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笔者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遵循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大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训练思路,取得了初步成效。笔者的作文训练教学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课文习作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这一部分,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其写作训练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节扩展式。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插图与有关背景资料,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对该诗进行扩写。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创新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二)情节收缩式。对篇幅长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缩写。如缩写《小英雄雨来》等文。
(三)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二十年后的桑娜一家》;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局,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读后感想式。对学生有现实的思想教育意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如上完《匆匆》后,可以指导学生写写读后感想。
(五)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难忘的启蒙》一课后,可让学生写《老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
二、创设情境,增强写作兴趣
部分教师在以往的作文训练中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呆板、缺乏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影响,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实质上指的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写作的一切外部条件。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去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联系新旧知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这是保证学生写一篇较高水平作文的前提。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期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三、注重写作命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
在新课标下的要求下,作文训练命题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就作文题而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无命题要灵活结合在一起;就命题者而言,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的命题。教师的命题和学生的自由命题“优化组合”,即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出题。如写“我与暑假生活”,让学生根据各自生活体验拟题,这样,学生不再为找不到合适材料而皱眉、而困窘了。学生笔下的暑假生活,既有写一二件事的,也有倾诉自己暑假的感受的。
(二)把部分命题权放给学生。笔者曾做过尝试,让高年级学生自由出题特别受到欢迎,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用学生喜欢的,有话可说的题目写作,不言而喻,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四、综合学习,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非常重视综合性学生,笔者在写作训练教学中也尝试性用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体现在“沟通”上。
(一)沟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自然课中的小论文写作,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让学生诉诸笔端。
(二)沟通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二十年后的畅想”写作话题等,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三)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動,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诵读比赛、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四)沟通师生心弦。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不以权威自居,让学生自己思考写什么,该怎样写,尽可能启发学生自由讨论,促进自我感悟和发散思维。
实践证明,通过综合性学习可以切实地让学生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