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社会化的价值目标与路径选择

2023-11-26 10:24徐功献王兴平
关键词:路径选择红色文化社会化

徐功献 王兴平

【摘要】红色文化社会化,即使人民群众从对红色文化“知”的层次上升到“行”的深度,做到“知行合一”。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与实践特质,决定了红色文化社会化有着特定的前提基础和价值目标。推动红色文化社会化既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目标,又有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的直接目标;既有推进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目标,又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目标。要实现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知行合一”,实现红色文化的社会化,需要在红色文化的产品质量、传播理念、传播制度、“知行”转化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化;价值目标;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3)05-0081-07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43。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文化综合体。弘扬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真正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文化自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也要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社会化。社会化是更深层次的大众化,红色文化的社会化不仅要求红色文化被人们所掌握,更要求人们将红色文化融入其生活实践当中;不仅要求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更要求将其外化于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弘扬红色文化必须要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推进红色文化的社会化,即红色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大众化“知”的层次,更要上升到社会化“行”的深度。

一、基本前提:红色文化社会化何以可能

“红色文化缘起于近代、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积淀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中”[3]。21世纪以来,随着红色文化研究和宣传的深入,红色文化已逐渐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基本实现大众化。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恒久的历史穿透力。弘扬红色文化不能止步于被普遍认识,而是要使红色文化切实融入人民生活,实现其社会化转变。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和社会实践,决定了红色文化社会化有着深厚的前提基础。

(一)实现红色文化社会化是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能够为拥有这种文化的人们提供生活信念和人生智慧的文化。”[4]红色文化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红色文化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掌握,并运用红色文化指导人民的社会实践,发挥红色文化指引人民前进的现实作用。

红色文化的生命力首先体现在“知”的层次。“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9。一种文化要发挥它的济世价值,首要的就是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并内化于心,才能成为激励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指导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世界。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是党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实质反映和理论升华,人民群众既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红色文化的受众者,红色文化被人民群众“知”的过程,就是推动红色文化被人民普遍掌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红色文化能够实现从理论形态向实际精神力量的转化,赋予红色文化初级的现实生命力。

红色文化生命力还体现在“行”的深度。理論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理论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因此,红色文化要发挥其生命力,就要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成为人民群众实践的理论指导和行为准则。只有人民将内化于心的红色文化外化于行,在实践中践行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的实践价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否则,红色文化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就缺乏更深层次的生命力。因此,实现红色文化的“知行合一”即社会化,是红色文化得以发挥其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二)红色文化社会化的基础较为稳固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民族精神和反侵略、反压迫的时代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大众化的基本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民对红色文化的需求,为红色文化实现社会化奠定了较为稳固的前提基础。

一方面,红色文化社会化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政治生活中深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对红色文化的宣讲力度大幅度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红色文化在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基本实现了大众化,红色文化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捍卫者,能够自觉在生活中维护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这种大众化发展趋势,为实现红色文化社会化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社会化有着深刻的现实需求。面对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和网络文化“满天飞”的现实,人们的精神压力较大、精神世界乏力,甚至有些人出现了“心灵荒漠”的现象,亟需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力量。红色文化是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其蕴含的革命精神、道德品格等总能够催人奋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斗争和善于斗争。人们的精神需要红色文化滋养,人们的行动需要红色文化引领,红色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的现实需要使得红色文化社会化有着深刻的现实需要基础。

(三)红色文化社会化的空间十分广阔

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为红色文化社会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共同决定了红色文化社会化发展空间广阔性。

在文化大众化过程中,红色文化得到了广泛而深入传播。我国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使得人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学生数量逐渐增多,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有效扩大,认可、学习和掌握红色文化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大。同时,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互联网+红色文化”成为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科学技术发展为红色文化社会化提供了传播基础,多元化传播工具和传播形式的出现,使得红色文化传播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范围。这些为红色文化社会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能。

此外,信息技术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人们被大量信息所包围,应接不暇。诸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出,而基于个体对事物认识的本性出发,个体对于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只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西方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国内否认历史、否认党的领导、抹黑民族英雄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抬头,年轻一代“躺平”“摆烂”等消极思想泛滥。矛盾的同一性原理揭示了处在矛盾中的双方要以彼此的发展为条件。因此,在看到红色文化社会化道路曲折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红色文化社会化前途的光明。正是因为红色文化社会化面临的阻碍之多,存在的薄弱环节之多,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需要解决并且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把这项事业向前推进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些机遇和挑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价值目标:红色文化社会化有何作用

红色文化“不仅为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养料,更构成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5]。推动红色文化社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红色文化社会化既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目标,又有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的直接目标;既有推进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目标,又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目标。

(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现实目标

文化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如果脱离了人民的需要,那必然是空洞的文化;只有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了解决,文化建设才是有成效的。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首要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得到迅速积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网络上各种形形色色文化相继登场,比如网络小说、“饭圈”文化等,网络文化给人民提供了消遣娱乐的资源,但人民却很难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来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的需要。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和人民群众向上向善、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现实需要具有内在统一性。面对人民精神文化得不到满足的诉求,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资政育人的功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发展主线,弘扬社会主旋律,用红色文化精神滋养人民群众,推动文化事业的推陳出新。红色文化社会化围绕着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红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红色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红色文化社会化取得的这些成就在于发挥红色资源的精神优势,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一道走向共同富裕。红色文化社会化始终把人民对精神文化的现实需求作为推动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开辟红色文化社会化新境界。

(二)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直接目标

习近平强调:“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6]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既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前提,也是其结果。只有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生动有趣的传播,红色文化才能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发挥其资政育人功能。

古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会引起人民失去学习和接受的兴趣。因此,与时俱进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使红色文化生动传播是红色文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围绕红色文化的生动传播,全国各地都推进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如湖南省家湾村的红色文化长廊,贵州省的唱红歌、绣党旗等。红色文化社会化把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作为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和办好红色教育三个方面。其中,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利用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产品开发、发展红色旅游业等,使红色资源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生动载体,有助于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红色故事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对红色故事的深入挖掘,推动红色文化与音乐、诗歌、广播等形式相结合融入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有助于红色文化吸引力的释放;红色教育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将红色文化知识融入课堂、融入实践,更新红色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需要且十分必要,要不断推进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与时代接轨、与群众接轨,推动红色文化更加生动活泼的传播。

(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核心目标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的任务和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鲜明的文化立场。红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有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物质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红色文化社会化必须要围绕文化自信自强这一核心主题目标展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7]20-21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既是红色文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人民思想认识的侵袭,红色文化社会化要在同各种“歪风邪气”的斗争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新的重要成就、迈上了新台阶,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时代多元化发展,人们接触到的文化愈加丰富,盲目推崇西方、否定本国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浪潮”也随之而来,出现了“唯西方最好”的错误倾向。红色文化社会化的深入推进,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坚决斗争中抵制了各种“歪风邪气”对人民群众的思想侵蚀,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和武装人民群众,弘扬了红色文化精神,彰显了我国文化的先进性。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红色故事得以广泛流传、人尽皆知,红色精神成为推动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捍卫了我国的文化“主权”。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需要红色文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继续推进红色文化“进万家”“万家用”,更要正本清源,以红色文化强有力的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习近平在地方调研及出席各种纪念会、座谈会等活动,围绕红色文化传播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等。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的重要作用,将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纳入“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深层次高度。为此,实现红色文化“知行合一”,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永葆红色江山代代传”中的关键作用,成为全面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根本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集中体现。”[8]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是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在所有工作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工作始终都是围绕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展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党的工作始终,群众路线永远是党的工作生命线。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开始就贯穿其中,是红色文化的精神脉络。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和实践需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为了人民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起点和归宿,党的工作动力来源于人民的需要。进入新时代,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人民需要多元化,人民考虑的已不再是简单的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了,而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即从“求生存”到“好生活”的转变。红色文化社会化就是从人民的这一转变出发,不断提高红色文化产品的质量,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引价值,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给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人民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接受者,也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推进者,红色文化社会化紧紧抓住人民这一关键因素,推动构成了红色文化社会化党统一领导、社会引导、人民自觉推进的“三位一体”格局,依靠人民是推动红色文化社会化向前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应有之义。红色文化社会化始终把人民放在推进工作的中心位置,坚持把为了人民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把依靠人民作为自己的实践基础,从人民需要出发,不断满足人民需要。

三、路径选择:红色文化社会化如何实现

推动红色文化社会化,路径是关键。红色文化社会化的前提基础和价值目标决定了红色文化实现社会化的路径选择,即要实现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知行合一”,就需要在红色文化产品质量、传播理念、传播制度和“知行”转化上着力。

(一)提高红色文化产品质量

“文化产业只有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作为原则和标准,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9]人民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红色文化的享有者,传播红色文化要站稳人民立场,“迎合”人民喜好,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红色文化产品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产品质量的高低、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红色文化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是影响红色文化社会化成效的直接因素。

红色文化题材的文化产品屡见不鲜,但高质量、高影响的红色文化产品却相对缺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基于此,红色文化产品亟需调整升级,实现从高产量向高质量的转变,以文化精品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传播,构建红色文化传播新高地。最近几年上映的诸如《战狼》《长津湖》、“建国三部曲”等高质量红色影视作品,一经上映就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浓浓的爱国情怀。可见,高质量的红色文化作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其传播红色文化的形式是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是能够强有力地推动红色文化社会化发展的。提高红色文化产品的质量,首先,我们要明确文化产品的价值导向,红色文化产品传播的是红色文化,而不是其他什么文化,要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和社会主旋律,不能扭曲历史人物、误导现实观众。其次,我们要丰富和创新产品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好的形式能够对内容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要使红色文化产品的形式不拘泥于传统,融入时代特色,“迎合”人民群众的喜好。当前市场上出现的高质量红色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就是因为它们所采用的传播形式是符合人们审美观念的,体现的内容是人民精神急需的。红色文化社会化要推出更多同时代发展步调相一致的红色文化精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前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二)更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媒介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方面,技术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媒介载体的不断革新,文化传播只有顺应传播的新形势,及时更新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从固有的刻板模式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传播平台、更加新颖的传播形式。红色文化要坚持创新的传播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拓展新型的传播形态,拓宽信息的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法,从而开展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10]

近年來,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基于5G技术的新兴产品,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敲响了开启智能化时代的钟声,信息的传播越来越成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化传播”。互联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平台,传统的传播媒介如电视、收音机、报纸等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人们乐于接受的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形式,而是更加具有时代化、生活化的新形式。在“数字化传播”背景下,要保证红色文化传播适应时代发展,首要的就是突破传统的传播理念,将“数字化”传播形式应用于红色文化传播之中,拓展和创新红色文化传播途径,摒弃以往“灌输型”传播形式。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特别是“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和VR、AR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发展平台,红色文化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板抽象文化,而是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生动具体。红色文化传播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发展成果,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喜好,占据网络宣传高地,更新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方式,实现红色文化传播时代化和生活化,使人民群众于乐中学、于学中行。

(三)完善红色文化传播制度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一项建设,好的制度是保证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基础。加强和完善红色文化传播制度,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重要举措。规范有效的传播制度是更好更快实现红色文化社会化的机制保障。

网络信息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形式逐渐多元,人们获取红色文化的途径更加便捷。与此同时,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也衍生出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给红色文化社会化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也对红色文化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红色文化传播制度建设任重道远。针对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从制度层面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根据实际变化不断加强和完善红色文化传播制度,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的出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要科学有效,制定“真”制度,解决“真”问题。若无科学有效的制度对红色文化传播进行规范和管理,就会导致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流于恶俗、虚假红色文化肆意横行,挤占红色文化市场,减损红色文化社会价值,给社会主流意识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并举,才能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比较而言,制度执行更为重要、更为关键。”[11]因此,加强和完善红色文化传播的制度建设,推动红色文化社会化健康向前发展,不仅要建立规范有效的传播管理制度,更要建立保证传播管理制度得以落实的执行制度。我们要严格把控红色文化传播的各个环节,对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和传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规范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形式和内容要严抓严打,做到“有制可依、有制必依”,用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为红色文化传播保驾护航,营造风清气正的红色文化社会化传播生态。

(四)推进红色文化“知行”转化

习近平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12]39-40红色文化的“知”是为其“行”服务的,“行”是红色文化社会化的最终目的,必须推动红色文化从“知”向“行”的转化,实现“知行合一”。

推进红色文化的“知行”转化需要加强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33-34红色文化社会化推进离不开弘扬和践行红色文化的人才队伍,要把加强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红色文化社会化的本质是实现红色文化“知行合一”,这就决定了红色文化人才是既“知”又“行”的复合型人才;既是宣传型人才,又是示范型人才,是二者的统一体。因此,培育红色文化人才既要注重人才知识能力培养,又要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践行,通过红色文化人才队伍的宣传教育和示范带头等来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行”,助力实现红色文化的“知行合一”。此外,培育红色文化传播人才还要结合各行各业不同的工作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工作,培育具有各行各业工作特点的“专业性”人才。我们要牢牢抓住“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个根本点,把培育红色文化人才作为实现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重要抓手,为红色文化社会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推进红色文化的“知行”转化还需要加强社会对红色文化“行”的引导。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环境是个人行动的前提基础,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的大环境必然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加强社会对红色文化“行”引导的关键是对人民群众价值观念的引导,让人民群众能够自觉投入到对红色文化的“行”当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典型事迹和模范人物的宣传,大力弘扬践行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树立践行红色文化的良好风气,引导人民群众从思想上对践行红色文化有一个高度的认识和在行动上有一个高度的自觉。要充分发挥社会对红色文化“行”的引导作用,形成红色文化人人“知”、人人“行”的良好局面。

红色文化只有从被“知”到被“行”,即实现社会化,才能真正发挥其资政育人价值。推动红色文化社会化不仅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现实实践的要求。“如何使红色文化从学术研究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民大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文化信仰,是当前红色文化研究宣传中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13]推动红色文化社会化,我们既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问题着手,以问题为导向,找到推动其发展的新路子,也要看到其发展中的价值所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目标,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會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    陈瑞芳, 张伟. 论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2(04): 95-99.

[4]    宋修见. 何以不息: 中国文化生命力探源[J]. 上海文化, 2022(08): 101-110.

[5]    王紫潇.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实现路径[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4): 19-25.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 人民日报, 2021-06-27(01).

[7]    習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8]    潘梦杰, 储著源. 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06): 9-12.

[9]    范建华, 秦会朵.“十四五”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73-85.

[10]  常锐, 刘琳. 融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及其路径建构[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2): 111-116.

[11]  商志晓. 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的成就与经验[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2 (05): 38-42.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13]  徐功献, 张泽云. 红色文化社会化新论[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305-310.

The Value Target and Path Choice of Red Culture Socialization

XU Gongxian, WANG Xingping

(Research Center of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CPC,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e socialization of red culture means that people rise from the level of “knowledge” of red culture to the depth of “ac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The spiritual and practical qualities of red culture determine that the socialization of red culture has its specific premise and value objective. To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red culture has not only the realistic goal of meeting the people's increas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but also the direct goal of vividly spreading red culture. There are both the core goal of promoting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approach.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red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red culture products, the concept and the system of dissemin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Keywords:red culture, social communication, value objective, path selection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红色文化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