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恺赟?韩宁?高勇
摘要: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和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学校的育人工作离不开与家长的通力合作。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学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也给学校的管理和育人机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分析了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实践途径,旨在为高校建立“家校合作”育人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模式;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设
一、引言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对学生开展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近年来,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在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得到广泛运用,并形成了相对健全的运行机制。然而,就高校而言,家校合作的讨论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忽视了家校合作建构思想心理教育机制的探索。
二、“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家校共育”面临的挑战
(一)家长唯“成绩论”,缺位高校教育
不少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孩子成绩优秀,就是教育的成功。为此,家长承包孩子的所有事情,让他们能夠“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也仅限于“问题学生”或者是学生发生重大事故时,平时的沟通几乎为零,家长也简单地以为满足孩子日常的生活需求就尽到全部义务了,忽略对学生思想、心理和生活变化的关注,致使高校教育缺失学生家庭这个重要角色的参与[1]。
(二)合作渠道单一,育人机制匮乏
一般来讲,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而家庭教育则因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需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合作的机制,共同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使得家校沟通的时空成本相对较大,沟通渠道也相对单一,大多数情况下的沟通只是针对特殊学生或特殊情况。从国家层面上,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法规要求高校开展“家校合作”共同育人;从育人的角度讲,也还没有相应的监管评价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从育人效果看,现有评价机制更注重学业成绩,缺乏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在高校家校共育的实践中,更多的是学校自己在摸索,缺乏上级部门对合作机制的相应指导和监管。
(三)网上授课的教学质量难以把控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支撑,高校教育也正在逐渐摆脱传统学习空间的限制,学生自主在网上学习成为一种新业态。尤其是过去几年受疫情影响,高校教学很多时候都只能借助互联网进行,教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在线教学、辅导、讲解作业,学生也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作业反馈与问题探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完全依靠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模式容易出现教学效果的两极分化,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部分自制力弱的学生极易放纵自己,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中消磨时光,对于听网课、做作业却没有丝毫兴趣,而教师只能通过电话、短信、班级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由于家校互动没有形成合力,学生的思想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课资源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是学校、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三、构建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是为了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助推新时期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成果,具体是指以科学的教育理念、育人方法为指导,由家庭和学校来共同担负人才培养责任,通过家校的紧密协作与相互配合与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2]。
(一)保障“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实施
目前,互联网在线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律性,许多学生没有认真做预习的要求,导致上课时无法理解和跟上进度,难以长久保持注意力,使教学质量难以掌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需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及时提醒和督促学生按时上网课、遵守上课纪律、认真做好课前预习等,使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提升。
(二)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及能力提升
“互联网+教育”模式有助于磨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但这些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对于自制力弱的孩子而言,仅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很难自觉养成。这就需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力强化学校、学生、家庭三方的有效互动,通过教师的指导、检查和家长的督促、激励,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在线学习的特点和方法,进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推动高校教学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通过家长与学校的互动,能让学校及时发现管理和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家长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不仅是调查办学满意度、征询家长意见的有效途径,还能够直接获得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学校完善各项制度的有益参考,进而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实质提升,使学校的建设水平和进步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有助于学生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
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在失去家庭强有力的监管后,学生容易出现逃课、厌学甚至违纪等错误行为,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个人成长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有甚者还可能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3]。对此,家长应当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学校教育,对孩子进行必要地督促和提醒,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这也将有益于整个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四、“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设
(一)确定育人目标和角色责任界定
作为“家校合作”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高校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和自身专业优势,运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打造灵活、高效、实用的新媒体家校联系平台,以便家长可以实时知晓学校动态,学校也能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家长与学校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探求孩子成才,这才是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方法。辅导员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起传播媒介的角色,利用电话、微信、QQ、邮件等方式,主动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让家长及时掌握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动态。而家长则是这个合作机制的行动者,首先需要认识到“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其次,家长要利用对孩子的了解以及自身情感优势,主动协助学校和老师完成督促工作,让孩子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跟上教学进度[4]。
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是学校和家庭一致的目标和责任,家校双方应遵循科学的教育思路和理念,加强合作互信,达成“以学生的整体成长进步作为教育效果的评判依据”的共识,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和学校不去干预或插手孩子能自行处理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充分尊重孩子的尊严、个性以及其所需的个人空间。
(二)搭建及时有效的交流互动平台
1.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
家庭教育是开展高校教育的前提,如何构建完整的育人机制,实现家庭與学校的通力合作,突破因生源分布广带来的家校交流时效性不强,沟通受地域、空间限制的困境。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解决了此问题。高校可借助新媒体交流平台及时公告各类信息,还可以利用校园网、QQ、微博、微信及公众号等进行信息互通和交流,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比如,毕业班的教师可在平台上提供招聘信息,发布面试小技巧等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及其家长参考。又如,教师可以将学校举办的知识竞赛或是义工等活动信息发布到平台上,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报名参与,为自己积累更多的知识技能并留下一段美好的人生记忆。
学校是专业的育人机构,可以以院、系、专业为单位,分组汇聚并完善家长和学生的信息资料,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将学生管理、成绩分析、就业服务等工作融入大数据中,通过相关数据、信息的共享来吸引家长们的更多关注和重视,转变目前家校合作的被动局面,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此外,家长的意见和诉求也可以直接反馈到互动平台上,以便高校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或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保障家校合作工作的长久、稳定开展,让家庭的参与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力量[5]。
2.丰富家校教育互动形式
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文化教育活动,比如视频主题班会、在线知识讲座与竞赛、心理健康辅导、漂流瓶书信交流、每日读一本好书等活动,通过网络新课堂,让学生及其家长接触最新的教育理念。在寒、暑假期间,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录制“居家自学”小视频、办手抄报、参加社会征文等,并把相关素材上传到班级群、朋友圈,为丰富的假期活动做宣传的同时,也能通过具体操作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则可利用学生提供的各种鲜活素材再现最美“假期”。此外,还可以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开展在线讲座,为家校合作的工作进展提供指导,为家长们答疑解惑,推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书香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以此引导家长系统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参与家务劳动、社区公益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3.丰富家校合作共育内容
目前,家长参与高校的育人管理已成为潮流和趋势,作为家校合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家庭教育资源因学生家长的工作阅历和知识背景各有不同而具有了差异性和多元化的特点,需要筛选适合孩子发展的内容。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特长,帮助挖掘学生家庭所具备的优势,消除家长顾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建设,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制定教学相关计划时,应当主动征询家长的意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共创和谐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多赢的育人效果。高校还应当注重思政教育的开展,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品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此外,家校合作共育机制还应包括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以便在学生入学或出现思想问题时,及时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或心理健康指导。家校合作的内容还应涵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规划,将个人发展融入“家校合作”育人机制中,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构筑“家校合作”社会支持体系
1.家校合作的制度保障
2021年12月贯彻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和学校指导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而建设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而孩子的教育已经上升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高度。
2.家校合作渠道的拓宽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各个专业的家委会,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合作探寻适宜的应对策略,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也应积极为家长参与学生搭建管理平台,如设立家长咨询委员会等机构,进一步拓展家校合作的空间,家长微信群、校园公众号、家长培训学校、家访等都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形式。
学生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媒介。通过建立“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锻炼孩子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此外,学校也应当主动讲解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因,让孩子明白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并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还可以针对性地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也意识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向家长传达“家校共育”的正确信息,并敦促家长积极参与。
3.尊重理解、互信共赢
在信息化的今天,学校可以设计一些需要三方参与的网络互动活动,以诚信、感恩为主题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入“感恩”“诚信”“孝道”等元素让学生展开思想讨论,同时也让家长亲身感受教学的氛围和魅力,激发家长的“主动参与”热情,将他们从“旁观者”变成真正的“合伙人”,进而使合作育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营造融洽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
双方在某些理念及方法上可能存在分歧,但应秉持理解、包容的原则,首先相信对方的善意初衷,学校应诚恳接纳家长的合理建议,并对相关教学安排做出调整和修改;对于确实无法接受的,也应给予家长合理的解释[6]。家长则应尊重学校教学方法及教育理念的科学性,也要理解学校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特殊需要的苦衷,尽力督促自己的孩子主动改变以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节奏,从而实现合作效果的最优化。信息时代背景下育人机制的创新,将使家校共育工作事半功倍﹐为高校建设、社会发展及学生成才做出重大贡献。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面临众多新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很多机遇和选择,催生了一批新的教育模式和业态。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可以形成教育合力,提升高校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发挥合作共育新模式的纽带作用,能够及时传递家校信息、密切双方联系、共享教育资源,助力高校学生健康成才。
参 考 文 献
[1]文珂,喻小红,朱小龙.“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构建[J].梧州学院学报,2020,30(3):96-100.
[2]葉之培.民办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20,7(37):124-127,132.
[3]艾贤明,郑国.基于活动理论的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9,462(5):61-65.
[4]梁华荣.新形势下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21(19):36-37.
[5]高晓娜.家校共育:标准、困境与突破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9(12):86-87.
[6]张海燕,陆明玉,萨如拉,等.新时期家校合作的责任界定与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4):75-78.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课题名称: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X-c/2021/31;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课题名称:家校社协同的资助育人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SJSZ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