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毛宇
摘 要:萧红的小说具备显明的文体特色,她以儿童视角为着力点进行文本创作,使得文学的关注视角更加的细微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小说文体风格,而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就是一个利用儿童视角进行自我呈现的典型范例。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促使了儿童视角的手法在萧红的手里成熟化了,可以说,儿童视角成就了萧红,萧红也成就了儿童视角。
关键词:萧红;儿童视角;《呼兰河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2
一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1]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个成功运用儿童视角典型的范例,行文中流露出清新的童趣。
小说《呼兰河传》在开头写道,“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2]作者就用寥寥数笔,简单而又平凡的词汇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了回忆的故乡。作者利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回忆童年时代的故乡,而这些回忆最主要的是关于后花园与爷爷的。萧红善于利用儿童视角的观察世界的独特优势,运用儿童稚嫩的眼光与想法,另辟蹊径,发现不一样的成人世界的生存空间,具有不一样的审美情趣与美学价值。
茅盾曾经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3]小说在刻画后花园时,萧红利用了儿童视角,对后花园的各个场景都进行了细腻地回忆性描写。萧红是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作家,她的记忆中故乡的后花园是五颜六色的,而她的笔触下的大自然更是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4]这段文字描写了可爱美好的后花园,充溢着温情与童趣,流露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生命的珍爱和怜悯。
儿童视角是通过孩子的目光进行察看和透视,感观不一样的世界,易于揭示成人所难以体验到的生存面貌。然而在还原儿童眼中的世界,萧红具有不可逾越的写作能力和不可模仿的天赋才能。在描写后院里下雨时,即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只晓得头顶上啪啪啦啦地打着雨点,往脚下看着,脚下只是些狗尾巴草和韭菜。找了一个韭菜很厚的地方,我就坐下了,一坐下了这缸帽子就和小房子似的扣着我。这比站着好很多,头顶不必顶着,帽子就扣在韭菜地上。但是里边黑极了,什么都看不见。同时听见什么声音,也觉得远了。大树在风雨里边被吹得呜呜的,好像大树已经被搬到别人家院子里似的。”[5]没有华丽的辞藻与写作技巧,作者仅用了简简单单的文字就刻画出一幅充满童趣的雨中景象。
虽然萧红在创作小说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等方面的能力并不强,她不善于编故事,但是她却善于利用儿童视角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儿童的眼光来还原整个世界。她在《呼兰河传》的文末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回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由于萧红后期的文学创作游离于时代的主流话语空间,而她的作品又极具个性与自我,毫无疑问,其注定要遭到一些批评家的质疑与批判。
二
由于童年稍纵即逝,于是常常化成我们成人之后思念的对象,它像故乡一样,越想念越向往。无论是对童年美好的回忆,还是对故乡深切的思念,都是对逝去时光的追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童年与故乡早已不是原来所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心灵家园,承载了太多的原本不具有的意义。而萧红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营造出一个与现状不同的世界,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感。
萧红被后人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一生历经磨难坎坷,肉体与精神备受摧残,在她创作高峰时期,凄惨地离开了人世间。她的创作生涯虽然不足十年,但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她自身遭遇与时代背景的相互交织促使她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在文坛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作者采用一种回忆性的语调,利用儿童视角,向我们描绘出故乡呼兰河自然风光和风俗习惯。
萧红的童年是孤独寂寞的,幼年即丧母,冷酷无情的父亲对她漠不关心,只有“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6]她在后花园与爷爷的陪伴下度过了孤独而又美好的童年,但是她的童年情感是缺失的,一直处于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因而,儿童视角的运用表现了她没有长大的矛盾的心理状态。童年的记忆成为她在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背景,同时也是她重要的情感支点。儿童视角成为自己创作风格形成的最佳切入点,她的着力点来自于现实的体验。
萧红以童年视角完成的作品,大都产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由于离家出走,由于东北早已沦陷,故乡这个概念,对于萧红而言,早已不复存在了。萧红运用儿童视角进行文学创作既有其自身的原因,又有时代的原因。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祖国残破不堪,残酷的战争使作家深刻体会到了人生最阴冷黑暗的一面,作家在时代齿轮面前变得迷茫无所适从。1936年像父亲一般鼓励支持萧红的鲁迅先生逝世了,而她最依赖的萧军也因为各种原因离她而去,游离于时代之外的萧红内心是极其痛苦与迷茫的,于是一个人悄然南下。
三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是以童年回忆作为创作素材和情感出发点,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也是萧红儿童视角小说的魅力所在,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对萧红小说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儿童视角的运用极大地发挥了萧红的文学才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体风格。她的创作具有“诗的别才和散文的风韵”,“《呼兰河传》就是一首散文诗”。[7]萧红并不善于构建小说的情节,但是儿童视角使她化劣势为优势,在小说创作中别具一格,使小说趋于散文化、抒情诗化。萧红自己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的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8]。她的作品流露出来的童趣与纯真,为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童心世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
其次,儿童视角的运用体现了她对故乡人民精神状态的关注。在《呼兰河传》中,“有一回父亲打了有二伯,父亲三十多岁,有二伯六十多岁了。他站起来就被父亲打倒下去,他再站起来,又被父亲打倒下去。最后他起不来了,他躺在院子里边了,而他的鼻子也许是嘴里还流一些血……”[9]虽然作者没有对文中的父亲作道德评论与谴责,但是在字里行间暗示着父亲的残忍与冷酷无情。萧红对故乡人民那种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感到绝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她写出的生机勃勃的呼兰河的自然风光更是为了反衬故乡人民死灰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作者对故乡人民精神状态的深切关注。
最后,儿童视角的运用使其作品充满了童趣之美。萧红的作品多取材于故乡,她以儿童单纯,非理性眼光,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四十年代东北的自然风光与社会面貌。小说在描写祖母病重时,家里却出奇的热闹,大家“一闹闹了不知多少日子”“所来的都是吃、喝、玩、笑”。[10] “我”对祖母的去世没有感到一丝伤心难过,文中却充满童趣与欢乐。萧红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这使得她的小说比一般的小说更多了一份其他作家所缺少的本真与童趣。可以说,萧红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她所刻画出来的充满童趣童心的世界。
当然,儿童视角也有其局限性。在现代文学的小说创作过程中,由于其对宏大主题的限制,也使一些作家作品中的儿童视角仅仅停留在尝试阶段,很少有人能够像萧红那样如此娴熟地在小说世界中运用自如。萧红的儿童视角叙事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视角叙事模式不仅增添了萧红小说的魅力,而且丰富了文学创作模式,儿童视角叙事模式被萧红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儿童视角叙事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她用儿童视角创作出不可模仿的范本,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具有不可逾越的价值。可以说,儿童视角也在萧红的手里成熟化了。然而这并不是研究萧红小说中儿童视角的终点,这需要引起我们现在研究者的注意并不断地进行创新,才是其真正美学意义所在。
注释:
[1]吴晓东,《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2]萧红,《呼兰河传》《萧红文集》第2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页。
[3]萧红,《小城三月》,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5页。
[4]萧红,《萧红全集》上卷,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176-182页。
[5]萧红,《萧红全集》上卷,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166页。
[6]萧红,《萧红散文全集》《永久的憧憬和追求》,郑州:中原农民出版设,1996年,第1版。
[7]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8]聂绀弩,《萧红选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9]萧红,《萧红全集》上卷,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10]萧红,《萧红全集》上卷,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96页。
参考文献:
[1]吴晓东.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
[2]萧红.呼兰河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3]萧红.小城三月.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4]萧红.萧红全集·上卷.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1998.
[5]萧红.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7]聂绀弩.萧红选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青年文学家2016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