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统编教材中有名著推荐,而新课程标准也提到整本书阅读。通过整本书阅读,
学生能够完整了解书中的故事、人物、内涵。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整本书,他人的经历和感触将成为自己的财富。阅读整本书需要循序渐进,要一步步深入整本书中,要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要在阅读中留有自己的感悟。《鲁滨逊漂流记》是教材推荐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探索其中丰富的故事情节,跟随着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循序渐进地把握整本书的内涵。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6-0044-03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鲁滨逊在其所乘大船沉没之后的冒险漂流之旅。在故事中,鲁滨逊克服重重困难,以智慧和力量屡屡化险为夷,最后终于获救。长篇小说不同于教材的短篇文本,所以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整本书阅读是一个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的过程,需要循序推进。当然,为了获得对整本书的整体性的认识,学生还需要有意识地展开分类剖析,加强对整本书内容及内涵的掌握[1]。《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阅读,自然要从故事情节、人物、内涵三方面入手,循序推进,不断获取对小说内容的整体性认识。
一、读故事情节
(一)泛读梳理,绘制思维导图
面对陌生的读本,每个人都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受。实际上,在最初阶段的阅读中,学生可以尝试站在整体的角度,设置自己的阅读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为了让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得更直观,学生可以在泛读中梳理,在梳理中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在《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中,从目录中可以看到鲁滨逊在荒岛中的冒险故事,通过泛读可以了解到这些故事的具体发展情况,知道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掌握阶段性故事的开始与结束。泛读不需要多么精细,主要是把整个故事情节捋顺,并在捋顺的过程中,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2]。
思维导图所呈现出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对整本书结构和内容的简化。通过观察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知道在某一阶段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参与此次故事的人物,这就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整本书的具象化认识,并为之后精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框架表达不同的情节内容,还可以用绘图的形式标明重点。例如,在鲁滨逊结识“星期五”的故事情节发展中,首先是鲁滨逊“发现了野人的脚印”,继而“发现了食人部落”,
这是第一条线索。在这之后,跟随鲁滨逊的视野,能够知道“鲁滨逊遇见野人杀俘虏”。那么,在综合考虑这件事的基础上,鲁滨逊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呢?他“救下了俘虏,并取名‘星期五”。一个人的生活中突然多出一个“星期五”,鲁滨逊又做了什么?他教导“星期五”,教他“语言”,教他“衣食住行”,教他“使用武器”,之后还向“星期五”了解岛上的情况。当故事情节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学生便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
(二)精读深思,制作读书笔记
整本书阅读应有“精读”这一环节。当然,精读不是指“一个字一个字”去读,而是要在读中思考:“故事为什么会这样发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故事还可能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通过边读、边思、边悟的过程,学生能够形成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不一样的认识,透过表面了解本質。但是,《鲁滨逊漂流记》是一篇长篇小说,对阅读时间提出了要求,而学生不可能长时间连续地捧着书去阅读。所以,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更有联系性,教师应重视学生读书笔记的制作。读书笔记是阅读中常用的一种记录方式,读者可以在阅读中标记出精彩的部分,写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3]。这种方式既能够训练读者的阅读能力,又能够使读者有效积累知识。
在精读的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诸多自己的认知和体悟。但如果他们没能及时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些感悟很可能会快速溜走。那么,为了保证阅读的连续性,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就要在书上做好读书笔记。读书时候的感悟最是可贵,学生只有做好读书笔记,才能在下一次翻看时回忆起自己初读时的感受。例如,鲁滨逊在刚到岛上时其实非常绝望,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生活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在读到这段时,学生可能会想到鲁滨逊的凄惨处境,从而有所感触。那么,在这里便可以做下标记,强调鲁滨逊刚到小岛时的困境。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学生便能够看到鲁滨逊并未一直沉浸在悲伤中,而是开始专注于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设房子,做生活用具,捕捉山羊,制作面包,创造了自己的天地。学生再将这些与之前联系到一起之后,就会有更多的感触。那么,学生便可通过这种即读即做笔记的形式,形成对整本书故事情节发展的正确认识,感受到情节发展的循序渐进以及主人公的改变。
二、读故事人物
在《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中,除了读故事情节,更要读故事人物。在灾难与困苦之前,唯有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一次次突破难关。同时,人物身上积极的品质能够起到引领人、塑造人的作用,能够对读者的品质培养产生积极影响。所以,读书务必要读“人”,且要从“人”的身上获取积极的影响。
(一)阅读总结,了解人物特点
《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是一篇长篇小说,但书中出现的人物其实很少,或者说所占的比重很小。除鲁滨逊这一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一位是鲁滨逊无意间解救的俘虏,被鲁滨逊称为“星期五”。为了解书中人物的特点,学生首先就要在阅读中寻找与人物相关的故事,以及人物在故事中所呈现出的语言和行为,并深入分析,由此达到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事物,一个人所展现出的特点可能会有所差异。在整本书阅读中,针对人物特点的研究,可以放在鲁滨逊和“星期五”身上。在通篇阅读之后,学生可以尝试从各个细节入手,依托原文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在故事的发展中,主人公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直到第24年,才遇到了“星期五”,这意味着他在孤岛上独立生活了24年。从这里便能看出鲁滨逊必然有着坚强的意志,否则很难一个人生活下去。那么,在这孤独的24年里,鲁滨逊做了什么呢?他搭起帐篷定居,制作桌椅,度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这也说明鲁滨逊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在之后,他更是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驯养野山羊,制作陶器,从而保证自己的基本需求。这些安排都体现出鲁滨逊目光远大,且能够正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尽管逃出荒岛的希望渺茫,但鲁滨逊也从未放弃过。他做舟造船,一次次尝试,从来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在第24年的时候,他与野人搏斗,救下了“星期五”,这充分体现了鲁滨逊的机智、勇敢、强大。被救下的星期五倾力帮助鲁滨逊,告诉他岛上的情况,知恩图报,
有责任心,是一位朴素而忠诚的朋友[4]。
(二)深度剖析,感悟人物精神
阅读一本书,往往会被书中人物影响。深度剖析人物的精神,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人物身上的品质,受到熏陶和感染。所以,在阅读中,我们要体会人物的精神,要从人物的特点和行为出发,抽象出所具备的基本品质。人物的精神是人物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的统一表现,能够充分彰显人物珍贵的内在品格。所以,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要重视对人物精神的剖析,要从人物行为中寻找人物能够迸发出力量的缘由。
《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身上有着强烈的独立自强的精神,也有着冒险者坚强、无畏的意志。他坚毅、果敢,同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同野人斗智斗勇。尽管逃离荒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从未放弃过,而是以坚定的意志与恒心尝试改变现状。鲁滨逊的所作所为展现出了一个“硬汉”形象,虽身处恶劣环境,但他仍然是一个成功者。在陌生的荒岛上,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冷静拟定住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用双手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鲁滨逊的精神品质告诉大家,当遇到困难时,要冷静面对,不能一味逃避。在后来的四年中,鲁滨逊的身边有了“星期五”的陪伴。“星期五”对鲁滨逊的搭救感恩于心,他不仅陪伴鲁滨逊在荒岛度过多年,更是聪明好学,适应能力强,
很快掌握了鲁滨逊教给他的语言,成为鲁滨逊忠实的朋友。
三、读故事内涵
每一篇优秀的著作都有自身的内涵和深意,整本书阅读要摒弃纯粹的自我理解,将故事与社会环境相联系,充分探究故事发生的背景,站在特定环境下思考人物的行为。阅读不只是在读故事,更是要透过故事寻找作者创作的动机,以及作品在不同时代下的不同影响。
(一)问题驱动,挖掘思维深度
读故事内涵,就要不断挖掘思维的深度。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以问题为驱动,让阅读中的思考有目标、有方向,让思维有深度。所以在阅读中,学生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些问题,如:“《鲁滨逊漂流记》在当时时代有怎样的意义?在现代又有怎样的意义?”,循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探究。
基于该问题,学生需要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这部作品带来的影响。从作品对时代的影响来看,鲁滨逊是一个平民主人公形象,歌颂了资产阶级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同时,这本小说也是第一次将一个普通人放在中心,且相较于对事件的叙述,更重视对人物的塑造。从作品现代意义来看,它充分展现了敢于冒险、勇于挑战、坚定不移的正面精神内涵,鲁滨逊坚持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都极为励志[5]。从这篇小说中,学生可以看到鲁滨逊所在时代的特征,也可以从鲁滨逊身上学习到可贵的精神品质。
(二)探究讨论,感悟故事内涵
整本书阅读既要重视一个人的阅读,也要重视一群人的讨论。在初步形成个性的认知之后,学生便需要进一步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共同探究与讨论。面向整本书,学生看到的细节不一样,得出的观点便会有差异。学生阅读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内容宽泛度就不同。学生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便会存在不同。在不同与不同的碰撞下,学生将看到不一样的内容。为了能够更深入感悟故事的内涵,学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从自己的空间走出去,多与他人交流[6]。
在《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中,有的学生将重点放在故事情节上,可能更关注情节描写的优秀之处;有的学生将重点放在人物上,从而看到人物不那么显而易见的一面。但是,对于个体阅读而言,每个人都无法将整本书看全面。所以,阅读中才需要有探究讨论的环节。学生只有倾听并吸收他人的看法和观点,不断形成新的认知和体悟,才能产生更科学、整体的认识。除了与他人展开探究、讨论之外,学生也可以去看一些他人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有时候适当变换角度,反而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也更能全面感悟故事的内涵,意识到这本小说不仅表现出了冒险的精神,更有时代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要有方法、有目标、有计划。面向《鲁滨逊漂流记》的整本书阅读,学生需要充分考虑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特点、作品的内涵。这既避免了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形式,又确保学生能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所以,当捧起一本新的小说,
学生不要急于去讀,而是要思考如何去阅读整本书,怎样才能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如此才能使整本书阅读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张颖.“整读”漫漫,其修远兮: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浅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3(10):4-7.
张婷婷,杜燕.跨学科视角下高年级如何实施整本书阅读:以《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8):65-67.
张亦青.《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刘日.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以《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
(34):85-86.
柯晓珊,傅结龙.多元策略助品读,思辨读写引深度:以《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1(9):23-25.
柯晓珊,傅结龙.立足单篇,拓展整本,走向外国名著阅读: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J].福建教育,2021(9):40-42.
作者简介:黄秀金(1976.1-),女,福建南平人,
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塔前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荣获延平区“优秀辅导员”、延平区“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