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价值旨向、结构要素及实践进路

2023-11-26 10:48唐良虎李彦晶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大数据

唐良虎 李彦晶

【摘要】大数据的加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与知识生产、传播和获取模式,改变了思考、学习与互动的方式,更影响了价值认可、内化与认同的机制,凸显了高校思政课在析事、说理、触情、导行等方面的转型困境,亟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实现迭代。以大数据赋能,可有效助推高校思政课人本化、精准化和智慧化发展,从而有效提升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亲和力。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结构要素包括以数析事,增强高校思政课叙述力;以数明理,增强高校思政课解释力;以数触情,增强高校思政课感染力;以数导行,增强高校思政课转化力。而实现上述目标与愿景,需要广用数言数语,按数索骥;精用数事数力,循数明理;巧用数场数景,喻数于情;潜用数测数评,以数导行。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政课;价值旨向;结构要素;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3)05-0096-07

近年来,以大数据为核心和基础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高校思政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大数据深刻影响和变革着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理路、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思想学习的渠道路径以及行为养成的模式,使高校思政课叙事分析力不足、理论解释力不透、教学感染力不佳、实践转化力不够等现实困境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面临教学思维、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正是在人类朝着数据文明社会演进的大趋势之下,大数据以“用数据说话”的显著特征与优势“逐渐成为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科学性的有力工具”[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交往互动、融合发展,形成了“数据思政”[2]这一崭新模态,成为高校思政课创新的基本向度。

国内学界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变化视角,对高校思政课的时代特征、机遇挑战和创新进路进行了大量研究,探析大数据对教学范式、教学形态、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方面的变革,进而实现思政课融合创新[3]。

一是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融合是大数据时代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课程现代化的内在要求[4],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要推力[5]。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课在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中介和教育环境四个方面面临机遇与挑战[6],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研究范式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7],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

二是从结构上看,高校思政课与大数据融合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8],其主要论域为运用数据思维、数据分析技术、数据素养、数据意识和数据平台创新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考核体系以及培养教学主体素养[9],其着力点是运用好大数据“全样本”、引入可视化技术、整合好各类“学生大数据”以及充分挖掘数据值之间的“数理关系”[10]。

三是从实践路径来看,高校思政课创新应当从定制差异化教学方案、建立客观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设计双向互动教学方式三个维度,收集分析数据、量化数据和运用交互技术[11]。同时抓好大数据+课前准备、大数据+活动学习以及大数据+课后实践等环节,追求精准预设、有效生成和优化素养[12]。

四是就具体方法而言,从宏观上看,高校思政课要综合运用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法、多元合力教育法、信息推送教育法、预防引导教育法等。同时还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形成性评价、促进多元化评价、完善评价标准[13]。从微观上看,高校思政课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及培育目标选择运用图表法、比较法、罗列法和统计法等[14]。

就目前成果来看,涉及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发展变化的文献还相对较少,尤其需要强化从微观角度对大数据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价值意蕴、结构要素与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意蕴-场景-路径”为整体框架,探讨以大数据思维贯穿始终,以大数据信息为方案制定、教学内容拟定、教学方法选定的基本依据,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教学基本方法和关键特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量化性、前瞻性的教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叙事分析力、理论解释力、情感感染力和实践转化力。

一、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旨向

在网络化、数字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教育理念以及沉浸式、生活化、体验性教学模式日益广泛推进[15]的语境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6]488,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价值指向,也是突破瓶颈、提高亲和力与针对性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推广运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物质基础、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推进教学向人本化、精准化和智慧化演进。

(一)大数据赋能推进高校思政课人本化演进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一条件下人们从事的是创造性生产劳动,并在其间能动地表现自己,不断实现和确证其独特个性和满足其需要。在选择多元、多变、易变以及发展更加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思政课囿于时间空间的固定性、授课模式的统一集中性、授课形式的单向灌输性,已经难以适应人本化凸显的要求和需求,必须借助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力量实现转型以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一,在大数据赋能之下,高校思政课将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的教学导向。利用大数据洞察状况和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重心和节奏,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扩大教育覆盖面。第二,教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为根本价值指向。实现把满足学生思想政治需求与具体利益诉求相结合,把面临的日常生活小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道理相结合,盡可能照顾、尊重和满足学生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域的不同需要。第三,教学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基本教学方式。相信学生的潜能和智慧,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归纳式、平等互动的方式和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调动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总而言之,大数据赋能是高校思政课借助大数据,将触角向学生个体延伸,实现单粒度治理,从而实现以人为本,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数据赋能推进高校思政课精准化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17]102,要“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18],做到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措施精准、机制精准、保障精准。以教本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模式化、标准化和公式化的特征,以行政班为教学班级的主要划分依据,教学进度“整齐划一”,教育内容“不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基础与需求的”[19]。教学内容呈现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视频素材,教学效果难以量化评估,无法发挥教学资源最大作用,必须以精准思维进行革新,全面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拓展渠道贯通思政教育,优化供给满足需求。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延伸利用大数据分析深层次影响因素。[20]首先,实现问题精准化。通过对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梳理事物的关联性,发现关联事、关联物、关联情、关联人,把握规律,对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走向进行有效预测。其次,实现供给精准化。通过运用大数据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可以洞悉学生需求和诉求,实现教学内容精准供给、教学资源精准配置、教学方法精准运用,以数据可视化等加工处理技术将课程内容加工成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享受接受的形式。最后,方法精准化。大数据具备泛在化、泛互联化和全时化的特质,教育者可通过智能算法准确把握教学时机和教学空间,以最适教学主体、最佳教学方案和最优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整体而言,数据化发展把过往“大水漫灌-个别抽检-定期测验”转换为“数据分析-发现问题-精准施教-解决问题”模式,实现教学精准化。

(三)大数据赋能推进高校思政课智慧化发展

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正整体向更加智慧的方向进化。大数据赋能是智慧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前提。在大数据支持下,高校师生的相关活动和需求智联、智通、智能式的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使得“智慧思政”的理念呼之欲出,高校思政课智慧化发展成为应有之义。大数据赋能之下的高校思政课智慧化具备四大表征。一是信息“智”识别,即高校思政课从社会环境、教学环境中的每个节点、人和传感器收集、感知、使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识别教育要素。二是主体“智”激活,即以一种适合学生获取知识、接受引导的方式跨越区域、机构、业务单元、团队和个人,将从前端到后端、从外围到内围的职能连接起来,主体联合起来,以开放和利用信息,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共治。三是教学“智”运行,即根据对教学对象、环境、资源、时机、空间等要素的数据分析结果,自动匹配教学方案,启动教学程序,推送教学内容,考评教学结果,实施教学互动。四是效果“智”优化,即及时获取用户体验的反馈信息,并据之反思现状,优化教学内容、载体、环境和方法,让学生更有在场感和参与感。智慧课堂将完成“思想云”的生成和凝聚,构架智慧化环境,营造智慧空间矩阵,构建高校思政课现实课堂的“数字孪生体”,形成全员性、全时性、全程性、全域性的高校思政课综合治理平台。

二、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结构要素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起点为学生的“知、情、意、行”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交往中留下记录、足迹、印痕所形成的数据,逻辑归根在通过对学生状态和需求的分析,为学生供给和呈现符合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发点、学习兴趣点和兴奋点、生活挫折点和冲突点的个性化、时效化、关联化教学方案。从发生过程来看,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析事、说理、触情和导行四个环节。大数据与高校思政课融合将增强叙述力、解释力、感染力和转化力,以上述四个环节为基础,重构教学场景形态。

(一)以数析事,增强高校思政课叙述力

当前,高校思政课对事件的叙述和分析主要通过生活或教学语言。受限于教师的表达逻辑和表达能力,具有模糊、随意的特征,很难完全映射事件全景全貌,难以避免信息失真的困境。21世纪初,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一场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是数据,数据语言成为世界流行的人机通用语言。[21]在这场信息革命中,数据将超越国家、民族、地域语言成为人类的第二母语。与大数据融合后的数据语言具有精准、全面、多样、可算的优势,将重构高校思政课的逻辑理路、话语生成与传导机制,带动析事数据化。通过智能算法,对所叙之事进行重新梳理和编排,挖掘思想内涵,增加信息量,增强逻辑性、情节性和观赏性,从而提升价值引领力与行为引导力。以数叙事内含双向转化。一方面为“叙事-数据”维度,主要面向业已存在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数据化重构,以数据逻辑重编顺序、重组内容、重建方法。另一方面为“数据-叙事-数据”维度,主要面向需要加工的数据资源,基于大数据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发掘故事、发现关联,内嵌入教学内容之中,将数据所反馈的信息转化成教学素材。一般而言,以数叙事从低阶到高阶包含三个层次。就低阶而言,是将教学资源转化为图片、表格等简单、静态、平面样态。由于技术含量、工作量等相对较低,这一层次感染力、沉浸感有限。中阶层次为对教学资源进行动态化转化,包括通过采集横向与纵向的数据,以视频、动图、模拟运行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历时化、对比化等形式的演绎,掌握所叙之事的历史脉络和现时方位。高阶则通过VR、AR、MR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课内容进行场景化再造,让学生置身于虚拟仿真环境之中以获得参与体验。甚至在其中安排一定任务让学生去实现和完成从而深化认知。当前,高阶形态的叙事技术日益成熟并在部分高校实现,必将成为未来高校思政课的一大趋势。

(二)以数明理,增强高校思政课解释力

有學者指出,近现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之所以超常发展并领先中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开启了“以数明理”,即数据化的模式。无论是牛顿、爱因斯坦抑或爱迪生,都是通过反复试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获得规律和认知从而完成重大科学发现。因此,数据在寻找原理、发现真理、阐明道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随着微信等社交平台,知乎等问答类平台,抖音、快手等视听平台以及各类直播平台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在更加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理论进行语言上的描述和逻辑推理,不再仅仅满足给出一个简单、现成的结论,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提出可量化、可视化和过程可推演化的诉求。高校思政课必须不断探索新的供给模式,以大数据赋能全新呈现知识体系,以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享受接受的样态全新呈现教学内容,不断增强说理的灵活性、鲜活性、柔活性,进而增强理论的解释力。首先,以数明理将更加深彻地揭示真理。数据思维下的认识论范式融合集成各方原始数据,反映的是事物全貌,从实践的维度动态、多面、多层次认识思想渊源和真理原理的价值,从而无限接近事物的本源和全貌,更客观的认清物质世界。其次,以数明理将更加透彻地解释规律。以往人们无法触及、认识和掌握的陌生领域及复杂情况将无所遁形,通过数据解构、计算和表达,人们将得以完整、透彻的解读其中的含义。再次,以数明理将更加科学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大数据的预测功能,高校思政课将能够洞悉事件变化趋势和学生思想变动态势,从而提前布局,预先讲深讲透讲活理论,让学生从容、自信、理性应对。总而言之,以数明理将高校思政课中意图传输的真理、原理、道理转化客观数据形态,以数据产品形式直观讲解和佐证,满足学习具象化、生动化、立体化的诉求,增强理论解释力。

(三)以数触情,增强高校思政课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触及学生真情、深情、热情、激情,才能实现“认识-认可-认同”的过程,完成“信任-信念-信仰”的转化。通过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工渲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已经大为加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加快融入,高校思政课将更加深入学生情感深处,触动学生内心。数据何以触情?首先,数据要来源于自身。所有的数据都源自学生自身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数据贡献影响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重点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互动。其次,数据要揭示自身。通过对大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解构,评估思想与行为总趋势的线路图,总结规律。通过数据印证,学生仿佛在虚拟空间看到一个“数字孪生体”,能够更加客观认识到自己的情況,因此能有更直观的“切肤之痛”。最后,数据要满足自身。大数据的支持将使高校思政课客观上具备延伸到每一个学生个体或者细分群体的可能,理论上教育者将具备“因人施策、一人一策”的能力。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学内容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得以真正“沁人心脾”,强化获得感。总而言之,以数触情围绕参与感、获得感这一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与学生共情共鸣。

(四)以数导行,增强高校思政课转化力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2]500马克思意图藉此说明人们应当在实践中获取对真理的认知,或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认知的真理。尽管当前高校思政课以理论学习为主,但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以习得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因此,在未来,高校思政课效果考察必须强化以学生的实践行为作为教学实际效果检验的基本标准。以数导行将按照“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融入理论-解决问题”范式演进,打通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双向转化的通道。一方面,以数导行实现理论与现实深度符合。通过对现实的总结、归纳来推导和验证理论,弥合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使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间隔大为缩短。另一方面,以数导行实现教学评价与学生践行状况高度吻合。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知识向行为转化情况进行全样本、动态监测,客观评估,让虚假、伪装、遗漏等状况无所遁形。同时在实时数据交互之中通过理论干预及时纠偏,预警不良倾向。总之,以数导行是一种面向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高校思政课样态。无论是教学启动,还是过程进行,抑或结果评价,都与实践有着深度契合,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和魅力。

三、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以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从根本上讲是借大数据之势,创高校思政课之新,强化高校思政课之能。因此,必须立足于大数据时代人本化、精准化、智慧化发展规律,植根以数析事、以数明理、以数触情和以数导行的结构要素,从“按数索骥-循数明理-喻数于情-以数导行”四个维度优化实践进路,提升叙述力、解释力、感染力和转化力。

(一)广用数言数语,按数索骥

话语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载体。数据革命带来了比高校思政课教学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更加精准、丰富、可建模、可量化的数据语言,推动着教学话语表达朝数据转向演进。按数索骥必须运用数据思维、数据逻辑、数据文本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并进行数据化表达,表征为数言数语。

一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数据化转化。发现教材内容、社会事件的数据关联,转化为数据样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章节为例,可以通过对马克思一生中负债情况、衣物典当次数、被驱逐出境次数等数据分析,叙述马克思坚定理想信念,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故事。在叙事过程中,要善于“借数发挥”,对数据进行全方位深度发掘、多视角解读和阐释,最大限度发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和知识。

二是要实现教学能力的数据化发展。就高校而言,要充分整合数据平台、数据资源和数据人才,实现“外联内通”,不断提升数据捕捉能力、数据汇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产品制作能力。就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要不断强化数据思维、学习数据语言,充分利用互联网查找能为我所用的数据资源,深化对数据产品的研究,实现与课堂教学双向互促。

三是要实现教学空间和教学流程的数据化改造。以智慧教室、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等为载体,建立适合数据化表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生态链。高校要一手组建数据产品创作队伍,一手整合社会资源,以众包和众创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数据化创作。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学科结构、能力结构等要素,以接受能力为导向,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力求入脑入心入行。另一方面,要以数据分析结果为基础,有选择、有侧重、有详略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频次。

四是要实现教学组织运行的数据化再造。按照大数据分析结果设置教学班级,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分众。课程开设之初,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借鉴和参考其他口径形成的学生数据。综合思想情况、需求情况、兴趣特长、时间空间分布等因素科学设置教学班级,逐步改变以往按行政班级等模块设置教学班级的模式。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状态,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基本导向,在充分运用数据分析结果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精准分众、精准定法、精准施教,数据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案制定、过程启动和方法确定的基本依据。

(二)精用数事数力,循数明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并被人们所重视。哲学家波根(J.Bogen)和伍德沃德(J.Woodward)将数据作为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提出了“数据—现象—理论”的科学发现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数据技术更加成熟、运用更加广泛,将对过往“提出假设-验证结论-推广应用”的探索模式以彻底改变,转而为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辅助“分析数据-发现规律-模拟运算-实践验证-推广运用”的模式,理论的证成将从数据分析中来。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主动适应,改变过往教师演绎式教学范式,转变为学生归纳式教学范式;综合运用语言学、信息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用深用透数据结果和数据力量对所要传授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建构和表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依托高校思政课大数据云平台,综合分析和调用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一校一域、一课一堂、一时一事,综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结合视频、图像、网络语言和思维模式,用数据化的形式彰显教育者的专业水平和学科能力,验证相关的理论。

一是借助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电子文献,结合网络数据爬虫技术以及文本数字化技术,构建全样本话语语料库。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资料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化文本研读”,挖掘相关话语体系的历史脉络、出现的历史规律以及与历史事件的关联。

三是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时空、学科、实践等结构进行探究、关联和重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挖掘完整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形态,对各种结构部分间展开比较,动态演绎各自生成、演化的规律,立体、具象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形成”“怎样认识”“怎樣运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在结合理论体系的探索和研讨中,衍生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

总而言之,以数明理体现了“理在数中,数强化理”的逻辑,以数据技术重组理论的历史脉络、逻辑理路、表达方式,把深奥、抽象的理论用数据形式进行大众化、时代化和生动直观、通俗易懂地表达,有效适应将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向通俗易懂的教学话语转换的教学规律。

(三)巧用数场数景,喻数于情

喻数于情是通过大数据的渲染、模拟、场景再现等技术,以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解读和阐释数据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高校思政课所希冀培养的情感,触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共振,引起情感认同。高校思政课中,情感认同是基础,是连接知识和行为的纽带。实现学生由对知识的认知,到理论的认可,再到情感的认同,需要巧借数据分析呈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数据背后揭示的道德场景、数据技术营造出来的虚拟场景以及数据还原的历史场景。

一是借用生活场景,实现教学基点回归“人之常情”。一方面,要敏锐关注日常生活、日常现象,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场景解释高校思政课所讲授的道理,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课程讲述的理论在身边,能够为我所用,而非远离生活、高高在上、空洞抽象的高谈阔论。另一方面,对生活场景进行数据化阐释和解读。同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爱岗敬业”章节为例,可以对一堂课程教学中任课老师一周时间的精心准备、教室管理人员十几小时维护和后勤保障,以及国家和学校电力供给、物资供给、设备供给等投入,将所有相关因素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演绎,加深认识、触发情感。

二是揭示道德场景,实现教学旨归着眼“数中见情”。教学中对数据的分析,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体现尊重人、发展人的理念,而不能将数据看作一连串冷冰冰的字符。要发掘数据背后的人文关怀、人性光辉和人伦之道,挖掘数据蕴含的情节、情怀和情理。例如在上述例子之中,教师为讲好一堂课所耗费一周时间准备,数据背后彰显教书育人的情怀,通过揭示数据背后的道德意蕴,培养学生朴素的人文精神。

三是营造虚拟场景,实现教学方式着力“动之以情”。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营造虚拟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从事社会交往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触发知识和能力恐慌。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的现实表现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用学生自身的需求、缺陷、动向教育学生,感受高校思政课的温度和情怀。

四是再造历史场景,实现教学方法着重“触景生情”。即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仿真教室和实验室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构历史事件发生场景,在场景中扮演角色、承担任务,身临其境,实现情感体验。

(四)潜用数测数评,以数导行

学生自愿自觉地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是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实现。引导学生自我修正日常生活中不妥言论、不当行为,做出符合国家期待、社会满意的实践行动,是高校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引的保障在于评价。要实现评价公正、客观、全面,必须潜用数据,无感化、全样本搜集学生在虚拟和现实空间的思想与行为数据,不能让学生因为有侵犯感、压抑感、恐慌感而进行“数字化节制”,做出虚假、伪装等言行使数据失真。

一是以数化行要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提高教学前瞻性。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对学生的行为表征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和提炼出最典型行为特征,寻找行为的关联因素尤其是思想因素作为描绘标签,再通过同类聚合对相似度高的行为样本聚类,针对性预测、判断学生动向,快速定位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增强教学的系统性、预见性,提前引导学生运用高校思政课讲授的理论内容分析观察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是发挥数据关联和量化功能,提高行为引导针对性。一方面,通过分析和回溯与思想“强相关”的行为,在运用大数据和基本理论对学生典型行为进一步分解、重组和强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认识行为当与不当、应为与不为、多为与少为等,在社会实践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数据分析客观上具备延伸到学生个体的能力,因此行为引导可实现针对特定学生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定场合做出的特定行为进行引导,鼓励正确行为,纠正不当行为,预警不妥行为。

三是发挥数据实时反馈功能,提高教学交互性。通过技术手段统计,以及与其他平台共享开放获得的教育大数据,了解到学生的实践过程及实践行为,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对学生强化观测,从而实现精准画像和评价。同时将观测结果用于课程考核之中,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行为的实际效果作为课程考核标准,提高理论转化力。

最后,感谢西南科技大学2019—2020年度素质类教改(青年发展研究)专项(项目编号:19szjg09)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韩太平. 大数据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路径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66-70.

[2]    唐良虎, 吴满意. 数据思政: 基本意涵、生成逻辑与实践样态[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05): 88-93.

[3]    趙浚, 汪晶晶.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研究综述[J]. 新余学院学报, 2019(01): 139-143.

[4]    刘洋. 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反思[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11): 72-77.

[5]    冯刚. 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与突破[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1-7.

[6]    张志丹, 刘书文. 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变革[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10): 103-108.

[7]    王学俭, 王瑞芳.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03): 105-110.

[8]    许静波, 王艺鑫. 建构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 (05): 152-155.

[9]    于洋.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9): 65-66.

[10]  杨修伟. 运用大数据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0): 115-116.

[11]  陆巧玲, 李传兵. 协同增效: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耦合发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09): 58-61.

[12]  马彩红. 追求实效: 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探索[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05): 12-13.

[13]  王卫国, 陈迪明.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路径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07): 84-88.

[14]  金伟, 王珍珍. 试论数据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02): 96-100.

[15]  高盛楠, 吴满意.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化转型[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09): 29-35.

[1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M]. 北京: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18]  习近平. 坚定改革信心注重精准施策 提高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J]. 紫光阁, 2016(06): 7.

[19]  季海菊.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优化[J]. 学海, 2017(06): 215-220.

[20]  徐艳国. 以精准思维深入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9(01): 1.

[21]  黄欣荣. 从语言转向到数据转向: 科学认知的新变革[J]. 理论探索, 2021(02): 32-39.

[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Big Data Empowers the Value Orientation,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NG Lianghu1, LI Yanjing1,2

(1.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51, Anhui, China)

Abstract: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has profoundly innovated the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acquisition, and changed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and interacting,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aces difficulties of analyzing things, explaining the truth, touching emotions and guiding behavior.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use big data to achieve human-oriented, precise 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using big data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clude analyzing affairs with data to enhance the narrative power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sing data to explain the truth and enhance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urses; using data to cause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enhance the appeal of courses; using data to guide students behavior and enhance transformation. To achieve the above requirements, we need to use data to find clues, explain the truth, induce emotion and guide behavior.

Keywords:big dat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orientation, structural elements, practical approach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实践路径大数据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