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雪梅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各个学科开展不低于10%课时的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是实现学科内部的有机结合和学科外部的融通,打破学科壁垒,寻找、发现课程间的深度联系,建构跨学科学习立体化体系,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论述,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做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跨学科 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
一、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
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主要内容
2022年版新课标将小学阶段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分为三个学段9块学习内容,每个学段各3块。课标从“内容”与“方式”两个维度建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其学习内容主要有体验日常生活、探究社会问题与未来生活、传承中华文化。
(一)体验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范围与内容,跨学科学习范围从家庭、班级、学校开始,逐步向社区、社会拓展、延伸。低年级学生以体验、沟通、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其主题内容涉及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养护植物和小动物等;中年级以创意设计和参与班级及学校的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活动为主;高年级则以参观、考察活动为主,以策划、设计、调研、展示为主要学习方式。跨学科学习的范围、内容随着学生年级升高、认知力提高而不断扩大,学习领域不断拓展,学习方式不断丰富。
(二)探究社会问题与未来生活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重视加强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注重引导学生關注与探究社会生活问题。低年级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社会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与文化现象;中年级重在探讨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调查、研讨、交流、撰写简单报告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高年级则将学生探究学习的视域引向更为深广的未来生活,特别指出“选择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一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从感受社会生活到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再到创想未来美好生活,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发现、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三)传承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也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体验日常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年级则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现象和中华文化意象,如参观身边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传说等,进而提高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高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参与文化团体建设,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如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民乐等文化活动,在表演戏曲、书写绘画、演奏民乐等中华优秀文化体验活动中,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引导学生从感受文化现象到探究文化现象与中华文化意象,再到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在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自信力。[3]
三、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思路
《新课程方案》在课程设置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一至六年级开展班团队活动,内容由学校安排。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专题教育以渗透为主,融合到相关科目中,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跨学科学习”的设计应以学校整体规划为主线,以学科教师的设计与组织为主体。在学校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强化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同一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发展。参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组织和教学提示,可以围绕“确立学习主题——设计表现性任务——展开学习过程——促进学习小结”四个步骤,探索跨学科学习设计。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版块给出的主题与内容组织建议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在选择主题时,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出发。
(一)从课标中选择主题
语文新课标中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例如,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学习内容”中有“爱文具”主题,文具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铅笔、橡皮、直尺、文具盒都是学生们学习的好伙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创热潮受到越来越多大人和孩子的喜爱,让学生带着热情去了解文具的种类和用途,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开展“创意文具节分享大会”的跨学科任务群学习,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文具,学习文创理念,尝试创意设计,展开一系列的研究与创作。[4]
(二)从教材中选择主题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多数也是以主题为统领来组织单元的。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使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其中人文主题具有跨越学科的特点。如六年级下册教材有“民风民俗”主题单元,可以确定任务群主题为“聊聊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春学期开学的时候,浓浓的年味还没有散去,让学生在回味、分享年味的基础上,继续探寻领略多姿多彩的风俗。用跨语文、科学、艺术等学科的充满创意的方式来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下面结合我校开展的跨学科活动进行讲解。
“寻找年味”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小学生都喜欢过春节,可以拿压岁钱、吃年夜饭等,但是一些小学生对春节的习俗和风俗不够了解,现在许多人也觉得春节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学校开展了以“寻找年味”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2.任务驱动、实施方案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年级发展特点,学校进行统筹安排设计了以下子任务:
本次活动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为研究对象,内容翔实、形式多样、趣味十足,让每一个孩子都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剪一剪,深入品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感受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既加深学生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又能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亲身实践,有效激发了凤凰学子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热情。同时引领少年儿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三)从身边的资源选择主题
地方资源是新课标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资源。如在地理新课标中,有关于“区域发展”的跨学科主题建议要求深入理解区域发展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强调因地制宜,培养家国情怀,促进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下面结合我校开展的跨学科活动进行讲解。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首先,身为攀枝花人,可能心中都有一个疑问:攀枝花明明是一种树,我们的城市为什么叫攀枝花?其次,攀枝花的地理位置特殊,地貌特征独特,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口组成更是多样,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变成跨学科学习的資源,值得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学科知识,学科学习方法去探秘、寻芳。最后,攀枝花的城市历史很特殊。它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新兴的城市,建市时间不长,但一代又一代攀枝花人在“三线”精神指引下努力建设攀枝花,使得这座城市发展迅速,享誉全国,身为攀枝花人必须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长大后建设家乡。
鉴于以上的思考,我们确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紧紧围绕“攀枝花”做文章。各个学科的老师,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开发或整合教材中相关内容,设计富有情境性、实践性的任务活动,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各学科协同育人的目的。[5]
2.任务驱动、实施方案(略)
参考文献:
[1]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9.
[2]杨向东.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
[3]王本华. 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 语文建设,2019(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19.
[5]郑国民. 以文化人,建设素养型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 基础教育课程,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