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内容提要
“内容为王”的法则不会因媒介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如果说有改变,是“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在改变。
关键词
创新 变革 互联网特点 内容为王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命题。
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面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面临的严峻挑战。
创新,对我们而言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如果我们不警醒,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变革、不创新,就可能会被边缘化。
近年来,一些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纷纷出现“断崖式”下滑,有的甚至停刊,就是一个信号。实际上,不仅传统媒体,即使新媒体,如果不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仍以传统思路办新媒体,也同样会落伍甚至出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为要”。不日新者必日退。新闻传播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落后于社会发展,落后于读者期盼,读者就不爱听、不爱看,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他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努力实现媒体创新发展。
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谓一语中的。
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把创新作为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强大支撑,作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何谓创新?按照有关解释,就是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改进原有事物或创造新的事物。
一个是对现有事物加以“改进”,一个是对新的事物进行“创造”。前者是“推陈出新”,是对“已知”事物的再认识;后者则是“无中生有”,是对“未知”事物的新发现。
但无论哪一种创新,都必须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48字职责使命,立足于国家通讯社特点,着眼于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
要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唯此,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创新,包括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创新等诸多方面,但根本是内容创新。
一直以来,业界、学界在何者为王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内容为王”在新媒体时代已经过时,现在是“渠道(终端、平台)为王”,也有人认为是“技术为王”甚至是“资本为王”等等。这些说法看似有理,但其实只看到事情表面,未能把握其本质。
对媒体而言,提供内容永远是根本。对受众而言,获取内容才是目的。“内容为王”的法则永远不会因媒介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如果说有改变,是“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在改变。
从内涵看,新媒体环境中,内容已不能简单等同于文本形态,狭隘地理解为文字信息表达这一种形态,还应包括图片信息、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介形态,包括由此形成的以“三位一体”为基本形态的多媒体内容呈现方式。这些,都是构成“内容”不可或缺的元素。
从外延看,全媒体格局下,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同渠道(终端、平台)和通信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经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比如,数据新闻不可能离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又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样式、路径、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是颠覆性变化;还有,微视频、动漫甚至游戏等“二次元”已成为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有,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受众已不再是简单地获取信息,更是在获得“沉浸式”体验。这样的内容制作与传播,又怎能离得开智能化平台和新媒体终端?
因此,坚持“内容为王”,需要对“内容”本身重新定义。要把“坚守”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
坚持内容为王,就应提供有权威的内容。新华社的最大优势就是专业、权威。这是信息过剩时代的稀缺资源,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强调专业性,就是要提供有见地的内容,体现职业媒体人善于在扑朔迷离中“拨云见日”的本领;突出权威性,就是要提供真实准确有深度的内容,在众声喧哗中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
坚持内容为王,就应提供有温度的内容。新华社的一大优良传统就是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俯下身、沉下心,转作风、改文风,多报老百姓关心的事,多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不断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
坚持内容为王。就应提供有品质的内容。新华社的品牌是“金字招牌”,决定着我们报道的内容应当是高质量、有品质的,应当是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用户放心的“免检产品”,有竞争力、美誉度的“国优产品”。
坚持内容为王,就应提供有创新的内容。创新是提高传播力的制胜法宝。要善于把鲜活的事实、正确的道理通过令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方式进行表达。要着力创新方法、技巧、手段,充分运用全媒体传播优势,打造更多耳目一新、高人一筹的精品力作,使其既能成为平面媒体的“镇版之作”,又能在新媒体上形成“刷屏之效”。
归根结底,新闻创新的关键,在于遵循客观规律,包括宣传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媒体发展规律,并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把握宣传规律,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就是要增强报道的针对性,把握好时度效,把宣传党的主张同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把对内宣传同对外传播统筹结合起来,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把握媒体发展规律,就是要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
创新有多种形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无论哪种创新,起关键作用的是思维方式的创新。
制约创新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有形的,如人才缺乏、技术滞后、体制不适应等;也有无形的,即思维方式的落伍,这是制约创新无形的藩篱、最大的束缚。
要创新,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勇于打破固化的思维定势,敢于跳出传统的路径依赖,善于“异想天开”“突发奇想”,让“脑洞大开”。
提倡创新性思维,至少应学会并掌握以下五种思维方式:
一是“发散式”思维。也可以说是“开放式”思维,其对立面是保守、单一、封闭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立足于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一种模式、一条路径,需要的是海阔天空、信马由缰的思维,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思维。
二是“逆向式”思维。这是相对正向思维而言,强调从相反方向来考虑问题。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运用。相对于传统思维定势,有时反其道而行之,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求异式”思维。求异,是基于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第一个拿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如果不想做“庸才”“蠢才”,就要另辟蹊径,避免雷同、重复。某种意义上说,求异就是创新。
四是“跨界式”思维。跨界,就是敢越雷池、不拘一格,跳出某一具体领域看问题,善于从其他领域获得启发借鉴,并为自己所用。
五是“超前式”思维。其实质是一种战略性思维,着眼的是对未来的前瞻,特别是对媒体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现在,技术迭代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实际上已超越“摩尔定律”。下一个“风口”是什么?虽很难准确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是从“融媒”到“智媒”,大趋势一定是人机交互、人机一体。只有准确把脉下一个“风口”,我们才能从“跟随”到“引领”,才能从“红海”走向“蓝海”。
总之,创新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探索实践中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敢于走前人、别人没走过的路,做到:坚持走自己正确的路,让别人跟着我们走。
要想永葆生机活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创新、再创新。这就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内容提要
新华社的一切创新都要紧紧围绕履行好“喉舌”“耳目”职责、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展开,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关于新华社创新的重点,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根本,强化一个核心,抓住四个环节。
关键词
新闻舆论 创新 新华社
2016年5月9目,新华社产品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新华社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新华社业务创新、更好地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社党组安排,我们召开新华社创新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指示,明确全社创新工作的思路、方向、方法、路径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引导全社干部职工树立创新发展意识,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新闻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履行“喉舌”“耳目”职责的能力水平,加快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为开好这次会议,新华社总编室和相关部门作了精心安排,围绕会议议题在全社范围征集了156篇业务论文。这些论文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建议中肯,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新华社的热爱和对事业发展的期盼。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就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全社创新工作,首先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指示,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为要”。他强调,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新闻传播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落后于社会发展,落后于读者期盼,读者就不爱听、不爱看,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勇于创新、勇于变革。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创新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创新对于媒体发展变革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坚定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习总书记强调,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新闻舆论工作不论如何创新,首要的是坚持党性原则。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习总书记还指出,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牢牢坚守。
三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点方向。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在2015年12月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习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在今年2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坚持改进创新,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当前特别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增强工作针对性,二是推动融合发展,三是把握好时度效,四是增强国际话语权。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讲求实效,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牢牢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努力方向、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我们要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逐个重点突破,全方位大力推进。
四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方法路径。习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对于如何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习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设置议题,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要让我们设置的议题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话题。要善于挖掘事实,也要善于提出概念、形成标识;要面向普通人群,也要影响关键少数。对于新媒体管理,习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加强内容监管,做好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时清理网络谣言和各类有害信息。对于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习总书记强调,贵在早、贵在快,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先声夺人、赢得主动,确保首发定调。对于增强国际话语权,习总书记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这些重要论述,内容具体、要求清晰,为我们指明了破解难题、推动创新的方法路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彰显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为推动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
当前舆论格局和传媒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信息传播日新月异,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新闻媒体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新华社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全社“十三五”规划处于开局之年,既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历史遗留难题,又面临很多新情况新要求,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有效应对挑战,加快事业发展,必须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论述,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把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贯穿全社工作各个方面,以创新引领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
二、准确把握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点
新华社的一切创新都要紧紧围绕履行好“喉舌”“耳目”职责、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展开,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关于新华社创新的重点,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根本,强化一个核心,抓住四个环节。
(一)坚持一个根本。即坚持内容创新为本。无论时代环境和舆论生态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媒体竞争的根本所在。新华社是国内最大、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信息内容提供商,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要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坚持把内容创新放在首位,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一要增强调查研究的本领。习总书记强调,好的内容,要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内容创新的基础。要推动全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践行“三贴近”,深化“走转改”,把调查与研究融会贯通,把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倾听民意民声,获取鲜活素材,把握社会脉搏,锤炼思想内涵,坚持事实说话,创新表达方式,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报道真正能够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
二要提升把握时度效的能力。新闻报道水平怎么样,舆论引导能力怎么样,关键看时度效。要把时度效作为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尺,特别是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大敏感问题报道,尤其要在时度效上下功夫。要掌握好报道的时机节奏、力度分寸、效果实效,该突出的突出,该造势的造势,该淡化的淡化,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而不能该热的温温吞吞,该冷的沸沸扬扬。
三要提高融通中外的水平。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要树立“国家站位、全球视野、事实说话、融通中外、平等交流”的基本理念,精心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抓住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把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与海外受众的阅读心理和表述习惯结合起来,通过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好地传播我们的价值理念,让中国观点变成世界语汇,赢得国际共识。
(二)强化一个核心,即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产品是新闻生产的最终呈现形式,产品竞争力是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产品改革也是媒体最核心的改革。检验创新成效,关键看有没有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的优质新闻产品。推进新华社产品创新,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加快推进供稿线路改革。对于新华社来讲,供稿线路是最基础的产品,供稿线路改革是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衣领子”工程。去年7月,我们启动了供稿线路改革工作,经过大量调研,确定了总的思路,就是立足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供稿库,构建“卫星供稿”(线)+“互联网供稿”(库)新模式,理顺发稿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整合线路产品,优化力量布局,强化技术保障,改进用户服务,着力构建覆盖各类媒体、满足多样需求的现代供稿体系。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总编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各责任单位要加紧工作、盯住不放,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原则,做好各项工作,争取尽快见到成效。
二是打造引领潮流的新媒体产品。适应新媒体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数据化发展趋势,将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方法、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一批符合受众需求、引领风气之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网上通讯社”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主导网上内容建设。今年两会报道中我们推出了“现场新闻”新媒体产品,视频直播总时长超过2000分钟,新华社客户端相关栏目的浏览量超过4000万次,获得良好反响。要继续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不断改进产品设计、优化产品形态、提高产品质量,推出更多有创意、有影响的新媒体产品。
三是研发满足用户需求的经济信息产品。以中国经济信息社重组为契机,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新华社优势和市场需求,优化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要升级“新华丝路”系列产品,完善数据、征信、咨询、交易等板块,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影响。要以金融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推进金融领域信息产品的研发和拓展,建设人民币交易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要建设运营好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编制发布天然气、原油等价格指数,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定价权。当前,特别要解决信息产品泛新闻化问题,着力增强信息产品的专业性、实用性,按照“互联网+”理念,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产品研究院要在全社产品创新中发挥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作用,探索有效机制,盘活各方资源,汇聚智慧力量,提供有力支持,孵化出一批有前景的重点项目,推动形成覆盖全社的多层次立体化产品创新体系。
(三)抓住四个环节。即推进机制、渠道、技术、人才创新。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社工作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全社各部门、各单位、各分社要密切配合、同步推进。
一是推进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由相“加”向相“融”转变的关键所在,是涉及新闻信息生产关系调整的“硬骨头”,必须紧紧扭住、强力推进。总的思路是,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重点在采编流程、组织模式、绩效激励、管理方式等方面探索有效方法,形成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去年以来,我们以全媒报道平台为牵引,推进采编流程改造,初步建立了一体化新闻生产模式。要加快全媒报道平台提质、增速、扩容,完善“中央厨房”采编架构,完善一体化采编发流程,以“新华全媒头条”“现场新闻”等重点产品为抓手,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带动全社新闻信息采编业务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二是推进渠道创新。对于媒体来讲,没有渠道就没有到达,没有到达就产生不了影响力。当前,互联网已成为舆论竞争的主战场,特别是移动终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入口。受众在哪里,新闻传播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就要放在哪里。加强渠道创新,就要强化阵地意识,大力拓展新兴媒体传播渠道,特别是把移动终端作为工作重点。要做大做强自有终端平台,建设好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不断提高浏览量、下载量和活跃用户数,增强在新媒体舆论场的传播力引导力。“一网一端”要不断升级改版,做到常改常新,防止形态固化、停滞不前,沦为新媒体中的“传统媒体”。要加强海外社交媒体建设,在用好推特、脸谱、优兔三大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平台的同时,积极向地区性重要社交媒体平台拓展,形成强大集群,进入国际主流媒体第一方阵。要推进各类渠道融合,整合新华网、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户外屏幕和社办报刊等终端资源,通过跨屏交互、相互链接等手段,组建能够协同作战的“联合舰队”,形成强大传播合力。
三是推进技术创新。现代传媒业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信息网络时代,技术在传媒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多次强调,对通讯杜而言,要牢固树立技术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加快推动技术建设由支撑性保障向引领性保障转变。要密切跟踪信息网络技术前沿,抓住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无人机(UAV)等重点,积极抢占传媒技术发展制高点,充分发挥技术在打造平台、创新产品、服务用户、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引领和带动通讯社业务创新。要搭建开放式技术合作平台,同业界领先、服务优良的公司和科研院所等开展互利务实的长期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提高创新水平。要加大研发投入,用好创新基金和专项资金,盘活相关资源,借鉴国际一流公司成功经验,加快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推动新闻信息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四是推进人才创新。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主流媒体能不能实现创新突破,很大程度上要看人才队伍能不能跟得上需求。新华社业务人员数量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已不相上下,但人才结构不合理,如精通新媒体、全媒体的人才稀缺,擅长市场运营的人才稀缺。对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活力。要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力度,造就各个门类的领军人才和行家里手,培养一批专家型编辑记者,培养一批“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培养一批新媒体、国际传播、电视、经济信息等领域优秀人才,培养一批技术、营销、管理等专门人才,适应全社创新发展需要。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视野渠道,广泛招贤纳士,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针对新华社亟需引进的高端人才,要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为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要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实施业务阶梯等制度,按照分类管理、简便易行、奖罚分明的原则,突出业绩导向和正向激励,使专业人才有成就、有地位、有待遇,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三、全面提高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能力
大力推进创新,提高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全面加强我们自身的能力建设,练好内功,强身健体,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当前,要着力提高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新闻采集能力。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信息大潮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正的优质原创内容大多仍为传统媒体生产。据一项针对数百万博客和社交媒体站点的分析表明,80%的新闻链接指向传统主流媒体,热门站点中67%的新闻来自传统主流媒体。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采集能力,掌握着信息的源头和闸口。有效应对竞争,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着力提高新闻采集能力,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优质原创信息。一是提高广泛性。认真履行消息总汇职能,加强编辑、记者、签约摄影师、海外雇员和线人等多层次采集队伍建设,强化与国内外权威部门、权威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大数据舆情搜集系统等技术手段作用,使信息触角覆盖国内外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确保重大新闻全覆盖、无遗漏。二是提高专业性。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纷繁芜杂、真假莫辨,受众最需要的是正确信息和对信息的正确解读、正确评论。要着力在提高信息采集的品质上下功夫,采访权威信源,掌握关键线索,获取核心事实,提高对各类信息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读能力,做到有思想、有观点、有人物、有事实,在混沌迷惘中拔云见目,在众说纷纭中一锤定音。三是提高时效性。当前新闻竞争已进入“秒杀”时代,快则抢占先手、赢得主动,迟则贻误时机、被动挨打。要切实增强时效意识,第一时间发布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拼抢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社会热点第一落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快。当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快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决不能为快而快、忙中出错。
(二)议题设置能力。议题设置能力是衡量媒体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指标。谁掌握了议题的设置权,谁就能够有效引导公众的注意力,使舆论走向按照设定的方向发展。要准确把握议题设置的重点,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设置议题,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正确义利观、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理念深入人心。要紧紧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设置议题,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问题上不回避、不绕弯,不缺位、不失语。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设置议题,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网络管理、海洋权益等涉华舆论热点上有效回应关切,在大国关系、文明冲突、安全反恐、气候变化、领土争端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要精心选择议题设置的时机。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都离不开新闻性。没有新闻由头,议题就是凭空而设。要善于抓住新闻事件,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巧妙设置议题,而不能强行灌输、硬做文章。去年7月有外媒造谣称中国政府禁止穆斯林封斋,新华社迅速组织澄清式报道,并借此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的宗教政策,相关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点击量超过150万次,被《华尔街日报》等外媒转发,取得良好效果。“最高明的宣传是看不见的宣传”。要善于缘事而发、借力发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精心研判议题设置的效果。设置议题要从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充分考虑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受众心理,综合分析,谋定后动,做到积极呼应、有理有利有节。
(三)全媒报道能力。全媒体建设已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主流方向,无论通讯社还是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都纷纷“跨界”,打造自己的全媒体业态,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老牌大报也搞起了视频。传媒发展的现实表明,谁还固守平面媒体时代的一亩三分地,谁就可能被时代淘汰。要牢固树立全媒体报道理念,将之贯穿报道全过程,以全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为受众呈现新闻事实。特别是在重大事件报道中,要使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报道“四位一体”成为“标配”。当前,要把新媒体产品源头端策划生产作为全媒体建设的突破口,稳步推进试点工作,按照数字化、可视化、社交化要求,在报道创意、素材采集、产品设计、加工组合、形态呈现、线端发布上落实全媒体理念,加大清单式报道、一图读懂、动新闻、虚拟现实等新闻产品采集制作力度,不断提高全媒体供稿能力。
(四)资源整合能力。新华社是全国媒体形态最齐全的媒体集团,体量大、人数多、布点广,可以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现有的资源散落各处,没有有效地整合起来。要树立“全社一盘棋”理念,打破条条框框和部门分割,加大各类资源整合力度,使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一是加强采编力量的整合。要构建统一高效的报道组织指挥体系,充分利用总编室汇报会、全媒报道平台策划会、海外社交媒体协调会等,深化对内与对外、公开与内参、平面与网络等各采编部门和国内外各分社的沟通协作,建立策划、采访、编辑、制作、展示等全流程联动机制,实现统一指挥、协同生产、资源共享。二是加强传播终端的整合。去年我们对社内新媒体终端进行了清理整顿,关停了一批账号。要继续推进新媒体终端整合,清理整顿各类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账号,切实解决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集中力量资源打造传播主平台、主渠道、主账号。三是加强内容技术的整合。优质内容插上先进技术的翅膀,可以使传播效果以几何级数扩大。今年2月新华社推出的融合产品《四个全面》,网上总点击量超过7000万次,就是内容与技术结合的成功案例。要把内容与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在内容生产中植入技术基因,以技术创新带动内容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创意产品。四是加强社外资源的整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建立开放式合作平台,加强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科技公司、媒体同行的沟通,在人力、信息、技术、渠道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五)成果转化能力。有了好的创意、好的项目,如何迅速应用到新闻报道实践中,转化为新华社的影响力?这需要多方面的综合保障。要完善政策制度,适应创新发展需要,针对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因素,研究制订相关政策,为创新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强化政策执行效能,加大督办力度,扫除“中梗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提供孵化条件,借鉴市场上“孵化器”通行做法,为有前景的创新项目提供场地、设施、资金等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启动和推进。这方面,要充分发挥创新基金的作用,按照“自由申请、科学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原则,对有前景的项目和产品给予大力扶持。要改进考评机制,创新项目、创新产品有没有影响力,要让用户和市场来检验,而不是王婆卖瓜。要建立真正与用户对接的评价机制,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采集有效的样本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评判,真实反映产品和项目的影响力。
四、妥善处理好创新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践行创新理念、推动创新发展,涉及全社各个方面,工作任务很多,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也很多。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坚持正确导向与推动创新的关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前提。坚持正确导向,才能确保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着力推动创新,才能提高坚持正确导向的能力。
坚持正确导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政治家办报方针,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听从党中央指挥,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时刻向党中央看齐,让党中央绝对放心。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要忠实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
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刻度”,把坚持正确导向贯穿各种形式报道的采访、编辑、签发、展示全过程,落实到记者、编辑、终审发稿人等各岗位,细化制度流程,抓好贯彻落实,筑起铜墙铁壁,划出安全红线,真正把导向与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要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工作向前推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回顾新华社发展历程,全社每项重大改革举措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一条。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率先进入经济信息领域,是从创办《经济参考报》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我们涉足互联网新闻传播,是以创办新华网为突破口的;去年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重点就放在了海外社交媒体建设上。实践证明,重点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了整体工作水平提升。
当前推进创新工作,同样要抓住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力量,取得突围之效。比如,推进全社新闻信息采编业务转型升级,要抓住线路改革这个“衣领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全媒报道平台先导作用;推动形成覆盖全社的产品创新体系,要加强产品研究院的统筹协调。
重点突破的目的,是为了带动全面提升。要把在重点项目上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推广到其他工作中。要注意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让“十个指头”都动起来,使局部与全面相配套、重点和整体相衔接,做到协同推进,防止出现短板。
三要处理好以我为主与有益借鉴的关系。推进创新要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创新主导权,使创新成果符合新华社的性质定位,体现新华特色、打上新华烙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要秉持开放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创新成果,缩短创新周期,减少成本投入,取得最佳效益。要深入研判行业发展态势,寻找最具发展潜力的合作伙伴,借助成熟的资源和成果解决自身发展瓶颈,实现“借船出海”“借鸡生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快社内外创新资源整合,把体制的稳定性和市场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用好有利于创新的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打造内外联动、灵活高效、运转有序的长效化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