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华
"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循证新闻不仅仅是对数据挖掘、背景调查或逻辑证明的单独运用,它更追求综合采纳上述方法和工具,试图在同一新闻产品中既见数据又见故事,既有数学统计又有理性分析,从而极大提升新闻的能量密度。它通过生产方式的创新实现了内容创新,通过对互联网时代新闻消费需求的创建性回应实现了对社会接受心理、舆论格局的内在引领。因此,从本质上讲,循证新闻是对新闻传播的一场深刻革命。
关键词 循证新闻 媒体融合 新闻生产方式 创新
循证新闻,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技术以及实证方法的新闻生产方式。循证,evidence based,即基于证据,如循证医学、循证决策等。一切新闻都应当有事实、有依据。然而,循证之“证”并非单一证据、个别经验。循证新闻力求基于全部证据而非记者的有限见闻,基于尽可能广阔的参照系而不限于手头局部材料,基于全景数据、事实所提示的倾向、趋势和必然性,而不是个人固有观点、一己之见。
循证新闻是媒体融合条件下新闻生产方式的创新。现有的数据新闻、调查新闻等做法或多或少已体现出“循证”特征。但完整意义上的循证新闻不仅仅是对数据挖掘、背景调查或逻辑证明的单独运用。它更追求综合采纳上述方法和工具,试图在同一新闻产品中既见数据又见故事,既有数学统计又有理性分析,从而极大提升新闻的能量密度。
追本溯源、求真证伪、阐幽发微
与传统方式相比,循证新闻试图掌握一切相关信息,乃是一种全景化、立体式的新闻呈现。但这并不是说,循证新闻只是海量数据、无穷事实的链接、统计、罗列,恰恰相反,它是基于大数据挖掘提炼、分析的“小数据”回归,是电脑精确计算和人脑深度思考的共同结晶。以大数据即全面、完整、准确的事实、背景为支撑,“小数据”因而更能反映事情的真相和本质,更具典型意义。2011年英国《卫报》报道“伦敦骚乱”,通过对260万条推特数据分析、归纳,揭示了骚乱与贫困的关联性。2015年,网易发表《美国国情咨文中的中国形象》,梳理了1825年以来所有相关信息,确凿地勾勒出历届美国总统心目中“野蛮的富庶之国”。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空间维度上同一主题信息多角度、多层次、交叉式出现,时间维度上关联信息的持续呈现,让作者和读者在知己知彼、“博古通今”的情态下描述审视某一特定事件、现象、问题。
2015年5月13日,《北京晚报》发表了《公务员,谁录不满》;10月28日,又推出《国考,这些职位为啥年年冷?》。两篇报道都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记者从分析招生简章中的大量数据入手,得出基本结论:公安、城管是补录大户,气象局、水利委员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的一些职位连年遇冷。于是,记者走访这些部门,终于弄明白:警察七点上班到第二天凌晨,还要正常上班;城管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别说新人,很多老城管都走了……数据分析与现场采访相结合,点面呼应,情理交融,让人由衷信服。《北京日报》新媒体产品“长安街知事”公众号,近两年在全国时政类公众号中脱颖而出。它的主要采编手段也是基于大数据的“小数据回归”。一些阅读量达到10万+的报道,几乎都是由博返约,由广度而见深度的优秀产品。《大数据告诉你省委书记怎么选》《72位部长为何密集出京》《政坛新星冉冉升起》等人物类作品,俯瞰环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在新闻领域、媒体人眼中,数据并不完全是计算机存储、处理的信息文本,扩而言之,它包括媒体人的一切见闻和所有经验。事实上,纯粹的统计结果并未诠释新闻的全部内涵,相关海量信息的综合、分析、提取,也不能准确揭示系列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生动描绘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切真相。因此,作为合格的生产者,记者还应当努力践行“走转改”,对一些重要话题、重大事件、重点问题反复采访,深入求证,努力掌握更多一手素材,让作品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同时能够追根本、理脉络、求确证。近年来,田野调查、口述历史、文献考证。科学实验等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新闻生产,发现新材料、展示新图景、揭示新观点,开辟了“新闻报道事实”的新境界。
2016年3月18日,《北京晚报》发表《公交为何成为情绪爆发的载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这篇报道缘于记者坐公交时的一个发现: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四名大学生,用微型摄像机记录每天的公交“戾气”。在记者的支持和参与下,这项记录持续了半个月,捕捉到公交车上“世间万象”。分析数据,走访事主,记者恍然大悟:人们潜在的不满和负担在公交这一狭小空间酝酿,有理由因为各种表象原因,例如等待、拥挤而诱发。
与传统的新闻调查不同,循证新闻不仅坚持问题导向,追问被掩盖的真相,而且于一切题材的报道中广泛地追本溯源、求真证伪、阐幽发微,让典型、成就、榜样更加充实、饱满,光辉、生动。2015年,《北京日报》“纪事”栏目以“重访英雄”为主题,深度报道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彪炳史册却又被屡屡质疑、解构的英雄。《上甘岭军魂》一文详细考察了当年碉堡的形状和位置,采访了黄继光的战友李继德。针对“肉身挡不住枪眼”的质疑,李继德老人告诉记者:堵枪眼的意义不在于挡子弹,而是堵住敌人的视线和射界!《擎天一举》的作者找到了董存瑞生前连队的教导员程抟九,在战场原址,老人比较了当年桥型暗堡和隆化县复建暗堡的异同,向记者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老人两眼圆睁,青筋绽出:董存瑞最后一刻喊的不是“为了新中国,前进”,而是“连长,冲呀”……请回目击者还原历史情境,重现英雄音容。一系列作品皆是反复求证,切磋磨砺、千淘万漉,终以如椽大笔拨开历史虚无主义迷雾,影响积极而深刻。
揭示本质,认识规律,发现趋势
循证新闻同时又重视演绎、综合、推理等逻辑工具和方法。新闻生产不同于学术研究,但绝对不能远离科学、拒绝学理。一方面,媒体的理论宣传、新闻评论等等,必须研机析理、抽丝剥笋、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一切深度报道、观点新闻也应当于细节铺陈中见思辨,于证据胪列中见推理,一句话,于事实报道中展示缜密思维和独到思想。《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是首都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理论周刊》发表了一系列掷地有声的好文章,在理论界产生重要影响,如《几个流行的民主化理论证伪》《弄清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盲点》《为什么说共产党是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抗战中间牺牲了多少共产党将领》等等。这些文章之所以有力量,关键在于找到了立论的铁证,“有理不在声高”。谈西方民主,作者从西方历史和新近乱像中找依据,一步一步推,一层一层剥,直至“人赃俱获”、瓜熟蒂落。说中共抗战,作者搬出日本档案、国民党军队文件和美国人的证词,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地位和影响。
内容提要
新华社的一切创新都要紧紧围绕履行好“喉舌”“耳目”职责、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展开,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关于新华社创新的重点,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根本,强化一个核心,抓住四个环节。
关键词
新闻舆论 创新 新华社
2016年5月9目,新华社产品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新华社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新华社业务创新、更好地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社党组安排,我们召开新华社创新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指示,明确全社创新工作的思路、方向、方法、路径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引导全社干部职工树立创新发展意识,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新闻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履行“喉舌”“耳目”职责的能力水平,加快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为开好这次会议,新华社总编室和相关部门作了精心安排,围绕会议议题在全社范围征集了156篇业务论文。这些论文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建议中肯,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新华社的热爱和对事业发展的期盼。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就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全社创新工作,首先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指示,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为要”。他强调,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新闻传播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落后于社会发展,落后于读者期盼,读者就不爱听、不爱看,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勇于创新、勇于变革。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创新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创新对于媒体发展变革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坚定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习总书记强调,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新闻舆论工作不论如何创新,首要的是坚持党性原则。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习总书记还指出,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必须始终遵循、牢牢坚守。
三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点方向。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在2015年12月视察解放军报社时,习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在今年2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坚持改进创新,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当前特别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增强工作针对性,二是推动融合发展,三是把握好时度效,四是增强国际话语权。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讲求实效,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牢牢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努力方向、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我们要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逐个重点突破,全方位大力推进。
四要深刻领会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方法路径。习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对于如何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习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设置议题,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要让我们设置的议题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话题。要善于挖掘事实,也要善于提出概念、形成标识;要面向普通人群,也要影响关键少数。对于新媒体管理,习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加强内容监管,做好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时清理网络谣言和各类有害信息。对于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习总书记强调,贵在早、贵在快,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先声夺人、赢得主动,确保首发定调。对于增强国际话语权,习总书记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这些重要论述,内容具体、要求清晰,为我们指明了破解难题、推动创新的方法路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彰显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为推动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
当前舆论格局和传媒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信息传播日新月异,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新闻媒体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新华社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全社“十三五”规划处于开局之年,既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历史遗留难题,又面临很多新情况新要求,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有效应对挑战,加快事业发展,必须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论述,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把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贯穿全社工作各个方面,以创新引领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
二、准确把握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点
新华社的一切创新都要紧紧围绕履行好“喉舌”“耳目”职责、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展开,通过创新,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关于新华社创新的重点,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根本,强化一个核心,抓住四个环节。
(一)坚持一个根本。即坚持内容创新为本。无论时代环境和舆论生态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媒体竞争的根本所在。新华社是国内最大、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信息内容提供商,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要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坚持把内容创新放在首位,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一要增强调查研究的本领。习总书记强调,好的内容,要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内容创新的基础。要推动全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践行“三贴近”,深化“走转改”,把调查与研究融会贯通,把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倾听民意民声,获取鲜活素材,把握社会脉搏,锤炼思想内涵,坚持事实说话,创新表达方式,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报道真正能够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
二要提升把握时度效的能力。新闻报道水平怎么样,舆论引导能力怎么样,关键看时度效。要把时度效作为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尺,特别是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大敏感问题报道,尤其要在时度效上下功夫。要掌握好报道的时机节奏、力度分寸、效果实效,该突出的突出,该造势的造势,该淡化的淡化,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而不能该热的温温吞吞,该冷的沸沸扬扬。
三要提高融通中外的水平。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要树立“国家站位、全球视野、事实说话、融通中外、平等交流”的基本理念,精心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抓住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把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与海外受众的阅读心理和表述习惯结合起来,通过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好地传播我们的价值理念,让中国观点变成世界语汇,赢得国际共识。
(二)强化一个核心,即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产品是新闻生产的最终呈现形式,产品竞争力是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产品改革也是媒体最核心的改革。检验创新成效,关键看有没有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的优质新闻产品。推进新华社产品创新,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加快推进供稿线路改革。对于新华社来讲,供稿线路是最基础的产品,供稿线路改革是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衣领子”工程。去年7月,我们启动了供稿线路改革工作,经过大量调研,确定了总的思路,就是立足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供稿库,构建“卫星供稿”(线)+“互联网供稿”(库)新模式,理顺发稿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整合线路产品,优化力量布局,强化技术保障,改进用户服务,着力构建覆盖各类媒体、满足多样需求的现代供稿体系。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总编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各责任单位要加紧工作、盯住不放,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原则,做好各项工作,争取尽快见到成效。
二是打造引领潮流的新媒体产品。适应新媒体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数据化发展趋势,将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方法、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一批符合受众需求、引领风气之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网上通讯社”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主导网上内容建设。今年两会报道中我们推出了“现场新闻”新媒体产品,视频直播总时长超过2000分钟,新华社客户端相关栏目的浏览量超过4000万次,获得良好反响。要继续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不断改进产品设计、优化产品形态、提高产品质量,推出更多有创意、有影响的新媒体产品。
三是研发满足用户需求的经济信息产品。以中国经济信息社重组为契机,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新华社优势和市场需求,优化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要升级“新华丝路”系列产品,完善数据、征信、咨询、交易等板块,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影响。要以金融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推进金融领域信息产品的研发和拓展,建设人民币交易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要建设运营好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编制发布天然气、原油等价格指数,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定价权。当前,特别要解决信息产品泛新闻化问题,着力增强信息产品的专业性、实用性,按照“互联网+”理念,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产品研究院要在全社产品创新中发挥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作用,探索有效机制,盘活各方资源,汇聚智慧力量,提供有力支持,孵化出一批有前景的重点项目,推动形成覆盖全社的多层次立体化产品创新体系。
(三)抓住四个环节。即推进机制、渠道、技术、人才创新。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社工作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全社各部门、各单位、各分社要密切配合、同步推进。
一是推进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由相“加”向相“融”转变的关键所在,是涉及新闻信息生产关系调整的“硬骨头”,必须紧紧扭住、强力推进。总的思路是,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重点在采编流程、组织模式、绩效激励、管理方式等方面探索有效方法,形成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去年以来,我们以全媒报道平台为牵引,推进采编流程改造,初步建立了一体化新闻生产模式。要加快全媒报道平台提质、增速、扩容,完善“中央厨房”采编架构,完善一体化采编发流程,以“新华全媒头条”“现场新闻”等重点产品为抓手,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带动全社新闻信息采编业务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二是推进渠道创新。对于媒体来讲,没有渠道就没有到达,没有到达就产生不了影响力。当前,互联网已成为舆论竞争的主战场,特别是移动终端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入口。受众在哪里,新闻传播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就要放在哪里。加强渠道创新,就要强化阵地意识,大力拓展新兴媒体传播渠道,特别是把移动终端作为工作重点。要做大做强自有终端平台,建设好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不断提高浏览量、下载量和活跃用户数,增强在新媒体舆论场的传播力引导力。“一网一端”要不断升级改版,做到常改常新,防止形态固化、停滞不前,沦为新媒体中的“传统媒体”。要加强海外社交媒体建设,在用好推特、脸谱、优兔三大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平台的同时,积极向地区性重要社交媒体平台拓展,形成强大集群,进入国际主流媒体第一方阵。要推进各类渠道融合,整合新华网、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户外屏幕和社办报刊等终端资源,通过跨屏交互、相互链接等手段,组建能够协同作战的“联合舰队”,形成强大传播合力。
三是推进技术创新。现代传媒业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信息网络时代,技术在传媒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多次强调,对通讯杜而言,要牢固树立技术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加快推动技术建设由支撑性保障向引领性保障转变。要密切跟踪信息网络技术前沿,抓住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无人机(UAV)等重点,积极抢占传媒技术发展制高点,充分发挥技术在打造平台、创新产品、服务用户、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引领和带动通讯社业务创新。要搭建开放式技术合作平台,同业界领先、服务优良的公司和科研院所等开展互利务实的长期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提高创新水平。要加大研发投入,用好创新基金和专项资金,盘活相关资源,借鉴国际一流公司成功经验,加快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推动新闻信息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四是推进人才创新。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主流媒体能不能实现创新突破,很大程度上要看人才队伍能不能跟得上需求。新华社业务人员数量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已不相上下,但人才结构不合理,如精通新媒体、全媒体的人才稀缺,擅长市场运营的人才稀缺。对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活力。要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力度,造就各个门类的领军人才和行家里手,培养一批专家型编辑记者,培养一批“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培养一批新媒体、国际传播、电视、经济信息等领域优秀人才,培养一批技术、营销、管理等专门人才,适应全社创新发展需要。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视野渠道,广泛招贤纳士,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针对新华社亟需引进的高端人才,要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为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要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实施业务阶梯等制度,按照分类管理、简便易行、奖罚分明的原则,突出业绩导向和正向激励,使专业人才有成就、有地位、有待遇,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三、全面提高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能力
大力推进创新,提高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全面加强我们自身的能力建设,练好内功,强身健体,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当前,要着力提高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新闻采集能力。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信息大潮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正的优质原创内容大多仍为传统媒体生产。据一项针对数百万博客和社交媒体站点的分析表明,80%的新闻链接指向传统主流媒体,热门站点中67%的新闻来自传统主流媒体。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采集能力,掌握着信息的源头和闸口。有效应对竞争,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着力提高新闻采集能力,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优质原创信息。一是提高广泛性。认真履行消息总汇职能,加强编辑、记者、签约摄影师、海外雇员和线人等多层次采集队伍建设,强化与国内外权威部门、权威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大数据舆情搜集系统等技术手段作用,使信息触角覆盖国内外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确保重大新闻全覆盖、无遗漏。二是提高专业性。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纷繁芜杂、真假莫辨,受众最需要的是正确信息和对信息的正确解读、正确评论。要着力在提高信息采集的品质上下功夫,采访权威信源,掌握关键线索,获取核心事实,提高对各类信息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读能力,做到有思想、有观点、有人物、有事实,在混沌迷惘中拔云见目,在众说纷纭中一锤定音。三是提高时效性。当前新闻竞争已进入“秒杀”时代,快则抢占先手、赢得主动,迟则贻误时机、被动挨打。要切实增强时效意识,第一时间发布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拼抢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社会热点第一落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快。当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快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决不能为快而快、忙中出错。
(二)议题设置能力。议题设置能力是衡量媒体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指标。谁掌握了议题的设置权,谁就能够有效引导公众的注意力,使舆论走向按照设定的方向发展。要准确把握议题设置的重点,围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设置议题,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正确义利观、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理念深入人心。要紧紧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设置议题,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问题上不回避、不绕弯,不缺位、不失语。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设置议题,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网络管理、海洋权益等涉华舆论热点上有效回应关切,在大国关系、文明冲突、安全反恐、气候变化、领土争端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要精心选择议题设置的时机。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都离不开新闻性。没有新闻由头,议题就是凭空而设。要善于抓住新闻事件,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巧妙设置议题,而不能强行灌输、硬做文章。去年7月有外媒造谣称中国政府禁止穆斯林封斋,新华社迅速组织澄清式报道,并借此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的宗教政策,相关报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点击量超过150万次,被《华尔街日报》等外媒转发,取得良好效果。“最高明的宣传是看不见的宣传”。要善于缘事而发、借力发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精心研判议题设置的效果。设置议题要从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充分考虑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受众心理,综合分析,谋定后动,做到积极呼应、有理有利有节。
(三)全媒报道能力。全媒体建设已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主流方向,无论通讯社还是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都纷纷“跨界”,打造自己的全媒体业态,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老牌大报也搞起了视频。传媒发展的现实表明,谁还固守平面媒体时代的一亩三分地,谁就可能被时代淘汰。要牢固树立全媒体报道理念,将之贯穿报道全过程,以全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为受众呈现新闻事实。特别是在重大事件报道中,要使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报道“四位一体”成为“标配”。当前,要把新媒体产品源头端策划生产作为全媒体建设的突破口,稳步推进试点工作,按照数字化、可视化、社交化要求,在报道创意、素材采集、产品设计、加工组合、形态呈现、线端发布上落实全媒体理念,加大清单式报道、一图读懂、动新闻、虚拟现实等新闻产品采集制作力度,不断提高全媒体供稿能力。
(四)资源整合能力。新华社是全国媒体形态最齐全的媒体集团,体量大、人数多、布点广,可以利用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现有的资源散落各处,没有有效地整合起来。要树立“全社一盘棋”理念,打破条条框框和部门分割,加大各类资源整合力度,使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一是加强采编力量的整合。要构建统一高效的报道组织指挥体系,充分利用总编室汇报会、全媒报道平台策划会、海外社交媒体协调会等,深化对内与对外、公开与内参、平面与网络等各采编部门和国内外各分社的沟通协作,建立策划、采访、编辑、制作、展示等全流程联动机制,实现统一指挥、协同生产、资源共享。二是加强传播终端的整合。去年我们对社内新媒体终端进行了清理整顿,关停了一批账号。要继续推进新媒体终端整合,清理整顿各类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账号,切实解决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集中力量资源打造传播主平台、主渠道、主账号。三是加强内容技术的整合。优质内容插上先进技术的翅膀,可以使传播效果以几何级数扩大。今年2月新华社推出的融合产品《四个全面》,网上总点击量超过7000万次,就是内容与技术结合的成功案例。要把内容与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在内容生产中植入技术基因,以技术创新带动内容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创意产品。四是加强社外资源的整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建立开放式合作平台,加强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科技公司、媒体同行的沟通,在人力、信息、技术、渠道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五)成果转化能力。有了好的创意、好的项目,如何迅速应用到新闻报道实践中,转化为新华社的影响力?这需要多方面的综合保障。要完善政策制度,适应创新发展需要,针对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因素,研究制订相关政策,为创新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要强化政策执行效能,加大督办力度,扫除“中梗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提供孵化条件,借鉴市场上“孵化器”通行做法,为有前景的创新项目提供场地、设施、资金等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启动和推进。这方面,要充分发挥创新基金的作用,按照“自由申请、科学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原则,对有前景的项目和产品给予大力扶持。要改进考评机制,创新项目、创新产品有没有影响力,要让用户和市场来检验,而不是王婆卖瓜。要建立真正与用户对接的评价机制,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采集有效的样本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评判,真实反映产品和项目的影响力。
四、妥善处理好创新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践行创新理念、推动创新发展,涉及全社各个方面,工作任务很多,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也很多。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坚持正确导向与推动创新的关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前提。坚持正确导向,才能确保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着力推动创新,才能提高坚持正确导向的能力。
坚持正确导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政治家办报方针,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听从党中央指挥,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时刻向党中央看齐,让党中央绝对放心。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要忠实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
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刻度”,把坚持正确导向贯穿各种形式报道的采访、编辑、签发、展示全过程,落实到记者、编辑、终审发稿人等各岗位,细化制度流程,抓好贯彻落实,筑起铜墙铁壁,划出安全红线,真正把导向与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要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工作向前推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回顾新华社发展历程,全社每项重大改革举措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一条。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率先进入经济信息领域,是从创办《经济参考报》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我们涉足互联网新闻传播,是以创办新华网为突破口的;去年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重点就放在了海外社交媒体建设上。实践证明,重点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了整体工作水平提升。
当前推进创新工作,同样要抓住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力量,取得突围之效。比如,推进全社新闻信息采编业务转型升级,要抓住线路改革这个“衣领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全媒报道平台先导作用;推动形成覆盖全社的产品创新体系,要加强产品研究院的统筹协调。
重点突破的目的,是为了带动全面提升。要把在重点项目上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推广到其他工作中。要注意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让“十个指头”都动起来,使局部与全面相配套、重点和整体相衔接,做到协同推进,防止出现短板。
三要处理好以我为主与有益借鉴的关系。推进创新要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创新主导权,使创新成果符合新华社的性质定位,体现新华特色、打上新华烙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要秉持开放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创新成果,缩短创新周期,减少成本投入,取得最佳效益。要深入研判行业发展态势,寻找最具发展潜力的合作伙伴,借助成熟的资源和成果解决自身发展瓶颈,实现“借船出海”“借鸡生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快社内外创新资源整合,把体制的稳定性和市场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用好有利于创新的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打造内外联动、灵活高效、运转有序的长效化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