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时,教师需要利用作业来加深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实践性作业需要在实践性问题引导下,根据自身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文章就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展开探讨,以期提高小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并落实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沈冬美(1987—),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作业设计如果单一乏味,内容冗长且枯燥,就容易导致小学生的作业积极性低,久而久之,会影响小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基于教材,对作业进行整合和重组,以学生为本,化外驱为内需,将作业形式趣味化、生动化,化单一为多元,切实丰富作业资源,拓宽作业完成渠道;化封闭为开放,让作业更加有效、灵动、有趣,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在作业设计中巧妙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
一、动手操作型实践性作业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还需要让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思想方法、探究方法,使其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并发现其中奥妙[1]。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动手操作型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成数学探究,从而培养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小学生整体数学运用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展开与折叠”一课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立体图形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以及平面图形折叠后的立体图形。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正方体,然后布置动手操作型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先预测这个正方体剪开后的样子,并将其画出来,然后再动手剪开这个正方体,以此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个动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探究,观察各自正方体展开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合情推理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学生最终可以归纳出“根据不同的方式展开,同一个正方体也能够得到许多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其次,教师还可以布置进一步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同一个正方体展开能够得到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并对其进行归纳。小学生从问题入手,反复剪开正方体,最终得出正方体有十一种展开方式,第一类为“两排各三个,展开方式仅有一种”;第二类为“中间二连方,两侧各两个,展开方式仅有一种”;第三类为“中间三连方,两侧各有一个、二个,展开方式有三种”;第四类为“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展开方式有六种”。再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够围成正方体?”让学生进行归纳推理。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能够再次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并在正方体的认知基础上,推理长方体展开图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初步空间观念。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组内归纳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展开图规律与类型,并让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式发言。通过完成动手操作型实践性作业,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展开与折叠”的内容与概念,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的推理能力与归纳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充、拓展、延伸,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离不开学生的思考与实践,只有动手操作、亲自参与才能够获得深刻的体验。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型实践性作业,使其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理解学习的重难点内容[2]。
二、语言表述型实践性作业
数学实践能力已然成为现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课标中有多处提到针对学生的表述要求,比如“描述图形变换与运动”“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想法”等。由此可见,语言表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需要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数字活动经历与体验[3]。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语言表述型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数学存在、感知数学魅力,然后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见解。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10以内的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语言表述型实践性作业:“同学们,我们家里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今天请大家回家后,统计一下家里面只有1个的物品。”学生回家后进行统计,然后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我家里面只有1台电视機、1台微波炉、1台空调、1台洗衣机……”第二天,教师可以再继续布置相同的作业:“今天请大家回家后,统计一下家里面只有2个的物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用语言表述:“我家有2个花瓶、2个卫生间、2个花盆……”以此类推,直至10天后,学生将10以内的所有数字全部都探究了一次。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的认知,同时还能够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在持续数数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与思维,提高数学素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放学时,对路上的所见所闻进行简单记录、描述,所描述的内容需要包含10以内的数字。如有学生在课堂上表述道:“今天放学后,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1只大摆钟、2台摩托车,3个人在路边跳舞。”“我在街上散步,看到了4朵小花。回家的路上,看到了5座房子、6棵树,7个孩子在树下玩耍。”“我家在9栋,回家后,我看到桌子上放着10个桃子,我拿起来吃了2个,还剩下8个。”学生用语言表述这些带有数量的物品后,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够清晰感知10以内的数字的概念。
为学生设计语言表述型实践性作业,对其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量感和数感,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4]。在完成作业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进而培养自身的情感态度,并发展数学思维。
三、趣味游戏型实践性作业
积极健康的情绪可以让学生更好、更高效地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如果数学作业呈现出单一、枯燥、无趣的特点,学生自然无法产生积极情绪,甚至还会对作业表现出消极、散漫的态度,从而影响作业完成效果。游戏具有丰富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减弱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复杂,使得学生在感受数学趣味性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5]。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圆柱的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柱的基础特性,并学会计算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那些外形是圆柱的物体,结合实际物体了解圆柱的基本特性。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各种生活素材和圆柱模型,如木棒、彩纸、面粉等,让学生通过压、切、印、滚等方式来“玩”转圆柱。比如有的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的纸贴在一根木棒上,然后迅速旋转木棒,就得到了一个圆柱;有的学生从侧面剪开一个圆柱模型,得到了一张圆柱展开图,由此更好地认识了给柱子刷油漆的方法;有的学生在圆柱模型侧面沾上水,然后在干燥的地面上滚一周,就得到了圆柱的侧面积,从而感知到了压路机压路面的方法;有的学生选择横向切开圆柱模型,从而得到了圆柱的底面积,了解了锯木头时的表面积;部分学生沿底面直径切圆柱,拓展了纵剖圆柱增加的表面积计算知识。
除此之外,还有学生选择用彩纸来“做”圆柱。在“做”圆柱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考虑到圆柱是由三个平面组成的,所以需要三张纸才能够做出一个圆柱;学生还要选择不同外形的纸张,以区分圆柱的侧面和底部。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底面积,让学生弄清楚圆柱侧面展开的长方形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学生一般有两种“做”圆柱的办法。第一种是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围成“柱子”,再把它放在另一张纸上,沿着底部刻出两个圆形的纸片,再把它们分别固定在“柱子”的上下方。第二种方法是先在纸上刻出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形,然后再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围住圆形,竖着裁剪掉多余的纸张。在第一种方法中,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长度来决定圆柱底部的面积;在第二种方法中,学生按照圆形的面积来决定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度。
趣味游戏型实践性作业是一种类似游戏的实践性数学作业,其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与便利,并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记忆。
四、评价反思型实践性作业
反思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效果的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自身反思习惯的养成[6]。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价是检验其学习成果的最终环节,因此,教师需要将评价意识、反思意识融入数学作业中,让学生经过回顾梳理、分析评价等过程来培养反思能力。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厘米和米”一课为例,在教学完基本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学校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学生发现:直尺因为过短,在测量某些物品时,不仅要测量多次,而且还容易产生误差,因此直尺难以满足实践测量需求。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其他的工具,让学生使用米尺或者卷尺来进行测量。这些测量工具通常以米为单位,所以相比于直尺有着更快的测量速度。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对户外篮球架、乒乓球台、跑道等进行测量,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数据。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测量手段,发散学生的思维,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小王在对篮球场地进行测量时,发现可以用自己的脚步当作测量工具,进而得出篮球场的宽等于他的35步,而长则等于他的59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指出彼此之间在测量中出现的失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反思能力。如有一名学生指出,小王在测量篮球场的长度时,数漏了1步,因此篮球场的准确长度应该是60步。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评估和反思的实践活动,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实践活动的评估中收获新经验,从而提高实践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手把手的指导与面对面的评价,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克服。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共性问题,教师则需要在课堂上面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纠正学生的错误。只有将评价建立于整体认知上,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結语
随着课标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并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以此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力。兴趣是学生实践探究的动力。在设计实践性数学作业时,教师要转变作业设计观念,在提质减负要求的指导下,设计动手操作型、语言表述型、趣味游戏型、评价反思型实践性作业,以此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锻炼其数学应用能力,通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不断提升其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维林.设计实践性作业,促进量感形成:《千克和克》作业设计与思考[J].教育视界,2022(5):36-37.
[2]朱莹.让书包“瘦身” 让学习“减负”:数学实践性作业“书包有多重”[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2):58-59.
[3]包巧锦.设计实践性作业,实现提质减负:谈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9):75-76.
[4]钱河飞.问“数”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3(11):24-27.
[5]常雪连.遵循新课标 促素养提升:“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施[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4):60-62.
[6]邹润甜.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实践性作业的模式与构建[J].亚太教育,2022(1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