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2016-11-24 13:10颜丽娟卢楠
考试周刊 2016年88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草房子童真

颜丽娟+卢楠

摘 要: 随着“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提出,儿童视角为现代文学切入创造了空间。《草房子》透过儿童的视野重新诠释、图解外在的世界,蕴含儿童的生命特征和体验。朦胧的爱情、友情、亲情的体会与感悟交织成儿童的成长经历。

关键词: 儿童视角 童真 成长 《草房子》

中小学生初读这本书,留给他们最深印象的或许是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伤逝纯真的童年之后,青春期的单纯和天真亦渐行渐远,生活带给他们难以言表的隐痛与忧伤,但感动人性的淳朴和天真无邪的快乐始终长留心间。

一、儿童文化旨趣

在成人的世界里,孩子恰如一棵树,风婉约地吹,云含情地过,流水殷勤,花香迷离,可它依旧挺立在那里,八方不动。孩子的眼光,真实;孩子的心灵,澄澈、精神透亮。童年,好似一场美好的梦,是那样纯真;又宛如一部简短的戏剧,梭然飞逝,快得令人措手不及。《草房子》从儿童的视角描述了孩子对于朦胧的爱情、友情、亲情的体会与感悟。在桑桑的童年叙事里,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一起笑,一起哭,在喧嚣浮躁的社会奔忙空隙中,静静体会其中的儿童性情,悄悄净化着浮躁的心灵。

二、贵在情真意切

草房子是充满童趣童真的天地,桑桑调皮而又充满幻想。他将自己的蚊帐做成渔网,虽然被蚊子叮了,但能打了鱼给家人吃,他很开心;看到棉套中的冰棍不易溶化,他就穿上棉衣棉裤,死死捂着,他并无恶意,一切都是天真纯洁的。他看到自己有个好住处,许多鸽子却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心里顿起怜悯,决心要改善其住处,他利用锯子和斧头把家中的碗柜进行大改造,安排好一户户“人家”。妈妈回来后自然少不了他一顿狠打,善良的孩童做出一件件看似愚蠢却又温暖的“傻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1]孩子的世界里往往单纯得只有善良,他们用爱的眼光、善良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也许,他们从来不曾想过有一天要面对内心和外界的冲突,简单,所以开心。然而成长似乎总是以抛弃一些什么来作为交换的。如今,部分家长过于侧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却极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人格是否健全,这是值得深思的。

(一)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作为同窗的陆鹤与杜小康经历了彻底的蜕变。陆鹤是个秃子,外号“秃鹤”,同学们总爱摸他的头。开始时他很快乐,可后来,别人的嘲笑、疏远、轻视令他很不开心,开始厌学。桑桑让人把他的帽子放到旗杆上作弄他。为了报复,汇操比赛时,陆鹤故意捣乱,令学校荣誉扫地,更遭排斥。为了集体荣誉,他参演《屠桥》,并大获成功,大家又和好如初了。从受人嘲笑而报复,到认识错误,而且不泄气,更努力,陆鹤的改变让桑桑等人明白了如何与身体有缺陷或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小伙伴相处。

杜小康家境富裕,拥有许多别人没有的东西,如自行车、皮带、四季装……作为班长,他学习成绩好。有一次他和桑桑去玩火,豆秸撒得满地都是,风一吹火烧着了豆秸,烧着了整个草垛。杜小康坦承了错误。杜小康爱帮助人,也爱护集体。有一次学校举行文艺表演,杜小康为班里拿来了碟子、漆筷、红头绳、白绒花。有一次老师组织助农活动,杜小康从家里拿来了十几把镰刀给大家用。其父杜雍和遭遇翻船事故,家境一落千丈。一场大风暴又让他们丢失了许多鸭子。雪上加霜,剩下的鸭子误入鱼塘,吃光了鱼苗,父子俩又要面对赔偿问题。贫穷、孤独、忧伤、寒冷、饥饿和辛劳困扰、折磨着杜小康,他用桑桑资助的钱,他挎着一只大柳篮子,篮子里井然有序地装满了各种小商品,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他的脸上没有一丝卑微的色彩。面对困难与挑战,在杜小康的故事里,生活的突变毫不留情打压孩子们的生活空间。面对残酷命运,我们该如何生活?桑桑说:“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2]在放鸭的那段时间里,杜小康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在磨难面前,没有卑微,只有傲慢。这种傲慢,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更坚韧的力量。

(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如果纸月与桑桑之间只是孩童之间朦胧的感情,那么蒋一轮和白雀之间少男少女毫无瑕疵的纯情则给一个孩童的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一个少年对女孩子的喜爱表达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包含了调皮、胆怯、逞强……害怕直接接触却又时时挖空心思地想引起对方注意,喜悦与忧伤都积淀在少年朦胧的片段里。

纸月是一个私生女,文弱、恬静、清纯,成绩优秀,从其他小学转到油麻地小学。她擅长毛笔字,会背许多古诗词,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她。第一次见到纸月,天不怕地不怕,脏兮兮的桑桑偷偷地把手藏到了身后,纸月也把白净的手藏到了身后。这是个善良、懂事的女孩改变了桑桑。桑桑爱干净了,他去河边把全身洗得通红,母亲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他也知道要新衣服了。”桑桑变得文雅了,吃饭有了吃相,不再和妹妹抢饼吃了。因为纸月睡在他们家里,他不敢去上厕所,结果尿床了。被子晒在竹竿上,纸月经过时看见了,他把被子狠狠地扔在地上,羞愧地哭了。有一次,下雪了,纸月没有去桑桑家,妈妈责备桑桑欺负了纸月,桑桑哭了,不停地说:“我没有欺负他!”在学校里,两人基本上不交流,可是桑桑经常感受到纸月的目光,是关心,也是鼓励,他是如此快乐。桑桑六年级时,纸月跟着那个浸月寺的慧思和尚走了,他终于承认是纸月父亲。纸月给桑桑留下了一个“能用很多年很多年的”书包。背起那个书包,桑桑觉得,无论走到哪里,纸月都能看到他。油麻地小学刻骨铭心的六年、他和纸月少男少女懵懂的爱情改变着他、激励着他。世间并非所有的感情都是圆圆满满的,蒋一轮和白雀的爱情悲剧似乎也让桑桑明白他的一个失误扼杀了一段刚萌芽的感情。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

(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桑乔是一个好老师、好校长,也是一个好父亲。当儿子桑桑在学校惹是生非时,桑乔总会狠狠将桑桑毒打一顿或怒骂一番。当看到纸月家距离学校很远,家里只有一位老人时,桑乔收留纸月,供她吃饭。桑桑病倒后,桑乔每天背着桑桑求医问药。他塑造了一个中国传统的严父和慈母形象。

被桑桑称呼为“奶奶”,视若亲人的秦大奶奶因为政府征用了她的住所,与油麻地小学乃至当地政府作着旷日持久的抗争。桑桑和其他孩子的深情呼喊,激荡着她坚硬顽固的心。她奋不顾身地解救落水女孩;自觉放弃了曾经倾注了她和丈夫青春和心血的土地,搬出了草房子。秦大奶奶最终心甘情愿融入了油麻地小学,并最终在艾地里获得了永生。“奶奶”二字不再囿于称谓范畴,更多地包含孩子们希望秦大奶奶回到他们身边的深情;包含人们对秦大奶奶看法的转变,给予我们温暖。秦奶奶诠释了“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和你友好相处”。

曹文轩的作品就是这样,本着“儿童本位”的原则,“透过孩童的眼光,用平凡的故事传达着不平凡的感动”[3]。在感动中追求永恒:童真、温暖、美、崇高。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精神缺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

三、成人的儿童世界

成年人在空暇时光,与一本好书相遇,让它陪伴自己,在一个近乎童话的世界中,停一停,真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读过《草房子》,就像沐浴过一场心灵的细雨,对生命的无限尊重与思索,对人性的理解,对真情的赞美,孩子们童真的世界,让人感动,让人流连。虽然时光不能倒流,每一天,都必须行走在成人的世界,但油麻地的这些善良纯真的孩子触动着成年人的心。现实生活不乏苦闷与窒息,有时仿佛空气都不流动了。可是,油麻地的桑桑、陆鹤,纸月、杜小康、细马带领着有些捉摸不透的大人和读者们奔跑在那堆着散着金色光芒的打谷场上。那生涩的骑自行车的小孩就是曾经的我们,已经失去的或者说已经淡忘的童年拥有纯净的天空,风微微地吹着,阳光暖暖地照着,小孩的嬉闹声夹杂着大人的闲谈声和偶尔的争吵声。

不论年龄,不分性别,每个人心里都珍藏着一份童真,岁月蹉跎,如酒般发酵,或是醉人的温婉甜香,或是愈发浓烈苦涩,但无论怎样,无论何时何地,那都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时光。童年渐行渐远,回忆沉淀下那点点滴滴的事,勇者累积经验,直面现实,坚定前行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蔡汀.走进教育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曹文轩.草房子[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3]王黎君.儿童视角的叙述学意义[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草房子童真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想东想西”展童真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从《草房子》探讨儿童文学里“中国故事”的讲述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想飞的草房子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独有的精灵——读《草房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