗大佑等人。崔健的《一块红布》,曾让我热泪滚滚,几乎体会到了和北岛《回答》相同的震撼力。这种对现实和历史的直接书写和犀利切入,也促使我进一步把握了现代诗歌的气质。

崔健有一种独特性。他的思想、气质的深处,保留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底色,那是“一块红布”的底色,是生长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某种理想的遗存,是他内里的骨髓、血液。这种骨髓中,有着直面时代的直率,外化为真诚质朴、执着呼喊之风格,是一种无法被流行、酷炫、温情、市场、摇滚乃至意识形态的变迁所同化或整合的东西。这构成了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痛苦和挣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迷惘、纠结和呼喊的基底。

我中学时代听《一块红布》,深受震撼,明显感到这块“红布”就是他歌中的“红旗”,是一个过去的巨大的时代象征。这是一面多么辉煌而又痛苦的旗帜啊!“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居然有一个歌手,可以用一种如此深刻的方式来与历史和自我对垒,居然在最深刻的反叛之中,有着不变的、痛苦的忠诚,这种忠诚昭示出历史的重量和伟大。《一块红布》的最后,崔健喊出了“我要永远这样陪伴着你/因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这一句里撕裂的“痛苦”,曾让我泪流满面。在我的体会中,这一句的内涵不仅远远超过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人道主义,也远远超过了“朦胧诗”和“启蒙主义”。他洞察了自身和时代的“一无所有”。但这种“一无所有”背后,不仅仅只有“无”,还有一个造成了痛苦挣扎的过去的“有”。恰恰是因为有着无法忘怀的、与血肉融为一体的“有”,有着无法改变的对过去的忠诚,才能呈现出这样一种痛苦和呐喊。在他的一系列歌曲中所回环萦绕、跌宕矛盾的思绪,都是这种双重批判视野下的“一无所有”,恰恰给予听众极大的充实。

从时代的影响、受众的数量来说,早期的崔健是成功的;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崔健所面对的时代完全不同,他也逐渐被边缘化。从内容而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歌曲中,有一种诗性的、对于时代的整体上的感受、把握和爆发;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崔健虽然坚持以自己的方式追寻某种反抗的力量,一直尝试发出真诚质朴的呐喊,但是却找不到聚焦点,也似乎找不到一条成功进入时代内部的路。“反抗”也好,“撒野”也好,“自由娱乐”也好,都陷入了一种闷局之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的歌词是抒情的、象征主义的诗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的歌词基本上成了叙事的细碎散文。他原有的抒情和象征找不到新的方向和对象。

从崔健歌曲的前后对比中,我进一步理解了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某种区别。一般而言,古典诗歌情感较为明晰、表达较为完整,意境往往一片浑融,无论情感取向如何,内部有一定的恒定性;而从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以来的诗歌,常常具有时空破碎、思路跳跃、虚无绝望、语言晦涩的特性,常常并不像古典诗歌一样承载坚实而恒定的价值。崔健后期的歌曲,与中国当代诗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演变一致,这也为我体会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架构了一道桥梁。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感觉到诗歌与我们置身的世界是同构的。诗歌是感知、想象和重构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非常深邃和重要的方式。一个读诗的人,事实上也是通过诗歌来重置自己的视野,重置自身和世界。那个时候,我曾梦想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流浪诗人,写出有力的作品。这个梦想自然没有实现,但却常常在回忆时浮现,并且暗暗鞭策着我不可“躺平”,要时刻准备再一次“心灵远航”。

三、 有了更加明确的诗歌阅读和研究方向

大学之后,有了更多空余时间,我的阅读变得更加广泛,对文史哲的各类书籍,不分古今中外,都有兴趣阅读,但诗歌依然是最喜欢的文类之一。

年龄增长了,对诗歌的体会也就有了一点不同,对古典诗歌里较为复杂的一些诗作也渐渐多了一层体会。中学阶段喜欢过王维的淡泊唯美、李白的浪漫豪迈、苏轼的洒脱旷达,但到了大学,对杜甫的体验在加深。此外,陆游、辛弃疾、杜牧乃至纳兰容若等人的诗词,我也有过集中的阅读。

这时,中西方现代诗歌也越读越多。我购买并阅读了当时出版的九卷本《余光中集》,反复品味,对余光中五十余载诗歌生涯的变迁及其内在意涵十分熟悉。当时逐渐觉得,余光中在诗艺上有非常浑厚精致的一面,能用明朗精致的语言呈现古典式的情感和意境,其在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方面尤其功力深厚,在这一点上几乎超出了所有其他的现代诗人。但我也发现,他用某种纯艺术的观点和古典式的手段来写作诗歌时,无法深入现实,把握和呈现复杂的现实世界。他的古典唯美的气质和意境,排除了现代历史和社会中复杂的一面;他的精英知识分子的视野和审美品位,也排除了对底层民众深度描写并与之共鸣的可能。他不是没有写过反思乃至批评现实的诗歌,但那些批评大多停留在较为浅俗的反映层面。因而,他的具有古典主义气质的现代诗歌,已无法满足我对诗歌的需求。

另一位叫作洛夫的诗人,在诗歌技巧上给了我更多启发。洛夫早年受中国现代诗歌影响,风格是浪漫主义的,青年时代以来受超现实主义影响,语言奇崛,想象奇异。他善于调动潜意识中的联想,想象的灵敏度和奇崛度大大增强,读起来有新奇之感,能增加读者对语言和意象的体会。当时对我影响较大的还有昌耀。昌耀的诗歌语言奇崛,执拗而有力,相比中国现当代一般的诗人,他笔下经过现代主义乃至具有后现代主义洗礼的青藏高原,多了一层阔大和雄厚。

不过,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诗人,则是鲁迅。中学时代爱读的是鲁迅的杂文,其中的犀利和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而大学以来对鲁迅的古典诗歌以及现代散文诗《野草》的赏读,则真正让我感受到了现代诗歌的魅力。《野草》展现了一幅在明暗之间交缠挣扎的灵魂图景,每一篇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一篇都有奇崛的意象和情节、深刻脱俗的象征意蕴,合在一起,又脉络相连、紧密呼应,是一首宏大的诗歌交响乐,也是一部非凡的哲思典籍,更是一段漫长而奇异的精神探险史。在我的体验中,现代主义以降的所谓“绝望”“虚无”“撕裂”“破碎”“孤独”,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才真正有了血肉和质量,有了丰满而沉重的内涵,有了与人生、现实、历史相互沟通的巨大空间。当然,这是要在阅读过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对鲁迅的生平及其置身的时代有较为深切的认识之后,才能体验到的。《野草》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与巅峰,这部著作让我感受到,现代诗歌也能营造“精神家园”的丰富、广袤和恒定。

鲁迅的《野草》,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现代诗歌的集大成者。此后对各种现当代诗歌和诗人的评价,都会被我有意无意地拿来与鲁迅做对比。在鲁迅这里,古典和现代有着最强烈的对立和冲突,但也有着更加深刻的呼应和交融。《野草》是最为深幽的个体心绪的爱恨交缠,但背后却又关联着浩瀚的历史与社会。作为“精神界战士”,鲁迅的心始终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在不断“反抗绝望”中一次次举起“投枪”,投入永不息止的“战斗”之中。卓绝的想象力和超凡的心绪,穿透了生死爱恨,在黑暗沉重的文字之中,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也是在这一阶段,我开始反思中国现当代的诗歌,也在学校组织了一个读书会,时常与朋友们交流。青年需要诗歌,更需要健康而丰富的诗意,我们组织过一些外出郊游、阅读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

四、 古典和现代诗歌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个建筑单位工作了大半年,转行从事教育工作,成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我坚持认为诗歌应当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板块,或者说不可或缺的核心板块。古代儒家的教育,特别重视“诗教”,从孔子到朱熹、王阳明,都将其列入最为基础的板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比很大,是陶冶学生品格、抒发学生性情、涵养学生气质的主要途径。我对诗歌教学,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实践。

一是诗歌应该是语文学科内部最富文学气质、最有文字陶冶能力的文类,我们应重视诗歌教学。散文可以憑借人情世故和思想哲理来打动学生,小说可以依靠或动人或刺激的情节来吸引学生,戏剧更是依靠表演而具有了综合性的实践功能,只有诗歌,在所有的文类中最为纯粹,纯粹到提炼出了文学中最为核心和本质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被称为“诗意”“诗情”,也可以被称为“神思”“诗境”。总之,在我的体验和理解中,这是文学最为本质与核心的成分,也是语言文字最微妙和最前沿的实验区域。喜欢诗歌的人,一方面对语言文字有了真正的敏感度,知道相较于其他文类,诗歌看似简短却意蕴深厚,能够在“一粒沙中看出世界”,对文字的体验便会趋向敏感和精致;另一方面,诗歌往往神思飞跃、富于想象,善于利用想象的飞跃进入万事万物之中,在日常庸碌的生活世界里发现新鲜的秩序、广袤的诗意,由此重构对天地自然、社会生活和个体心灵的认知。阅读诗歌,对文学和审美的体验、对生活和自我的把握,都会变得更为敏锐和丰富。

因此,无论是从一般的品格性情陶冶的层面,还是从语言文字教学的层面,我认为诗歌教学都应当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区域,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正在快速成长和感知敏锐的中学生而言,诗歌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在我眼里,青春期如果没有诗歌和诗意,总会有遗憾和缺失;而且,如果在青春期还没有对诗歌产生感觉,成年之后基本就会与诗歌“绝缘”。王栋生老师说过:“青少年时代热爱过诗歌的人,到老了气质也不会猥琐。”说实话,我没有他这种信心,但是,我承认诗歌在构建我们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而一个好的学校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教与学的和谐共振、相互促进,为师生营造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会面临本质上的干瘪乃至扭曲。

二是在教学中,我坚持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古典诗歌的经典性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自然毋庸置疑,绝对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和家国意识的基石。不过,我接触的喜欢古典诗词的中学生,有不少还是偏爱古典诗词文字、意境之美,这可能特别符合他们青春期对“浪漫”“美好”“诗意”的渴求,但对古典诗词中与历史、现实、人民深切关联的部分,则未必有深刻的认知和赏爱。因此,杜甫这样的诗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就须凸显。当然,所有诗人,无论其为婉约或豪放、入世或出世、唯美或质朴,其实都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个体心路历程,都值得特别地体贴与挖掘。我的目的在于打破学生对一般化的“风花雪月”的诗歌印象,而引导他们体悟诗歌之美的背后,有着历史、社会、生活和人心,明白诗歌绝不是一种外在的艺术修辞,而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生活的实践方式,甚至是一种自我抒发、自我呈现乃至自我革命的方式。

对现代诗歌的教学,也被我放置在这一视野中展开。一方面,我会挑选那些相对单纯、容易理解的现代诗歌给学生赏读;另一方面,我也会有意挑选一点在想象方式、思维方法和世界观上对学生构成挑战的诗作,引导学生去体验、思考和探讨。现代诗歌不乏单纯和唯美之作,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现代诗歌更多的是对自我和世界的追问和辩诘,是在丧失了恒定的生活形态之后抒发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上的矛盾,甚至是迷惘、孤独、绝望,抑或挣扎、敞开和希望。这一类诗歌自有其教育价值,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理解在现代社会视域下审美和人心的变与不变,以此来反观社会和自我,对自我的了解更深;另一方面,对矛盾、悖论、庸常的体悟,也能够给学生打上一剂心灵预防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灵挣扎。只要教师引导得体,就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人心在明暗之间的希望与力量。

因此,古典诗歌由于其文化和艺术上的经典性,绝对是我们诗歌教学的主流,但现代诗歌不可或缺,应成为高中生感受现代思维和现代美学的一个突破口,也是高中生深化对现代世界和自我内心探索的重要途径。

在这种视野下,我一直觉得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有点少。为此,我在好几届学生中组织过以现代诗歌赏析为内容的课前演讲训练。也就是每节课前让学生花三到五分钟讲解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有时嫌学生的赏读不够系统,我会限定范围,挑选百十首有代表性的诗作,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作品进行赏析。

不过,这种授课方式还是过于零散,无法满足我对诗歌教学的期待和要求。因此,我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开设了一门《现代诗歌与现代哲学》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持续一个学年,每周有两节连堂课,这就可以让我把对诗歌的很多思考和看法系统地倾泻出来。我设置了近二十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是现代诗歌和现代哲学中常见的一组矛盾,诸如“古典与现代”“破碎与完整”“虚无与实有”“感性与理性”“否定与自我否定”“怀疑与信仰”“内在与外在”等。每个主题之下挑选中西方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讲解,既解读诗歌的基本意蕴、赏析表达技巧,更分析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整体演变,并结合现代哲学思潮做一些探讨。每次授课我都会印发相关的资料。由于是校本选修课,并没有成绩上的压力,束缚少,我也不用顾忌日常语文教学中的种种条条框框,而是纵情任性、肆无忌惮地讲下去。这门课我上了好几年,自觉上起来真有一马平川、一泻千里之势,胸中激情澎湃,脑内思维火花闪耀,学生也受到感染和冲击。可惜后来学校中断了校本选修课程体系,我也就失去了这个更为广阔的纵横驰骋的“草原”。

此外,我也会寻找一些与诗歌有关的电影给学生欣赏,比如国外的《死亡诗社》《超脱》,国内的诗歌纪录片《我的诗篇》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的诗篇》,这部纪录片记载了五位底层的诗人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中用诗歌来思考人生、反击现实、抒情达意的生命史,能够突破高中生对诗歌的一般印象,帮助其感受到诗歌在底层人民中的勃勃生机和粗粝有力,让他们思考诗歌在社会生活和个体生命中的永恒意义。

诗歌不仅要读,也要写。我是学校“屈子文学社”的指导教师。利用办校园文学刊物的优势,我在学校组织过几次校园诗歌创作大赛,虽然每次主动参赛的学生都比较少,但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对诗歌满怀热情的学生。而每一期我所主编的校园刊物,都会有诗歌专栏。学生的诗作大多幼稚,写古典诗词者执着于唯美的意象与辞藻,写现代诗歌者徘徊于简单或凌乱的想象。我在鼓励之余,往往會给他们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希望他们写得更加充实一点,更加靠近自己和生活一点,让诗歌与自身的生存有碰撞乃至互相激发的可能。虽然好的作品难得一见,但对我而言,这些诗作都是学生在高度紧张的学习之余,所生发的几棵小小的诗意的幼苗,那是生命中的美与希望所在,也是语文教育的美与希望所在。

所谓教育,不过是为生命中那些诗意的幼苗去培土浇水,并尽力撑起一片可供生长的蓝天而已。大地广袤无垠,岁月匆匆流转,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变得日益遥远,成了记忆中逐渐漫漶的底色,以及内心不变的渴望。这种渴望总是改变着我对教育工作的认知,让我在重复的工作中隐含着新的期待,并眺望新的可能性。在那些倥偬的生命间隙里,我们至少努力目睹过一些诗歌诞生的瞬间。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诗歌教学现代诗歌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浅谈古典诗歌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