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学生的生活,以跨学科阅读的方式打破不同学科之间原有的阅读壁垒,建构适于不同学科阅读的基本模型,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必备品格的发展。
【关键词】跨学科;阅读;必备品格
作者简介:沈霞(1989—),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为目标,以建构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教育生态为取向,在聚焦现实、问题导向、价值引领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系统培育;着力于学生志存高远、勤学上进、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着力于学生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整体提升,探索学生内心喜欢、知行合一、坚守不变的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范式。跨学科阅读是指将有联系的学科通过阅读的方式加以融合,用不同学科的阅读思维模式,获取学科信息并建构相关学科的知识模型与图式。学生形成适于不同学科阅读的基本能力,能够享受更为广阔、真实的阅读世界。把学生的品格培养融入跨学科阅读是符合学生学习与成长规律的,能够让学生的品格和素养同步发展,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添能助力。
一、学生必备品格培养的路径
(一)学习生活
这里的学习生活主要指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及拓展延伸性学习。学生的课堂学习虽然是有学科分类的,但实际上每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也融合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思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通过学习、阅读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知识、内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适于自己终身学习的必备品格。
(二)校园生活
学生的校园生活包括校园文化社团活动、校园主题活动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校园活动,也包括日常互动交流等学生自发的校园活动。学生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需要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为必备品格的培养蓄力。
(三)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相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校园生活来说,领域更广泛。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经历丰富的、更具挑战性的社会生活,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只有面向社会的跨学科阅读,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必备品格落地生根。
(四)综合性体验
综合性体验是学生整合学习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后的自我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反思生成适合自己的跨学科阅读路径,调整阅读和实践方向。
二、指向学生必备品格的跨学科阅读与活动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就要依据学生的阅读特性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开展跨学科阅读活动,仅凭学科分类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的壁垒,既要凸显学科的特性,又要整合学科的优势,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系统。
(一)拓展+思辨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有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价值,还有很大的育人价值,是培养学生品格的重要途径[1]。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材料,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这其实是让学生在思辨中培养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维。
1.拓展:指向主题的阅读延伸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学生提出了关于海洋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此外,在暑假里,笔者结合教材,开展了“科幻一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神奇的海洋世界中畅游。笔者精心挑选了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科普阅读书目、杂志、电影等。科普阅读书目包括《海底两万里》“海洋动物小说系列”,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在惊险生动、趣味盎然的故事情节中,进一步寻找海洋的奥秘;杂志包括《科学大众》《未来科学家》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杂志了解科学、了解海洋,积累有关海洋的科普知识;电影包括《海底两万里》《海底总动员》等,学生可以通过电影,了解海洋世界、海洋生物,激发探索海洋的兴趣。
指向海洋主题的阅读延伸,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海洋,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质疑、求真、专注的必备品格。不同形式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2.思辨:促进品格的发展
通过阅读,海洋在学生的心中有了独有的样貌。这时候,笔者再请学生绘制属于他们自己的“海洋小书”,并请学生以海洋为主题开展手工创作活动。绘制“海洋小书”、手工创作的过程就是围绕阅读开展的梳理、探究、思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学生阅读的本质是以阅读的方式在其原有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拓展,从而建构新知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思维,教师要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为前提,通过具体的跨学科思辨性阅读活动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
(二)跨界+交流
课外阅读文章《丝绸之路》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跨界:打破阅读方式的局限
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校地处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有“绸都”之称,我们的先辈曾经创造出“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辉煌。基于此,我校开展“遇见·丝绸”主题活动,活动分为“丝绸知识库”“丝绸小市场”“丝绸小实验”“丝绸展示会”四个活动环节。学生通过浏览网站、观看视频、欣赏图片、查阅图书等方式,了解丝绸的分类、历史、起源、发展等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记录等方式,了解不同丝绸品种的价格,记录不同丝绸品种的特点;通過实验探究的方式,了解丝绸的鉴定、保养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展示活动成果。
“丝绸知识库”“丝绸小市场”“丝绸小实验”“丝绸展示会”四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图片、文字、视频、研究报告、参观走访等跨界阅读中获取了有关丝绸的知识,了解了丝绸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加深了对丝绸文化的理解。
2.交流:在碰撞中锤炼品格
通过“遇见·丝绸”主题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观察、记录、参观、体验中学会思辨、质疑;在与他人交流、互动中学会主动、坚持。
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途径、阅读内容,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更丰富、更鲜活的学习生活中习得丝绸文化知识,锤炼成长必备品格,为终身学习助力。
(三)知识+实践
生活的變革影响着教师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教师的教学应该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这样才是符合当代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当前,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呼唤更加智能、多元的学习方式,跨学科阅读为学生的智能、多元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2]。
1.知识:开展实践的基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认真观察周围的植物以及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记录卡的填写方法,激发学生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为了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发展,笔者结合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系列活动。
小小的种子里有大大的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有相同点亦有不同点。在系列活动初期,笔者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实地观察等方式搜集与植物种子相关的资料,并且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班级种子博览会。
在班级种子博览会上,学生带来各种种子,有红豆、芝麻、绿豆……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认识了不同种子的特点,激发探索植物的兴趣。
2.实践:在行动中内化品格
在系列活动中期,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手工实践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通过剪、贴、画等方式,一片片树叶变成飞舞的蝴蝶、绽放的花朵、跳舞的姑娘……
在系列活动后期,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丰收节”活动。学生来到种植园,开展“收割比赛”“我为蔬果代言”“快乐绘长卷”“瓜果运动会”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交往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
教师要基于生活,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阅读,在读、做、行、思中建构基于生活实践的阅读思维模式。
三、跨学科阅读教学辅助
在跨学科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说教师是旁观者。教师是跨学科阅读教学的主导者,因此,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开展相关的阅读教学。
1.知识性互动交流
这里的知识不仅指的是基本的理论性知识,也指实践性知识。学生在跨学科阅读中能够经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内化的过程。
知识性的互动交流可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在交流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够逐渐形成必备品格。
2.实践性情境对话
实践性情境对话是贯穿在整个跨学科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情境对话有两种,一种是对内的,一种是对外的。无论是何种形式,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指向学生本身的知识、技能、品格的形成。教师在实践性情境对话中,要发挥促进功能,帮助学生开展体验、表达、思辨等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必备品格。
3.体验性创作表达
跨学科阅读最后要在体验性创作表达活动中外化学生的必备品格。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创作性表达活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推动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完善实践的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
教师是学生跨学科阅读学习实践的引导者和评价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有所启发,从而以更好的状态开展后续的学习;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够调整现有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去粗取精,提升必备品格。
结语
教师围绕学生的必备品格,构建并推进跨学科的阅读与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与实践体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思维空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添能助力。
【参考文献】
[1]李俊堂.跨向“深层治理”:义务教育新课标中“跨学科”意涵解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4):116-124.
[2]田慧生,张广斌,蒋亚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图谱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2,43(4):52-60.
[3]李立国,赵阔.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2(3):1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