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系统阐述了在开展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时,要有效建构“评价+反馈”模式,教师可以建立“师评+自评+他评”的多元评价体系,确保写作评价客观、全面;同时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发挥引路人作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并通过激励话语引导学生自我完善,改进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法,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学;多元评价;高效反馈;写作技能
作者简介:李梦玲(1971—),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国文应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在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格外关注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并将其作为推动语文教学走向纵深的重要抓手。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写作后的有效评价、积极反馈,以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完善、提升。
一、初中写作教学“评价+反馈”模式概述
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时,教师应做到“事前谋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让写作教学的质量得到整体提升[1]。要让这一教学过程更加有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在写作教学中应用“评价+反馈”模式,把握好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教学渗透力与辐射力[2]。在应用“评价+反馈”模式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写作思路、写作技法、作品质量进行多维度且立体的评价,而且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自己的评价意见与理念。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倾听多主体、全方位的评价,由此全面了解学生写作时的感受和思路,并据此制订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方案,改进后续写作教学课程[3]。
如在学生学习《最后一课》一文后,教师可安排写作一篇200~300字的随笔的课堂作业,然后教师当堂批阅并及时反馈评价意见。获得教师的即时反馈后,学生会对自己习作中的语言使用、逻辑结构、主题设定、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据此发展阅读、认知与理解能力。
二、“评价+反馈”模式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从教师角度来看,应用“评价+反馈”模式有利于教师理清开展写作教学的思路,提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而且教师可以及时梳理学生的写作情况,这对教师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具有参考意义。
从学生角度来看,在“评价+反馈”模式下,学生可以接受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获得多视角的反馈,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学生也可以据此发现自己的不足,重新审视自己在写作时的思路、使用的技巧、遣词造句的合理性。
从优化教学流程的角度来看,“评价+反馈”环节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后期工作”,也是对写作流程的回溯和反思,能够促进语文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并非单纯影响写作教学一个环节[4]。
三、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应用“评价+反馈”模式的思路
在应用“评价+反馈”模式时,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思路,提升“评价+反馈”模式的有效性,让立体、多元的评价与及时、合理的反馈高效发挥作用,确保学生的写作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一)围绕发展学生写作素质,给出多元评价与及时反馈
初中生的写作素质包含写作意识、认知、思路与技法等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角色,及时指引、点拨学生,为学生提供帮助。为有效应用“评价+反馈”模式,教师需要给出多元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其中多元评价的主体应包含教师、学生个人与其他学生,而反馈的内容应当精准、到位,评价主体应针对作品的写作思路、技法和细节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得到启发。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评价模式时,教师需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逻辑的严密性,确保评价客观、全面,形成精准、合理的评价意见。笔者以为,教师可以构建如表1所示的评价体系,确保多个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活动,评价方式具体、可行,同时突出评价的科学性,反映学生的写作现状,给写作教学的调整、改进提供依据。
2.给出及时、合理的反馈
针对学生习作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展现出的优点和长处,教师要给出及时、合理的反馈。在应用“评价+反馈”模式时,教师要坚持给出正反两方面的客观评价,并让学生及时、准确得知教师的评价,树立写作信心,对写作形成浓郁兴趣。在“评价+反馈”模式中,教师的反馈格外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后与学生定点、定向沟通,也可以给出书面评语,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写作时出现的问题,有效积累写作经验。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自身的评价,鼓励学生通过课后反思、课外阅读进行自我分析,并留下自评笔记。为使学生得到更贴近自身水平的评价意见,教师还要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或者课后互助学习活动引导写作水平相近的学生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使学生更有信心改进自己写作时出现的问题,探寻自我改进的正确方向。
例如,教师在安排学生写作500字左右的文章后,要及时阅读学生的习作,从文章的立意、主题、格式、中心思想与情感指向入手评价。在给出评价后,教师可在下一节课展示几篇较具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示范性解析,如分别选择优秀作文2篇、中等水平的作文1篇与质量较差的作文1篇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评讲。随后,教师可以留出5分鐘时间让学生重新阅读自己的文章,分析自己在写作时对词语、句子、语法的使用是否合理,让学生逐步形成反思意识,自觉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课堂最后,教师可以留出20分钟时间,组织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分小组阅读、讨论其他学生的文章是否出现跑题现象、是否达成写作要求、有无常识性疏漏等。
3.围绕实践优化“评价+反馈”模式
在教授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写出人物的精神”为主题在课堂上完成200~300字的随笔,然后安排学生在课后写作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其中,学生的课堂随笔可以同班同学为描写对象,但要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与风貌,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课后作文可以亲朋好友或自己崇拜的生活中的人物为对象,但要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与精神面貌,展现自己与这一人物之间的情谊。
在学生完成课堂随笔后,教师需要及时评阅并反馈评价意见,然后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在下一节课进行示范性评价。此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成4人小组进行交叉评价,从随笔的内容思想、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三个方面入手评价,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记录,记下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对照反思。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给小组内其他学生的习作打分,然后根据自己此前批阅时的打分计算学生随笔的综合分。
待学生完成课后的500字作文后,教师也需要及时批阅并反馈评价意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刻画人物外貌特征与精神面貌时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思考教师的评价意见,并再次阅读自己的文章,分析自己文章存在的问题,找出自己在应用词语、逻辑顺序、主题设定及思想情感方面的优缺点,记下自己的自评意见并打分。在收集学生的自评分数后,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此前批阅时的打分计算学生课后作文的综合分。此后,教师可以选出优秀作品,编制“优秀习作集”,摆放在教室的“佳作赏析角”,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受到榜样的激励。
(二)善用激励话语,影响学生写作态度
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写作态度,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无疑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建构属于自己的写作模式。
首先,教师需要在评价时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养成随时记录、随手写作的好习惯,通过反复的练习提升写作技能。为此,教师可以在评价时联系相关文章,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由此,学生不仅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了解更多的写作思路,拓宽阅读和写作视野,在阅读一篇篇美文之后,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写心得、记录感想的想法。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让学生对写作形成积极的态度,同时助力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终身写作”的好习惯。
其次,教师需要在评价与反馈时秉持“点拨教化,以理服人”的原則,为学生写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教师要发现学生的文章存在的问题,如语病、主题偏差、字词用法不准确等,但不能直接要求学生改掉所有毛病,更不能以此指责学生,而是要委婉地指出学生的文章存在的问题,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逐渐解决这些问题,做到不回避问题的同时激励学生继续写作,引导学生形成反思意识和积极的写作态度,不断努力以完善自己的文章、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后,学生会更愿意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并且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
最后,教师还要多肯定、表扬学生的进步之处以及文章中的亮点,让学生获得正向的反馈意见,真正爱上写作。有时候,学生的进步是缓慢的,他们自己可能无法察觉,还可能因此感到气馁。教师要发挥教学引领者的作用,细心观察学生的改变,发现学生的进步之处和学生文章中的亮点,并通过肯定的评价激励学生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写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结语
综上所言,在开展初中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反思意识,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要突出“评价+反馈”模式的价值,教师需要建构多元的评价体系,提升写作评价的科学性,并及时、合理地反馈评价意见,确保学生“勤写多思,每改益精”。与此同时,要整体提升“评价+反馈”模式的指导作用,教师还要善用激励话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写作态度,对写作产生兴趣,通过反复练习提升写作能力与语文核心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义琴.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写作潜能[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4):232.
[2]邓福强.基于写作过程指导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17):145.
[3]黄丽娜.写作多元评价的差异性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2):13-14.
[4]岑永勃.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1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