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兰
【摘要】本文针对教学设计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以及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
【关键词】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41-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教学设计也越来越被广大的教师更多地关注,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涵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蓝图,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一种规划或实施步骤的一种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新的理念、探索新的模式方法。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详细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要让语文走向生活就是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要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三)教学设计的目标从三维目标出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根据上述目标的内涵和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整体备课的意识,既要注意设计教学的“硬任务”(如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也要备“软任务”(如某种文化意识、道德思想的熏陶、想象力思维发展的培养、学会学习的引导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融会贯通、全面把握、整体设计、分节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新模式、新方法
根据上述理念思路,在教学中可以按以下模式进行:
(一)深入研究、解读文本
当前有不少教师已成为教参忠实的执行者,离开教参后甚至连课也不会备了,他们单纯依据教参确立教学目标,构思教学方法,把教参内容生搬硬套。毫无教师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的构想。实际上,教参仅仅是素材、例子、资料库,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备课法宝。所以,教师要从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二)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目标既要有共性,也要有弹性,要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要求。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四)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好的教学流程所实施的教学过程是充满智慧、连接学生生活的开放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单单给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增强。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流程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教学流程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既要体现针对性,又要注重操作性。
(五)做好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