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鑫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从革命走向建设过程中,党高度重视工人问题,注重工人阶级的作用。东北解放过程中,本由日伪控制的位于合江省的双鸭山煤矿由中共接收,并于1947年转由人民政府经营。在党的工人政策和上级部门的引导下,该煤矿新管理体制确立了工人的主人翁地位,突出了工人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建立了体系较为完备的工人组织,工人在企业管理中有了较高的参与度;在职工福利和待遇上同样有着较为全面和妥善的安排,安全生产方面的机制初步建立,工人的权益和积极性得到了保障。该煤矿是在荒野上建立起来的矿区,工人们的生活配套机制从无到有地建立了起来,这也成为当地新聚落和新城市的建成基础。
【关键词】双鸭山煤矿;工人;民主管理;职工福利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3)05-0058-07
抗日战争胜利后,地处东北边陲的合江地区①较早地获得了解放。中共迅速夺取当地政权,并通过接收敌伪遗留资产的方式逐步奠定新政府建设的经济基础。在三江平原地区的煤矿工业建设中,中共和新政府实现了党领导下生产方式、管理体制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保障工人当家做主地位和维护工人权益是党成立以来的不懈追求,在新煤矿企业建立过程中,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得以确立,职工的福利机制也逐步成型。关于近代以来的煤矿企业研究,学术界已有一定成果[1],一些研究者也关注到中国工人运动中的煤矿工人问题,不过大多数关注时间较早,而且涉及解放后具体煤矿的研究较为有限[2]。有鉴于此,本文拟依据黑龙江省主要煤矿——双鸭山煤矿的档案资料②,对国营煤矿成立初期的工人管理和职工福利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双鸭山煤矿的个案研究一窥解放初期东北煤矿的职工管理情形。
一、煤矿的早期开发与工人工作的起步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建党伊始便将“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写入纲领[3]1。建党早期,中共积极发展工人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并进行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斗争,而煤矿的斗争是这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革命形势和时局的变化,党的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出城市,但工人阶级依然是党的阶级基础。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的形式。”[4]618毛泽东亦充分肯定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和贡献,并指出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下:“将采取调解劳资利害关系的政策,一方面要保护工人利益,另一方面保证国家企业、私人企业和合作社企业在合理经营下的正当盈利。”[5]1082这足见党对工人地位的高度重视和对工人工作的持续关注。同样地,工人工作也是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1945年底,毛泽东在给东北局的指示中,除强调争取工人和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性外,亦将替群众解决问题、增加工资运动、给东北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列为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6]1179-1182。这为国营煤矿成立后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了原则指导,党在接收当地工矿业时对工人予以格外重视。同时在战略上,早在抗战结束时,中共中央就已将争取东北列入了战略重点,并迅速布置了进军黑龙江的计划[7]299-301。此战略布局对于战局走向和未来中国前途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不仅背靠苏联,有利于发展建设,且矿藏丰富,有着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无论从战争资源争夺还是未来经济建设角度均颇为关键。
至于本文所述的双鸭山矿区,原本人迹罕至,直到民国初年才发现当地有煤矿储藏,并进行了小规模和少量的开采[8]7。“九·一八”事變后,日伪当局在矿区搭建起较为完善的采矿设施,并修建运煤铁路,对煤炭资源进行了大肆掠夺[9]37-40。日本战败后,矿山设施或被运走,或被破坏,或被搁置[9]347-348,加之当地时有土匪出没,原有煤矿进入了无政府状态。1946年冬,中共已基本夺取当地政权,合江省人民政府开始派员前往矿区买煤并进行调查[10]。当时东北战局较为胶着,煤炭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国民党当局亦提出争夺东北资源的相关计划[11]。党和政府为了巩固新政权,支援前线,也积极开启了煤矿的重建工作。待匪患初定,局势安稳后,1947年2月,合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派员接收煤矿,先后成立了矿山办事处和矿区党组织,并派驻部队保护煤矿安全,开始恢复矿井采煤。1947年7月1日,双鸭山矿务局正式成立,组织上隶属于合江省企业局[9]351,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各项生产和建设工作。
基于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和工运政策,工人工作在煤矿工作中得到了格外重视。早在煤矿调查阶段,派驻的工作人员就已意识到工人对于煤矿的重要性,在积极争取召回工人、恢复生产的同时,他们也与生产一线的工人同吃同住,关心他们的生活,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10]。1947年8月,经过组织调配和招工,矿务局已有200多名职工[9]43。在工人生活方面,随着生产步入正轨,工人收入渐渐提高,生活水平有所改善。矿务局也充分重视职工的生活保障,在岭东、岭西两个主要煤矿各设置具有相当规模的诊所一个,以保障工人及家属的健康;同时,两矿各开设小学一所,以保障职工子女之教育[10]。工人工作取得了一个较为扎实的起步。
二、当家做主的保障:矿务局的工人管理制度
1948年,双鸭山矿务局在工作总结中曾表示:“双鸭矿的全体员工,在人民政府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之下,逐步地树立了主人翁思想,发挥了很大的爱国热忱,支援前线的战争,而此历年都完成并超过了国家给予的生产任务。”[12]正如当时所认知的那样,关心工人,使工人发挥主人的作用,调动工人积极性不仅是党的阶级属性和政策要求,而且对提升煤矿效益也至为关键。随着矿务局的成立,各项工作逐步走入正轨,1947年底,全局各煤矿已经有了共800余名工人,这一数量在1948年和1950年分别增至2 320人和4 992人[13]381。人数的增加和生产的扩大意味着建立工人管理制度成为必然。
遵循党的工人运动政策,矿务局成立初期也曾发动工人,组织和开展了劳动竞赛,但限于人力,在正式进行工会组织的建立过程中遇到困难[14]。1948年2月,合江省委、省工会便派出工作人员指导和帮助双鸭山煤矿工会的筹建工作。次月,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接下来的数月时间,在筹委会的精心组织下,双鸭山矿务局先后成立了12个基层工会组织[15]71。同样是在筹备期间,矿务局对工人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再次组织了劳动竞赛,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发展了一批工会干部,还按照中央的指示要求纠正了工运中“左倾机会主义”的问题[16]。
1948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经过精心准备,双鸭山煤矿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会议听取了工会筹备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关于目前整治工作的报告和工人运动工作报告,通过了工会章程、大会通电及多项决议案,选举了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21人,并就遵守劳动纪律、工会的组织、煤矿的领导方式、反对分裂主义和行贿主义、建立企业化民主化管理和矿务局的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7]。值得注意的是,筹备方在会议组织的细节上非常关注职工感受和积极性,大会充分发扬民主,执行委员会的候选人超过50位,进行差额比超过100%的选举,而且充分考虑到工人的文化程度,对会议选举、发言的指示非常详细[18]。例如,会上有代表提出所在单位劳动条件恶劣,工资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大会决定成立多个“视察团”,考察井下劳动状况,并成立工薪审查委员会,以解决工资合理化的问题[15]78。大会闭幕后,矿务局按照选举结果成立了职工总会,受双鸭山煤矿党总支委员会和东北煤矿职工总会领导,总会设秘书处、组织部、福利部、生产工资部、青工部和女工部6个部门,下设岭东煤矿、岭西煤矿两个基层工会,14个分工会,会员600余人[15]71。这样,完整的工人组织体系在矿区建立起来。
同年,东北局对解放区工人工作也作出了指示,指出解放区政府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首要工作就是“如何把原来以压迫手段来限制工人劳动的旧企业,改造成为职工自觉积极生产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企业。”同时,对启发工人觉悟、树立新的劳动态度、团结与改造原有职员、改革制度和机构、企业改造的方法和步骤、企业的领导与管理、工会的任务与工作等环节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在管理和领导体制方面,东北局要求“建立由厂长领导的,吸收行政、技术重要人员和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讨论生产任务、厂内各种制度规章、工人福利等事项”,以建立“厂长为首的党委与行政、工会三位一体的领导”,厂长、党支书和工会主任都是管理委员会的当然委员和领导核心,厂长拥有最后决定权。同时该指示也指出工会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发动和提高工人、职员的劳动热忱,完成国家规定之生产计划。”要求组织生产竞赛、保障工人生活福利和利益、加强工人教育[19]128-136,并要求避免“行政凌驾一切”和“工会包办一切”两种极端倾向,防止将工会和行政对立起来。
按照该决议的要求,1949年1月,矿务局建立了由8名干部和7名职工代表组成的双鸭山矿务局管理委员会。次年2月的煤矿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与会代表讨论并通过《双鸭山矿务局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组织暂行条例》[20]。此条例就各级管理委员会的产生、职权、上下级关系、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和大会召开等各个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规定行政委员会为矿务局各级的“行政组织”,由局、矿、坑(厂、队)长为当然委员并担任主席,职工选举代表加入委员会[21]443-445,这样平衡了行政领导与工人的关系。该次会议上,代表们还就年度和五年工作计划进行了热烈讨论,而且还就劳动环境、干群关系、设施建设、生产安全、福利待遇等诸多问题提出建议案,并在会上进行了审议处理[20]。除了领导体制和工会组织的建立与改革外,为调动职工劳动生产积极性,局工会在1948—1950年先后组织了“紅、黑点”劳动竞赛、生产大比武、“创造生产新纪录”等生产竞赛类的活动[15]81-82,并陆续召开了三次劳模(庆功)大会,表彰了20名矿区劳动模范和10名合江省劳动模范[22]。这样,较为合理的工会组织、职工参与管理的格局和劳动激励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三、福利与生活保障:矿务局的生活管理机制
由于中共和政府对双鸭山煤矿的未来发展充分看好[23],因此对该矿的发展予以坚定支持,不仅组织煤矿进行大量招工以扩大生产,同时亦在矿山基建、机电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恢复并扩大生产的同时,矿务局开始构建当地煤矿前所未有的生活保障机制,以满足矿工的生活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种保障被后人称为“企业办社会”,是特殊历史时期尤其是政企不分时代的产物,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则被视为“企业负担”,需予以移除,但在当时,由于生活保障措施使职工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这不仅是工人地位提升的体现,也对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大有裨益。
在管理者层面,在充分意识到“教育与福利工作和生产结合起来,才是真正依靠工人阶级,搞好企业的基本要素”[24]后,出于关心工人生活和稳定工人队伍、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矿务局成立伊始便对工人工作高度关注,历年的工作计划、总结均专门提及并充分布置[25],尤其是在各项工作全面走入正轨、煤矿规模和生产均突飞猛进的1950年及以后,矿务局对职工福利的布置包括住房、生产居住环境、收入储蓄、婚姻状况、医院、教育、文体设施等诸多方面[26]。在管理者的充分重视下,相关配套措施逐步建全,并日趋体系化。
与此同时,该矿的劳动条件和安全保障方面工作开始起步。建矿初期,井下环境艰苦,工人只能用提灯下矿的方式照明;但三年后井下已配备了电路照明系统,工人也有了安全灯,照明条件大幅改善。下坑服、安全帽、保健面包、背水壶等已全部配备到下井工人手中[27]。作为危险度较高的生产领域,煤矿的安全工作亦相应展开。1950年以前,矿务局虽对安全工作较为重视,局机关设置了安全股,但因条件有限,每个矿仅设置了一名保安员。1950年后,局部设立了技术安全检查科,各矿设置了安全股,安全人员有所增加,安全机制亦开始建立,通风、排水等工作机制逐步完善[13]269-273。据统计,1949—1952年,矿务局所辖各矿百万吨死亡率从10.9%下降到5.9%,事故重伤总人数从64人下降至6人[13]265-266,安全机制的建立促使安全形势得以好转③。
工人生活方面,在接收煤矿前,矿区有员工宿舍20座(7 000平方米),家属住宅21座(3 150平方米),且大多破漏严重[9]347-348。到接收时,仅有十余间茅草屋可供工人住宿,可用面积仅4 233平方米[15]254。1949—1950年,伴随着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和工人数量的大幅增加,局方开启了家属住宿区和单身职工宿舍的建设。至1952年,已建成家属宿舍40 98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家庭生活,另建设工人之家(单身宿舍),可供1 654人居住[28]。在伙食方面,因煤矿工作属重体力劳动,且在意识到“实行实物津贴在发挥工人劳动强度及恢复体力上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之后,岭东煤矿率先开办了面包房,并积极改善配方,丰富口味,提高面包质量[29]。矿务局成立初期,职工吃饭问题普遍靠“自愿搭伙”解决,伙食质量较差,多为粗粮,偶尔才改善一次[15]265。1950年,岭东和岭西煤矿的“工人之家”楼下设立了职工食堂,不仅从外地聘请厨师,改善饭菜质量,而且改变了原有“搭伙”食堂的盈利性质,按照成本销售,减少了工人的伙食开支[30]。此外,在改善饮水水源质量、建立职工浴室、建设集中供暖系统等方面,矿务局也加紧推进,职工生活水平驶入快速提高的轨道。
医疗保障是矿区后勤福利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高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相对较差且有一定危险性的煤矿企业中,医疗机构不仅有着一般治病和保健功能,同时还要承担矿山救护、职业病防治等劳动保障性工作。1947年,矿区诊所(卫生所)成立时,仅有30多平方米的草坯平房作为诊疗场所[13]35,设备仅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和少量外科器具[15]214,医生仅有从佳木斯借调的两人[15]201。1949年,矿务局在尖山煤矿兴建了煤矿职工医院,并逐步引进了显微镜、手术台、X光机等医疗设备,医生数量也从第一年的8人增长到1952年的70人[31],职工医疗保障水平也随着条件的改善而显著提高。1949—1951年,矿区医疗系统共接待门诊1.37万次,收治住院患者202人次[32]。此外,岭西矿还建设了疗养所,供病患职工休养康复,共设置24个床位,患者可在此进行一个半月到三个月的疗养,工会承担此间费用的63%。在防治传染病方面,除组织“种痘”外,矿区还着重强调工人食宿的卫生,以避免疾病的流行[33]。
文化体育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迅速起步。1948年4月,矿务局职工总会于岭东矿成立了第一个煤矿职工阅览室,是为图书馆的前身,藏书400余册[13]125。1950年,矿务局在尖山矿建立了可容纳1 400余人的大型电影院,除放映电影外亦可兼作剧场、演出、会场等用[34]。同样是在建矿伊始,该矿便成立了文艺团体“鲁艺文工团”,并组织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艺表演比赛”等文艺活动[15]125。建矿初期,矿务局下属三家煤矿各有一个简易篮球场,并各组建了一支职工篮球队。1952年,尖山矿开建可容纳万人的大型运动场,可供举办大型集会和赛事之用。为了完成“扫盲”工作,提升全矿职工文化素质,矿职工总会不仅组织了多个“扫盲班”,而且于1949年在岭东、岭西二矿成立了职工业余学校,参加的学员有1 200余人,占职工总数超过三分之一的比例[35]。职工的学习不仅可以使他们识字并提升文化水平,也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在教育方面,该矿经历较为波折。由于当地“处女矿”的属性,附近荒无人烟,并无成规模的聚落,职工子女起初无处就学。1948年5月,合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李范五在煤矿视察期间听到上述反馈后,当即决定于岭东、岭西二矿各设置一所小学,并由佳木斯师范班选派学生前来任教。截至1952年,当地已有煤矿子弟小学3所,教师39人[15]125,学生1 340人[36],但教学条件仍相当简陋。1951年,矿区利用职工宿舍房间开办了一家托儿所,虽规模有限,仅能容纳7~8人,但最终入所学生有12人[37]。应该说,此时的教育工作仅是初步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矿工子弟有学可上,但距离保障质量还有很大差距。
以上种种措施,皆以保障矿工劳动安全、提高工人生活水平为目的,矿务局希望完善的生产生活保障可以解决工人们的生活困难,以稳定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这些工人福利举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处女矿山”所在的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区也因煤矿的开发初步成为了具备各项基本功能的聚落,地方社会也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数年后,在矿区基础上成立了双鸭山市,矿政逐渐走向分离,矿务局建设的基本生活设施也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结语
双鸭山煤矿是日伪政权垮台后直接由新政权接管。从百废待兴到走向正轨的生产恢复过程中,工人地位和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这不仅是党的工运事业走入新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政权建设过程中对国营工业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
在政策层面,工人运动的形势随着政局的转变而产生了深刻变化。东北地区相比关内其他区域较早获得解放,也较早实现生产恢复。在这种新政权的新工业企业中,如何在掌握控制权基础上落实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立场,是党、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平衡生产与生活、协调行政与工会等要求被逐步提出,也逐步制定相应方案并落实。
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是其主人翁地位的重要体现。在双鸭山矿务局的管理实践中,这种努力既包括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也包括使工人在企业治理中发挥作用。新企业中,工人大多为新招募而来,党和政府既要鞏固工人规模,也要将工人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在上级组织帮助下,基层工会自下而上地建立起来。工人不仅可通过工会组织维护自身利益,亦可经由自下而上的选举,通过职工总会和有工人代表参加的管理委员会实现对企业治理的参与。
为工人提供基本保障,提高生活水平,也是矿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正如1951年2月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城市工作中应注意“力争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工人生活”“应该贯彻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并要求“全国总工会及各上级工会应着重解决下面的具体问题。”[38]127-128各项保障措施自煤矿正式成立起便开始构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便驶入快车道。这些措施既提高了工人及家属的生活水平,又在矿区建立了新的工业聚落,为此后新城市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新中国局势的稳定和相关工作的继续推进,煤矿的各项管理工作更趋于完善,职工福利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亦有所提升。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察企业发展历程时,亦要对工人群体的管理与生活加以关注,以期实现全面的历史考察。
注释
① 当时的合江省为现在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地区。
② 限于史料未被利用,关于本文所述双鸭山煤矿的历史研究尚未起步。
③ 关于基层煤矿安全生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笔者有另文详论。
参考文献
苏全有, 荆菁. 对近代中国煤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18-124.
[美]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 安源: 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M].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4.
李忠杰, 段东升.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5.
李忠杰, 段东升.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M].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5.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五册[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双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双鸭山史志[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1.
崔沛文. 双鸭山矿务局志: 第一卷[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双鸭山矿务局. 双鸭山煤矿沿革[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1-1, 1948-10.
经济部. 经济部致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室训令·转发三民主义青年团关于东北工业复员的建议书[A].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经济部档案: 全宗号四, 案卷号10580, 1946-5-14.
梁文舟. 双鸭山煤矿概要[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1-1, 1948-10.
崔沛文. 双鸭山矿务局志: 第二卷[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双鸭山矿务局. 一年来工作报告[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1-2, 1948.
崔沛文. 双鸭山矿务局志: 第三卷[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双鸭山矿务局. 一年来工作的几个问题[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1-2, 1948.
双鸭山煤矿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 双鸭煤矿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议程[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48-11.
双鸭山煤矿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 双鸭煤矿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会议文件[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48-11.
中共中央东北局. 关于接收敌伪和蒋占企业后的改造管理与工会工作方针的决议[A]//中华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 中国企业领导制度历史文献[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6.
双鸭山煤矿职工代表大会. 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记录[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3-2, 1950-2.
双鸭山煤矿职工代表大会. 双鸭山矿务局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组织暂行条例[A]//崔沛文. 双鸭山矿务局志: 第三卷[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双鸭山煤矿. 1950年劳模大会讲话记录[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3-2, 1950-2.
双鸭山矿务局. 对双鸭山煤矿未来发展前途的估量意见[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49-4-20.
双鸭山矿务局. 三年来的福利工作总结·前言[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10-15.
双鸭山矿务局. 1949年工作计划[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49.
双鸭山矿务局. 1950年工作计划[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0.
双鸭山矿务局. 三年来的福利工作总结·劳动条件[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10-15.
双鸭山矿务局. 三年来的福利工作总结·房屋情况[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10-15.
双鸭山矿务局. 三年来的福利工作总结·福利设施[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10-15.
雙鸭山矿务局. 职工医院人数统计表[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
双鸭山矿务局. 三年来的福利工作总结·序[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10-15.
双鸭山矿务局. 职工医院就诊人数表[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
双鸭山矿务局. 三年来的福利工作总结·防疫工作[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10-15.
双鸭山矿务局. 三年来的福利工作总结·体育运动与风景园林[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10-15.
双鸭山矿务局. 三年来的福利工作总结·业余学校[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10-15.
双鸭山矿务局. 三年来的福利工作总结·子弟学校[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10-15.
双鸭山矿务局. 三年来的福利工作总结·生活设施[A]. 龙双档案馆藏双鸭山矿务局综合档案: 案卷号永久-2-1, 1952-10-15.
毛泽东.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点[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二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Research on Workers' Management in Shuangyashan Basic Coal Mine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HE Xin
(New China History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
Abstract: As a party of the working cla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vanguard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 process from revolution to construction, the Par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workers' problems and their rol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ok over mines prev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Japanese and the Puppet, and the Shuangyashan Coal Mine in Hejiang Province was taken over in 1947 and started to be operated by the people's govern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s workers' policy and the higher departments, the new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coal mine established the master status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management, the role of workers and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 has been highlighted, and relatively complete workers'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workers have a higher participation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re are also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and proper arrangements for the welfare and treatment of employees, and a mechanism for production safety has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 ensur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and their enthusiasm. The mine was built as a mine in the wilderness, and the living support mechanism of the workers was established from scratch, which was also the basis for new settlements and new cities in the area.
Keywords:Shuangyashan coal mine, worker, democratic management, employee benef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