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阅读习惯为旨归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探究

2023-11-16 21:34李健
高考·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李健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必要性说起,结合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为例,探讨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的可行性,提出了利用教学活动设计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几个思考路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整本书阅读任务”是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的第一个,凸显了它在语文“新课改”的重要地位。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没有阅读活动的参与,就是空中楼阁。但苦于高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单纯阅读的时间被压缩到几乎没有,有的也只是零碎小片段,这对培养阅读习惯极为不利。

一、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中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中小学教师重担在肩。一直以来,我国积极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3月28日,“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启动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仪式上,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广大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从立德树人‘根基架起教育强国‘柱梁的战略安排,是以学生阅读‘小切口写好素质教育‘大文章的一项举措。”要“发挥教育系统的重要作用,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将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品质养成、一种境界要求,拓展未来人生的无限可能”。通过这些表述,我们能看到国家对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的重视,把它与国家战略安排相提并论,并把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的重任交给了基础教育。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更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课标》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也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那么建构与运用语言,文本阅读一定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1]。因此,培养阅读习惯不仅是语文学科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

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从“整本书阅读”任务教学设计入手

高中是重要的人生階段,紧张课业之后,很难再有富余时间去阅读“闲书”。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又势在必行,能不能让他们一边完成课业,一边兼顾阅读,最好能把阅读习惯变成爱好,把阅读变成娱乐,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岂不是一举两得。

“整本书阅读任务”是最适合的教学切入点之一。温儒敏(部编版教科书总主编)曾经多次表述过,部编教材加入整本书阅读,安排课时,赋予学分。“整本书阅读”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引领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学习任务的设计,既完成教学内容,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五单元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为例来试着探讨:如何通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思考一,《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的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理解《课标》“整本书阅读任务”的教学要求上

1.完整性。既叫“整本书阅读”就有别于片段化、零散化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读整本书,形成全书的完整阅读体验。这个要求在《课标》“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里“学习目标(3)”里有明确的表述:“阅读一本学术著作。通读全书”。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大概一学期内)集中精力通读完《乡土中国》。2.梯度性。《课标》“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里“学习目标(3)”里“通读全书”的要求为“争取读懂”。温儒敏先生也在各种解读《课标》的讲座上反复强调,“争取读懂”就是允许学生努力看完了书,但可能没有全部理解。因此,教学设计可以规定活动内容,也可以要求产生过程记录,但是设计的目标不必要求学生全部理解,可以有梯度。3.延续性,即形成阅读惯性。《课标》的“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里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的最终目的不只让学生在语文学科内学习实践,还希望学生能够拿着教师扯出的这根阅读线,编织出一个阅读面。4.学生的主体性,“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的主体是学生。在《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里“教学提示(3)”中,特别强调“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在“整本书阅读”任务中,教师应尽可能出让主导控制权,只作为资深阅读者参与活动,与学生交流心得,探讨问题。既然如此,“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思路就应该围绕这四个角度。

思考二,通过完成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任务,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必须解决以下可能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乡土中国》成书的时间是20世纪的40年代后期,与现代生活距离比较远,坚持让学生阅读,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困难,培养阅读习惯更是无从谈起。如何让学生坚持把书看完,形成一个整体的阅读体验,达到初步理解,进而进行思考和探究就成了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点。其次,《乡土中国》虽然语言生动,表述简洁,但作为一本社会学专著还是有阅读门槛的。在《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费孝通说:“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2]”不懂概念,没有好的阅读体验,很难靠自觉和自律读下去,这样不仅无法催生学生阅读习惯,还可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因此,打破学术专著阅读壁垒,帮助学生跨过阅读学术专著门槛就是教学设计的另一个关键点。最后,《课标》规定“整本书阅读任务”必修阶段要完成两本书《红楼梦》和《乡土中国》,总共安排18学时,一本书平均安排9个学时,那么单靠课堂时间是不可能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的。因此,只能要求学生课外也要阅读,这就更需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因此,教学设计最后一个关键点:设计好的思路和切入点能让学生主动开始阅读。

整合以上两点思考,教学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保证学生至少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全流程,达到基本读懂,尽量梳理出全书纲目,找出章节之间联系;基本理解作者的重要观点。2.因为不可控因素更多,课后阅读作业要有度。要让学生自愿,就不能时间过长,难度值太高;要让学生坚持,同时还要求有监督机制,及时奖惩。3.根据班级学情,布置分层作业,设计不同的阅读成果呈现途径与方式,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得到正面反馈,助推阅读,最终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根据以上几个关键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

(一)“整本书阅读”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主体要把握任务节奏和方向。所以阅读计划和评价阅读成果的标准一定要与学生共同制订。还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性。

为此,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任务之前,有必要先与学生达成共识,共识是合作的基础。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为何要进行“整本书阅读”?(2)为何要选择《乡土中国》进行阅读?(3)完成整本书阅读,能获得什么?当学生清醒地知道自己有必要阅读这本书,有能力读完这本书,然后与教师有了合作的想法,就能在“整本书阅读”上达成一种合力完成学习任务的默契。学生有了阅读任务的主体意识,就会从“老师要求我完成阅读”转变为“我要完成阅读”,也才有可能养成习惯。

有了主动权,还要有裁量权。学生要知道“整本书阅读”要达到什么标準才是完成任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与学生制订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清单。比如,每周的阅读内容,每周固定打卡作业(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章节概念梳理、章节思维导图或读书笔记等)和每周一堂课的活动主题。阅读时间周期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制订,这一步设计最主要是让学生心里有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限定时间内,有一点的灵活性,可以自行安排。有了下限和明确的阅读任务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了。

这里拿我们班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计划表做参考说明一下。阅读任务在九周内完成。这样安排是因为《乡土中国》的各个章节相对比较独立,每章节4000字左右。高中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按照这个最低标准,1章节基本能在10分钟内阅读完毕,对学生来说比较轻松。再加上摘抄概念、梳理论证脉络、归纳论点等,半小时内就可以完成1章节的例行任务,随着阅读练习的次数增多,学生的速度还能进一步提升,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完成2个章节的阅读作业。九周的阅读计划,前四周每周一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后面五周可以安排一周两章:第五周阅读《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第六周阅读《男女有别》《礼治秩序》,第七周阅读《无讼》《无为政治》,第八周阅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第九周阅读《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至少让全体学生有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能完成《课标》的初级目标。

(二)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学会自行管理,增强阅读自觉性,还需要成立“整本书阅读互助小组”。一般以每组6到9个人为宜,小组人数过多或过少,都影响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另外,要注意先进生和后进生搭配组团,最好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优势互补,避免出现小组之间总体能力差距过大,杜绝个别小组永远唱主角的现象。每组的组织架构是一个组长、一个发言小队和一个后勤支持小队。组长是阅读小组的“头脑”,主要负责组织安排,对计划表中安排的每阶段计划进行例行检查,收齐并评估组员的作业情况,汇总报告给教师;发言小队是阅读小组的“唇舌”,队中每个人都是发言人,轮流在课堂活动中主持活动及负责发言;后勤支持小队则是阅读小组的“手脚”,负责收集梳理资料、制作发言稿的PPT、寻找合适的视频或音频资料等工作。只有组织构架合理,分工明确,每个学生才能产生主体意识,责无旁贷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从而真正使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互助小组”成立之初,往往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学生的素质水平的不同,教师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不同,有时甚至需要“手把手教”。即使是“互助小组”上了正轨,组里成员都能各司其职以后,教师还需要不定期地抽查。只有有效的监督和适时的引导帮扶,才能支持阅读小组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下去。

(三)一定要有导读课、助读课、带读课等不同的帮读课型,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阅读的门径。要想养成一个新习惯,要让它简便易行,尽量让它执行起来没有阻力。这三类课就是学生阅读的拐杖。导读课是用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助读课是指导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方法,或者解答学生的阅读问题;带读课是示范阅读,展示某一个章节的阅读过程,一步一步带领学生阅读,进行指导点拨。这三种课型根据学情,按需安排。另外,助读课与带读课也可灵活处理,上课的可以是教师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范围也可以是全班或全组,甚至是一对一。有了三类课型的推力和助力,保证学生可以尽快搭上阅读的正轨,慢慢跑起来,最终获得惯性的力量。

(四)阅读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各种平台。根据学情,要注意保证各个能力层的学生都有展示机会,都能收获掌声。对于优等生,像开展主题辩论会、撰写读书笔记,甚至是进行“现代乡土”调查等活动,他们的能力就能得到锻炼。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还有一部分后进生,他们在“整本书阅读”中,他们的学习成果也应该被看到,虽然能力与其他同学没有可比性,但是个人能力有进步也应该获得掌声。教师可以设计具体学生前后阶段对比,帮他们标记出“进步地图”,让每个人的努力都能被看见。可以设计“整本书阅读作业完成情况记录表”,分成5项,前三项分别为:①“是否准时”,②“是否完整”,③“是否工整”,可以用打√打×表示;后两项为:④“已改进处”,⑤“可改进处”。④项要具体描述此份作业相较于前一份作业进步点,⑤项描述此份作业的不足之处,为下一份作业找到努力的方向。后面两项就是起到标记个人进步的作用。“整本书阅读”任务完成后,可以作为阶段性成果,展示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只有学生看到进步,欣喜于自己的成长,阅读任务才能转变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结束语

《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材料也不过就是近几年的事情,缺乏从语文教学角度指导分析文本阅读的指南。但是,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尽快把《课标》上的“学习目标”“教学提示”化为可落地的一堂一堂具体的语文课,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继续实践。希望与同人共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2-64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