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2023-10-12 03:22李妍迎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6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古诗词教学互联网

摘要:古诗词是小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开始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创新并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基于此,本文围绕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22年版)》明确指出:“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1]。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强化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推动古诗词文化在学生群体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教师依托互联网资源,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氛围变得更加多样化、趣味化。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诗词诵读方式单一,忽视诗词韵律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较多教师采用单一的诵读方法,在学生还没有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情况下进行诵读,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中,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很少将互联网资源和课堂诵读内容进行科学融合,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变得乏味,影响了互联网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也就变成了应付考试而单纯机械地学习而已,没有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也无法感知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与内涵。

(二)诗词情境创设乏味,忽视情感体验

在备课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借助互联网平台查阅了大量的影视音频等相关资料。但在实际课堂教学时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呈现相关资料,没有创设相应但古诗词学习情境,这很容易导致“满堂灌”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诗词理解能力较弱,对很多古诗词并不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具有趣味性的意象与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人的朝代,与古人进行对话,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与古詩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古代诗词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之美。

总之,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用心体悟的。如果教师只注重传递知识,而不注重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的思考与感受,那么最终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

(三)教学内容局限文本,忽视材料引入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忽视了古诗的互文性,很少引入教材之外的古诗词。然而,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古诗是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师应该运用古诗词互文性的特点,使其与课文相关的文本相链接。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拓宽学生的诗词阅读量。如果只是将现有课文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长此以往,随着教师讲授知识点的次数增加,教师的教学兴趣也将逐渐降低,传授知识的形式也将趋于单一。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也将容易形成只需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就能应付考试的全部题型的惯性思维。古诗词教学如果单纯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这背离了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学生文学素养的要求。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升路径

(一)妙用互联网合理选择吟诵方式,感受诗词韵律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广泛应用。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朗读吟诵作为日常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通过琅琅读书声逐渐领会藏在诗词中的趣味与意义,体会诵读所带来的独特感受。如果学生在诵读后对作品进行评析与感悟,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与深意。诵读可以将诗词的韵味留在读者心中,是学生直接感受古诗词语言魅力的最好方式。诵读能够将诗词中作者的抒情通过有声的言语表达出来,使读者接收到作者的所思所感。学生富有感情地诵读可将常规课堂沉浸在琅琅读书声中,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感融为一体。王国维提到“诗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读诗要先“入境”。例如,在《长相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和音乐渲染意境并创造情境,可以将张维良的《怆》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吟诵进行配乐。当张维良的《怆》与《长相思》的韵律相结合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场听觉盛宴,赋予学生诗词韵律的美感。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选择一首词作为学生最后朗读的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在诗词中畅游。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方式,将词人的思乡之情宣之于口,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借助音乐进行吟诵以渲染意境,而不是仅仅逐字逐句解析诗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自然地引导学生感悟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表达的情感。

在《长相思》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一起朗读这首古诗词,即使学生不理解词义。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诵读,伴着配乐,学生对《长相思》的领悟与体会也在逐渐加深。与此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时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声音表演能力。教师在进行古诗范读时,不仅要注意词句之间的节奏变化,还需要注意掌握朗读诗词的“节奏”与“押韵”,教师要根据诗句的内容划分适当的节奏。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相关软件进行古诗诵读练习,可以将这样的方法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在软件的帮助下练习朗读古诗词,提升他们的朗读诗词和对诗情的感悟。课后,教师还可布置一些网络作业,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古诗的音频,感受自己与名家诵读之间的区别,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水平,培养他们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善用互联网创造设计多样情境,探寻诗情踪迹

“意”是审美主体的思想、情意,而“象”则是承载这些思想、情意的客体。在我国古诗词中,存在着无数的意象,诗人和词人利用这些意象来抒发内心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比如大雁、枫树、明月等等。通过意与象的组合使用,古诗词具有了独特的意蕴与美感。读诗读词的最终目的是要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关于书籍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画面、场景等“象”的印象。因此,“举象造境”是古诗词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举象”指的是打开、呈现,而“造境”就是营造、创设意境的意思。通过“举象”和“造境”的手段,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诗词中描述的事物,将难以表达的情感明晰于心。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作者创作文章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无论是古诗、散文还是童话故事,或多或少都会有日常生活的影子。因此,教师需要精心挖掘文章中的生活元素,并利用互联网资源来再现文章的内容。以《长相思》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并从“身在征途”和“心系故园”这两个方面想象纳兰性德所处的环境,感受词人当时的境遇。围绕词人的“身”与“心”,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与词人对话,感受词人“身”和“心”的分离。学生在引导下想象纳兰性德的“身”可能会在“崇山峻岭的山海关外”,也可能会在“波涛汹涌的水路上”,还可能会在“寒冷艰苦的营帐里”,层层深入感受词人艰难劳苦的征途,探寻作者的踪迹,最终在一个个镜像中得到藏匿其中的深意——“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教师通过互联网搜索出相关资料,呈现图片,为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回到词人心心念念的生活情境中,同时让学生想象词人征途之艰苦。这些图片中呈现出的意象与情境,在师生的交流中不停出现在对话中,从而形成诗词中所要呈现的意境。学生就可以走进词人纳兰性德的内心情感深处,与词人展开跨越时间的对话。

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引导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情感共鸣,将古诗词中的意境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连接,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或是将古诗词中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丰富自己的表达。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开展小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和借鉴。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学生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理解。重要的是,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學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在引导学生表达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通过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和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

(三)巧用互联网互文印证合而见义,培养文学底蕴

互文是指各文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一个文本是独立于其他文本存在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转换[2]。适当地使用互文印证,能够为群文印证提供支持,即通过其他相关的古诗词相互补充突破不同古诗词之间的界限。这种方法可以加深读者对诗词内容的理解[3]。课堂时间有限,而互文印证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某一篇古诗词进行强有力的补充说明。互文印证既打破了不同诗词之间的界限,又扩展补充了学生课外阅读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审美能力。

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提前搜索古诗词的相关背景资料,课上可请同学展示他们所获取的信息。教师可以在各小组的介绍分享中有选择性地点评,并适时导入所学的诗文。例如,在上杜甫的诗词时,学生可以先分享他们在互联网中查找到的杜甫的其他诗词,如《春望》。通过对杜甫相关作品的品读,学生对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将会有一定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诗词的互文性在课堂上链接作者其他的作品。

例如,在《长相思》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词人的《菩萨蛮》,其中“一年能几团圆月?”这一句,来探讨词人是否真的“轻离别”,进一步研究词人身心分离的缘由。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与词人进行对话,比如“妻子”“父亲”“儿子”,通过探究不同角色的回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纳兰性德及其至亲们的思绪。再引导学生以角色与词人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导演,同时也是演员,可以扮演词人的角色与学生扮演的角色进行对话,最终得出词人“不轻离别”的结论。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提问,学生可以想象到离家之景、故园之景,跨越时间和空间,体会纳兰性德内心深处浓浓的思乡之情。通过利用《菩萨蛮》这首与《长相思》同时期创作的诗词,来印证纳兰性德离家之苦和思乡之情,不仅帮助学生扩充阅读量,也能对离乡之情有更深入和全面的思考。这样的方法还可以延伸至课后作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互联网+”教学,为小学古诗词教学带来更加具有趣味的课堂。教师应善用“互联网+”教学,与时俱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改进古诗词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学生诗词鉴赏力与人文素养。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3-25)[2022-04-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李小坤,庞继贤.互文性:缘起、本质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04):152-155.

[3]王崧舟.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J].小学语文教师,2010(10).

李妍迎(1998.04-),女,汉族,浙江温州,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古诗词教学互联网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