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尚文
杨靖宇将军是教科书上经常出现的人物,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著名的英雄,至今我仍然记得小时候在教科书上读到他孤身一人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周旋,壮烈牺牲之后,就连亲手打死他的日军指挥官也被他不屈的精神所折服。杨靖宇将军从1932年开始,就从河南奔赴东北,领导当地抗联的工作,一直坚持到他遇害的1940年。
电影《杨靖宇》选在2019年9月18日这天上映,也正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日军悍然入侵我国东北地区,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电影《杨靖宇》正是为了让年青一代的观众能够始终牢记英雄前辈的斗志和精神,在和平年代,也能保持着同样的意志,传承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英雄精神。
影片《杨靖宇》着重表现的正是1940年杨将军内忧外困,却仍然坚持抗战,以一己之力,在白雪皑皑的白山黑水之间,牵制了日本关东军三十万兵力,尽管最终被叛徒出卖,也为中原地区的抗战争取了时间,更重要的是打出了中国军人的精气神。还记得小时候老师在讲到杨靖宇的英雄故事时,都会特别强调日本人在解剖他尸体时,从他的胃里只能看到一些还没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当年就已经深刻地感受到那种切身的痛感,以及杨靖宇将军代表了中国人的不屈意志和中华的脊梁。
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用了不少笔墨去表现杨靖宇孤身一人在茫茫白雪中奔跑、周旋。黑压压一片的日本军人像蝗虫一样吞噬着白色的雪原,这里导演用写意的手法幻化出一头威猛的东北虎,俾睨众生,在杨靖宇纵身跳下雪崖时,那头东北虎回首一望,吓退了尾随而上的众多日本士兵。电影的写意感,英雄的意志,通过这个小小的镜头,立刻就表现了出来。影片巧妙运用了虎的特技效果,在表现杨靖宇躲避日军追杀时,通过虎与杨靖宇的叠印转化,表现杨靖宇不屈服、不退缩的精神品质,奔跑的猛虎衬托了杨靖宇在密林深山中与敌人周旋五昼夜的奇迹,以虎塑造了杨靖宇的英雄气度。同时影片用狼的形象来表现日军,使观众自然联想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凶残迫害东北人民的暴行。虎与狼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东北抗联之“勇”、日军之“恶”。另一方面,在萧索肃杀的雪原上独自奔忙的杨靖宇,即便面临着种种困难,在缺衣少食的生死关头,依然不屈不挠的形象,也通过电影镜头的呈现,让观众为之潸然泪下,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英雄的杨靖宇不仅仅表现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更表现在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细节里。在东北战局陷入困顿之际,杨靖宇将鞋子作为临别礼物送给即将撤离的一军副政委。一双鞋子既表现了杨靖宇对战友情谊的珍重,又象征抗联的精神不断传递。在物资极度匮乏之际,抗联将士把最后一碗粥、最后一支消炎药都给了象征“抗联希望”的小女孩。特別是杨靖宇孤身一人在逃离日军追赶时受伤的脚的特写,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鲜红的血迹与纯白的积雪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损坏的鞋子与刺骨的寒冷形成直接的感官刺激,在细节上赋予观众强烈的“通感”和“移感”效果,使得“颜色成为声音”“眼睛成为耳朵”。可以说,影片就是将一个个具有艺术内涵的细节意象连接成篇,避免了英雄形象的脸谱化与概念化,使观众对杨靖宇不畏艰难、一心为国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英雄的形象有了更饱满、更立体的认识。
很巧的事,电影《杨靖宇》的导演吕小龙是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武打明星与导演,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部作品,也是于1989年在内地上映,并且引起热烈反响的《长城大决战》。在那部影片中,他饰演的武术家华志强在长城上与日本浪人决斗,宁死不屈也要打出中国人的志气。时隔30年,虽然他已经不再拘泥于武打动作的亲身演出,但是在《杨靖宇》这部电影里,却用写意的手法,拍出了中国人的铁血军魂及杨靖宇将军的不屈意志。用最燃最提气的方式,激发了当代中国观众的爱国热情。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战争的创伤虽已远去,国家虽已富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和平时代不再需要英雄。不忘前路、缅怀英烈,继承遗志、传承精神是电影创作的首要责任,也是影片《杨靖宇》传承与表达的时代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