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3-11-07 01:16石建红
关键词:藤野先生思政元素实践研究

石建红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依托各个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以期实现知识传授与观念引导双重功效的新型教育实践。语文课程因其特殊的人文属性优势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这就使得“课程思政”理念在语文课堂落地成为可能。本文即以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为例,具体阐释教师应如何精准摘取文本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实现“课程思政”与语文课堂的巧妙融合。

關键词:“思政元素” 语文课堂 藤野先生 实践研究

引言

初中阶段是每一位学生价值观念树立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尚未成熟,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精选“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的熏陶与感染,形成健全人格就显得尤为必要。面对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探索、优化“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堂的创新途径,充分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

一、“思政元素”在文学文本中的精准提炼

文学文本是富含“思政元素”的有机载体。精准提炼文本中的“思政元素”,使其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取的文本,“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文化传承、品格志趣等方面。基于此,语文教师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坚定文化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本记述的鲁迅怀抱救国理想赴日学医的生活片段中感悟作者追求理想的人生定位,体会藤野先生身上所具备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国际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据文本探究作者弃医从文的心理原因和理想转变,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社会环境中鲁迅先生“以文开智、以文救国”的创作动机和生命理想。[2]

二、“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的融合应用

优质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渗透“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精准提炼文本“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将育人内涵融入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3]下面,我就以《藤野先生》一文的思政融合为例做简要阐释。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作为鲁迅的经典名篇,《藤野先生》回忆了自己在仙台求学时遇到藤野先生,与其相识、相处和离别的经历。在第一课时扫清字词障碍、梳理文本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提取的“思政元素”,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知识目标:梳理文本,理解作者深沉的感激之情;2.能力目标:资料助读,感悟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3.思政目标:语言品味,体悟作者强烈的救国之心。

(二)教学方法的选取

深情诵读、涵咏品味是赏读文本的重要手段。《藤野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即为从文章的尾段(37段)切入。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摘自鲁迅《藤野先生》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高度评价——“伟大”。然后运用倒推法,引导学生倒着往前一步一步解读,使学生去在诵读和品味中感受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逐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思政元素”与文学文本的高度融合。[4]

(三)文本解读的设计

文本内容可以融入“思政元素”的地方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文本解读设计中认真思考,反复探索。透过教学体验探究文本的核心精神内涵,以起到启发学生心智的作用。[5]

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例,导入环节可以设计以当下热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引入,且搭配《我和我的祖国》伴奏的背景音乐,并拿当下的强国荣耀与鲁迅所处的落后中国形成对比,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何时,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骄傲的事情,进而走进文本。

在学生的精读赏析环节,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入课外资料进行助读感悟。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当时日本人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一白眼,另眼看待。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超越民族利害关系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是鲁迅在医专学到的。藤野的教导使鲁迅懂得了还有比祖国“大”的东西,所以说藤野是“伟大”的。

——[日]大村泉《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散文”还是小说?》

通过补充资料,学生自然能够感悟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的社会背景,进而明白:许多事情都不能孤立去看待,尤其是具有这种不寻常社会背景的事件。这样一来,藤野先生“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人道主义情怀就深深根植在了学生的心里,在品读文本的同时接受了精神的洗礼与价值的建构。[6]

三、“课程思政”在语文课堂中的实现策略

“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要想实现“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高度融合,必须要学会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灵活创新课堂组织与落实体验,积极探索“知识、能力、情感价值于一体”的教学方略。

(一)转移教学重点

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对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进行重塑和优化。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学科性质以及“立德树人”的要求,在传统的知识、能力目标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和完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逐步完善人格,形成正向、积极的三观。[7]

(二)构建思政体系

部编版语文教材精选的篇目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提炼和梳理,以主题、手法为维度,建构语文学科思政教育体系。然后在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时,逐步融入思政教育目标,使学生在完成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后能够坚定理想信念,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三)转变教学方式

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已很难满足当下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课程思政”理念是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范畴,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课堂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8]

(四)优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一致”是符合当下教育新环境的教育评价机制。不仅是语文教师,还有试卷评估,都要做好“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在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关键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融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促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发展。

结语

总之,“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推动“思政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探索已成必然。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学会从传统教学模式挣脱出来,充分提炼、挖掘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然后进行整合、梳理,努力构建初中语文学科思政教育体系,并将其分解、融入每个课时的思政教学目标中。同时,还要注意更新自己的育人理念,创新课堂组织,优化评价体系,承担起新时代下党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育人使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婷.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探索[J].考试周刊,2020(53):27.

[2]廖俊青.论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J].语文建设,2015(24):34-35.

[3]赵继伟.“课程思政”:含义、理念、问题与对策[Z].第八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文集,2018.(08):299.

[4]孙婀娜.初中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1(17):352.

[5]胡姣丽.初中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研究[J].中外交流,2021(1):1096.

[6]何延.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探索[J].语文课内外,2020(34):2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8]张会.初中语文教学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方法研究[J].文科天地,2021(35):03.

猜你喜欢
藤野先生思政元素实践研究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藤野先生》创意设计
入“虚境” 悟“真情”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