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教师常常以成人思维的角度思考幼儿的教育课程,所采用的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忽略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活动的实施,要求教师调整教育模式,将幼儿置于课程主体地位,创设真正适用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文章对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施策略展开探讨,简述了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教育价值,围绕“主题教育”“区域活动”“五大领域”三个角度,对课程实施策略提出几点可行之策。
【关键词】儿童视角;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策略
幼儿年龄较小,其在学习与生活中具有发现和感知世界的独特视角,因此,幼儿视角下的世界与成人思维中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生活化课程活动的实施,要求教师以生活为教育主题,通过构建具有生活气息的课程,让幼儿获取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其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做好充足准备。新课改背景下,幼儿教育要由“学科中心”转变为“幼儿中心”,基于这一要求,生活化课程活动的实施应做到从儿童视角出发,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让幼儿受教育的过程转变为其生活的过程。
一、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教育价值
(一)满足幼儿生活经验的需求
受年龄、经验、发展阶段的影响,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较少。在面对生活现象、社会情境和自然环境等时,幼儿常常会询问周围的长辈或教师“是什么”“为什么”。由此可见,丰富生活经验是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基本条件。生活化课程的构建,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使教育活动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可有效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让幼儿在课程中学会生活,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拉近幼儿与生活的距离,达到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目的。
(二)助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以往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知识本位”或“成人本位”的误区,教师常常忽略了幼儿个体的学习感受,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幼儿学习较为被动。生活化课程的构建,以实际生活为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与生活现象、生活材料的互动中,积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学习经验,可有效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生活化课程包含的社会实践项目,还可促进幼儿社交、合作等多项能力的提升。
(三)实现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力革新,全新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政策被逐渐普及,针对学前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将原有的“学科中心”调整为“幼儿中心”,以保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由此可见,生活化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也落实了我国教育课程的改革,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要求,能够真正地建立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1]。
二、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策略
幼儿园课程活动可分为“主题教育”“区域活动”“五大领域”三个方面,不同学习环节具有不同的教育功效,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一)融合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计划的基本实施载体,其通过对一个明确的学习主题进行拓展,让幼儿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内容,最终实现幼儿个体的成长与发展[2]。针对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施,教师可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兴趣,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满足幼儿多项能力的发展需求,以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的社区”中,为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教师可以围绕社区生活展开讲解,并将其延伸至各个学习领域。教师可将主题教育活动与幼儿的身心发展巧妙地进行融合,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调整教育内容。如在观察到幼儿对“医院看病”这一情景较为感兴趣后,教师可在语言领域中增添相关的绘本图书;在区域活动中创设医院的游戏情境;在社会实践中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医院等,让教育活动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真正发挥出主题教育的作用。
(二)结合区域活动教育,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幼儿自主游戏为主,通过幼儿与游戏活动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丰富的区域活动知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针对儿童视角下生活化课程的构建,教师可将生活元素融入幼儿的区域活动之中,在玩中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其设计不同的游戏项目。
例如,小班幼儿自我服务意识较差,无法独立完成基本生活活动,对此,教师可以为幼儿构建“娃娃家”区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尝试着照顾娃娃,并在其中融入穿衣服、穿鞋子等活动,在游戏中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中班幼儿处于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在构建区域活动时,教师可融入规则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规则。如在“角色表演”区域中,教师可为幼儿创设“公交站排队”“十字路口过马路”等社会中较为常见的生活情境,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落实儿童视角的教育理念,实现生活化课程活动的有效构建。
(三)融入五大领域课程,助推幼儿全面性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做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3]五大领域课程活动具有系统化、指向性的教育特点。在构建儿童视角下的生活化課程时,教师可结合领域教学的特性,为幼儿创设不同的课程活动,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成长与发展。
1.健康与生活,强化自理意识
健康领域教学可划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要求教师加强对幼儿成长过程的关注,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和良好的自理意识[4]。在健康领域生活化课程的构建中,基于儿童视角,教师可将教学中心放在“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这一部分,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和事件,立足幼儿的发展阶段,通过课程活动增强幼儿的自理意识,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
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关注其在生活中的表现,基于幼儿生活实情设计教学活动。小班幼儿年龄小且自理能力差,但动手意识发展较快,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具有较强的挑战欲望,例如,尝试自己动手穿鞋子、穿袜子;帮助教师、家长、同学拿取东西等。基于幼儿这些行为,教师可结合健康领域课程特点,为小班幼儿创设生活化活动“我能行,我可以”,将教学目标设为“掌握基础生活技巧;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感受服务自己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生活事件,让幼儿尝试独立完成穿衣、整理图书和玩具等活动,通过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达成生活化课程的实施目的。
2.语言与生活,发展表达能力
受年龄因素及个体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幼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语言探究欲望。面对未知的事件、奇妙的情境,幼儿通常会采取提问的方式,询问教师或家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构建中,教师可将幼儿的疑问融入语言领域活动,让幼儿在询问、猜想、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及好奇心,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实现领域教学目的、生活化课程目标的同步达成。
针对中班幼儿生活化语言活动的创设,教师可选取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元素,构建具有指向性的教育课程。例如,在每周一回园上课时,教师发现幼儿们会主动与同伴或教师分享自己周末做的事情,并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基于幼儿这一特点,教师可在每周一为幼儿创设生活化语言活动“猜猜我做了什么?”,让幼儿在课堂中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在周末做了哪些事情、遇到了什么人。在幼儿自主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幼儿要认真聆听,给予其积极的回应,并针对幼儿的表达提出问题。立足幼儿的兴趣构建语言活动,有效践行了生活化课程的理念,为幼儿创造了表达的机会,并让其体验到语言交往的乐趣。
3.社会与生活,丰富社会经验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幼儿对社会现象会产生较强的好奇心,会主动地与教师或同伴讨论社会情境及社会中的事件。社会领域课程以强化幼儿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为主,通过对社会情境及事件的延伸与拓展,不断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为其未来的生活做好充足准备[5]。针对儿童视角下生活化课程的构建,教师可将社会与生活进行有效衔接,通过社会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不断发展和提升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大班幼儿生活化社会领域活动的创设中,教师可结合社会中的不同情境,为幼儿构建具有生活气息的领域课程。例如,为强化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其了解社会中不同情境的规则,教师可创设活动“应该这样做”,在活动中分别为幼儿创设医院、超市、商场、公交站等情境,让幼儿说说在不同情境下应该遵守什么样的社会规则,在师幼共同探讨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教师还可创设活动“我能好好说”,为幼儿创设多个交流场景,让其了解文明用语、礼貌沟通的重要性,借助社会情境强化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幼儿的社会学习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园所内现有的教育资源,落实混龄教育,以“跨年龄、跨层次”的原则实施教育活动,让社会领域活动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
4.科学与生活,建立正确观念
科学领域课程以强化幼儿的探究能力为主,通过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在科学学习中,由于自然经验的缺失,幼儿常常会询问一些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基于儿童视角下生活化课程的构建,教师可将生活与科学巧妙融合,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在幼儿园生活化科学领域活动的创设中,教师可结合自然生活中的现象,从儿童视角出发,创设趣味化的科学生活课程。例如,在幼儿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探究自然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冰雹的由来”“雪花的形状”“缥缈的雾气”等,设计科学活动,立足生活及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在领域教学中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5.艺术与生活,提高审美素养
艺术领域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中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幼儿审美素养的关键路径。基于儿童视角的生活化课程活动,教师应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艺术元素,并基于幼儿的发展情况,构建具有指向性的教育课程,既要有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又要满足幼儿对生活经验的需求,实现生活化课程构建的根本目的。
在幼儿园生活化艺术领域活动的创设中,教师可围绕幼儿不同的成长环节,为其构建具有针对性与指向性的教学活動。例如,在传统节日背景下,教师可带领幼儿布置班级环境,并制作一些节日独有的装饰,在环境构建活动中将艺术和生活进行有效关联,促进幼儿审美素养的提升;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古典乐、流行乐的选择,而是要选择那些易于幼儿理解的儿歌,如《爱上幼儿园》《好宝宝》《石头剪刀布》等,落实生活化课程教育目标,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结语
幼儿园生活化教育课程,强调了生活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通过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做好充足准备。幼儿教师在课程构建中应强调儿童视角的教育原则,落实生活化课程观念,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其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学.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22(11):16-19.
[2]王婷婷.浅析幼儿园开展生活化课程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30):179-181.
[3]林峰.依托农村本土资源构建生活化课程的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2022(25):22-23.
[4]刘芳.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J].考试周刊,2022(21):147-150.
[5]崔荣焕.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究[J].山西教育(幼教),2021(4):50-52.
作者简介:罗金招(1978—),女,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启文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