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磊
"内容提要 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在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吹响,城市广电媒体农业影视节目如何尽责作为?本文作者联系创办“七一小康频道”从事精准脱贫报道的实际,提出广电媒体对农宣传报道要想提升脱贫攻坚报道的水平和说服力,一要勇担媒体职责,加强政策和理论解析,帮助农村干群转变观念,提振精气神;二要报道脱贫攻坚的信息和正能量典型;三要运用“互联网+”和文艺形式,为经济薄弱村搞好服务,送脱贫智慧、脱贫方法和“精神文化营养”。
关键词 脱贫攻坚 政策解析 扶志扶智 “互联网+”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意味着今后五年,扶贫攻坚战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调研时,又再次为脱贫和解决三农问题作出重要指示。
宏图已展,经略既张。打好脱贫攻坚战已成为时下全党全民最重要的中心工作之一。广电媒体如何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盐城广播电视台有个“七一”小康频道,内设“小康路上”“美丽盐城”“阳光路上”几个子栏目,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三农”报道、扶贫攻坚战报道和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报道。其中有半数以上稿件与打响、打赢脱贫攻坚战密切相关。
一、勇担媒体职责,当好中央声音的“扩音器”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农村,以江苏为例,贫困人口和经济薄弱村主要集中在苏北重点片区和苏南黄茅老区。这些地方是70多年前新四军抗击日伪的敌后主战场和老解放区。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和华中工委所在地。所以盐城广播电视媒体离主战场最近,受众群体也是农村干部群众最多,与农民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比如“七一”小康频道的60多个“走基层”联系点,就有50个设在苏北贫困片区的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家庭。数年交往,情况最熟,感情最深,我们有责任利用广电全媒体覆盖面广、到达率高、“两微一端”影响大的优势,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时下精准脱贫的各项政策、各类理论知识巧妙地解读给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让从事“三农”工作的人,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心,知晓各项新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明确精准脱贫的路径和努力方向,摒弃“等人送小康”的脱贫心态;也要让各级党员干部懂得如何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懂得帮扶要帮到点子上,住村要住到心坎里;懂得脱贫攻坚,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脱贫攻坚重在精准重在实效。要想有实效,就必须先治治“眼病”,摒弃“摊大饼”“洒杨柳水”,而要扶准人、扶对人,坚持扶贫先扶精气神。
革命老区有些经济薄弱村之所以至今仍未摆脱贫困,除了少数因病、因残、因灾祸致贫外,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守旧。观念、理念是理论的“头”,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理论。当贫困的“瞌睡”遇上守旧的“枕头”,就会产生慵懒和无为。例如,有些基层干部群众观念落后,习惯“一碗肉两块膘,吃完再跟上头要”。中央、省、市扶贫三十多年,如今老区的面貌已完全不是70多年前那种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的情况。所谓的“贫困”,有的是少数千部为了争取上级扶持、救助而“哭穷”哭出来的。真正的低收入人口,除特殊情况,大多是因为观念陈旧、不肯外出打工经商、挣劳务工资收入;不愿创新创业,增加产业脱贫;不想自愿参加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增加财产性收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够,未能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强调优势,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未能把产业做大,加快现代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未能把效益调高,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再一个原因就是经济薄弱村和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不强,缺少文化涵养和知识技术支撑,创新创业意志不坚、项目难找、技术不足、资金难筹、缺乏脱贫攻坚生力军。这些,都有待媒体发力,当好党中央、国务院声音的“扩音器”,用各种方法把中央声音传播到每个角落,传播到贫困人群的心田。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报道,重点传播以下理念,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因循守旧,才能摆脱桎梏;才能实现“弱鸟先飞”,更新观念创新创业,找到脱贫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只要有信心,就能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就会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一村一户有一策,脱贫致富就会有来日。经过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传播,还真的收到了激发农村干群脱贫志向的效应,也帮助少数政府官员走出了“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认识误区。再辅以新媒体“两微一端”和户外LED大彩屏、手机APP一天数百遍标题新闻的反复宣传,把脱贫攻坚舆论氛围造浓造烈,起到了放大传播、擂鼓助阵、扬鞭催马的作用。
二、大量报道脱贫攻坚的信息和正能量典型,当好当地党委政府精准施策的“共鸣箱”
今年初春,江苏省人大、政协两会召开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江苏省贫困县全部摘帽,411万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脱贫。此前的盐城市人大、政协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谈到,全市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8万贫困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而且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比省定4000元目标还多1000元。市领导表扬新闻舆论单位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报道分量足、形式多、效果好,群众喜闻乐见。江苏省整体脱贫了,盐城市作为苏北片区的重点贫困区成绩这么好,媒体确实付出了努力。
(一)跟领导跑精准脱贫点,大量报道2015年脱贫典型。
回顾这两年,盐城广电“七一”小康频道农业影视的播出时间和自采、自制节目数量,比央视七套还多。一个市级台对农报道如此重视,得益于台领导的文化自觉和高度重视、指挥得力。2015年是省定脱贫奔小康工程最后一年。背水一战,势在必胜。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后,盐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个镇一个村的检查督导,“七一”小康频道组织了三个报道组,台领导轮流带队,跟随市领导进镇入村,了解报道各地精准扶贫的做法与效果。例如,2015年12月中旬,我们跟随市委书记朱克江来到阜宁县郭墅镇瓜蒌特色产业园。该园是盐城市委帮扶工作队扶持建设的高效农业基地,连片种植面积达4200亩,吸纳低收入人口60多人务工。农户除土地流转每亩收入达千元外,在产业园每天务工能挣工资80元。盐城因为土地资源丰饶,贫困人口人均拥有土地近3亩,土地流转一项收入,每人每年就有3000元。基地每年还给村里分红增加集体积累。还帮困难群众缴纳医疗、养老等社保费用,60多人2015年全部脱贫。这样的典型报道有人、有事、有思想,直接起到为精准脱贫引航指路催马扬鞭的作用。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浙江电视台原公共·新农村频道改版为公共·新闻频道后节目形态的分析,论述了地面电视频道通过强化“新闻立台”,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实践与探索,并对这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尝试提出了改进的思路与措施,这对其他地面电视频道办好新闻节目或进行类似“新闻专业化”改版,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 电视新闻频道 转型升级 新闻立台
2016年3月18日,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浙江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正式开播。从去年年底开始,浙江电视台原公共·新农村频道开始尝试改版,由原先以新闻、电视剧为主,以对农节目和生活服务类节目为辅的地面电视综合频道,改版为专业电视新闻频道,停影视剧和其他生活类、娱乐类节目。经过三个月的运作,一个全天新闻播出量达16小时的专业新闻频道已初步成型。作为浙江省内第一家电视新闻频道,公共-新闻频道是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传统电视频道通过强化自身优势,提升传播竞争力的一次“转型升级”之举,这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资源有限,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的地面电视频道而言,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一、公共·新闻频道节目的主要特点
(一)节目构架完整,新闻特色突出
浙江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新闻节目架构,具体为单数时间点对浙江卫视的主要新闻栏目《浙江新闻联播》《今日聚焦》《今日评说》等进行重播,双数点主要安排频道自办节目,包括《新闻大直播》午间档、下午档、晚间档、《雪倩看头条》《小强大视野》《新闻关键报告》《小雨说》《最美浙江人》《文化大舞台》《书香浙江》《金融市场》《宏伟大财经》等十余档新闻节目,涵盖了时政新闻、民生新闻、新闻评论、财经新闻、文体新闻等内容。这些新闻栏目在运用大平台、做好大新闻的统一体系下,突出栏目定位和风格特色,社会影响逐步扩大。
在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上,频道充分利用《新闻大直播》栏目的多个直播窗口,突出新闻的行进时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抢占舆论阵地。今年以来,该栏目已经对迎战冰雪寒潮、春运、浙江省两会、搜救浦江失联女童等重大新闻事件进行了大时段、多视角的直播报道。如在年初“迎战冰雪寒潮”的报道中,频道持续直播长达S6小时,较好地检验了团队大时段直播的能力;在“搜救浦江失联女孩”的报道中,推出特别节目《孩子,我们盼你回家》,形成链条式的滚动直播,体现出较高的反应速度和直播水平。
在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上,一方面强化全局意识,如新推出的《小强大视野》栏目,王牌主持人小强与媒体总编、评论员充分互动,力图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层面对正在发生的焦点新闻进行解读思考;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价值,新推出的《雪倩看头条》《新闻关键报告》等栏目能够对新闻信息进行整合,挖掘出新闻价值,力求还原真相,为受众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在新闻事件的民生表达上,频道强化“走转改”、落实“三贴近”,坚持从民生视角进行解读报道,坚持用百姓语态讲好新闻故事。如《小雨说》等栏目,尽管内容还略显粗糙,但积极尝试公共新闻和热点事件的民生化表达,强调“讲百姓身边的新闻”,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讲“和普通人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闻”,注重民生视角、民生情怀和民生语言,使得新闻频道的节目总体上比较“接地气”。
(二)注重舆论引导、弘扬主流价值
多元化信息时代,媒体间新闻的观点竞争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媒体巩固传播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做大做强新闻评论。公共·新闻频道发挥新闻体量大、品种全、栏目多的优势,运用时评、短评、快评、记者手记、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增强评论的贴近_生和吸引力,引导舆论、弘扬正气。
如在晚间黄金时段推出的《小强大视野》栏目,汇集了一大批知名新闻评论员,直面社会焦点事件,坚守正确导向,消除杂音噪音。在搜救浦江失联儿童的事件中,节目邀请参与救援指挥的警官走进演播室,解读搜救行动,凸显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获得一致好评;在“小区拆围墙”的复杂舆情中,主持人与规划专家一起对公众误读进行解构,用形象生动的图表和鲜活的案例阐述“街区制”的优点和难点。针对浙江电视媒体专业财经新闻相对不足的情况,频道还推出了以财经专家、媒体人胡宏伟名字命名的《宏伟大财经》,立足浙江省情、浙江经济、浙商群体,深入分析解读一周财经大事,破解经济难点,寻找改革亮点。除评论节目以外,频道还积极开办《文化大舞台》《书香浙江》《最美浙江人》等专题专栏,传递温暖、传承文化、有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优化采编流程,推进融合传播
公共·新闻频道在筹备过程中就提出“大编辑部”的概念,目前,该频道已搭建了“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新闻采编平台,积极尝试建立新媒体首发、重大突发多媒体协同作战、重大主题活动多平台立体编发的操作体系。依托这样的机制,公共·新闻频道在融媒体传播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报道中,积极发挥兄弟媒体“中国蓝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微博的平台作用,努力实现新闻内容的跨屏落地和多端传播;《小强热线》《小语说》等栏目,适应互联网特点,努力尝试“圈子化、碎片化、个性化”的运作探索,在加强受众黏性的同时,深入了解观众需求和习惯,为内容选取提供参考;《最美浙江人》《新闻大直播》等栏目稿件通过新媒体首发,加快新媒体用户的扩张与活性,实现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内容预热与受众反哺,促进重要信息的二次传播。
二、公共·新闻频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的思路
(一)通过聚焦热点、互联互通发掘优质新闻资源
新闻频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报道资源稀缺,严重影响频道整体节目质量。由于人力物力、新闻信源等方面的不足,新闻频道每天16小时的播出体量已经捉襟见肘,各新闻栏目中价值高的报道少,影响大的报道少,原创、独家、首发的报道少,不少报道节奏较为拖沓、主题不够鲜明、影响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