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教学

2023-10-12 01:58:59夏巧丽
高考·中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问题情境高中语文

夏巧丽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教师采取的课堂构建方式也有着新的标准。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充分的解读,掌握其中包含的语文素养内容,通过构建问题情境实现语文知识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统一与协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教学展开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问题情境;教学思考

高中课程教学指导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学生要具备的优良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以及文化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在传统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构建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主观性出发,主动参与到对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中,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教学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采取哪种教学策略突出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师要重视的语文教研课题。在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定位从传统的三维目标上升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文本解读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任意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规律都是从简单逐步上升到困难,从巩固基础到发展提升。多数教师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是在完成新课时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够真正记住的多少知识,若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只局限于形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难以深入。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该阶段,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出发点,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以发现问题的阶段为起点,并在进行思考与学习的同时掌握课程知识,完成“学习”的基本过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以问题为出发点,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以提出问题为基础,要确保学生可以切实掌握知识,需要学生能够对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围绕知识进行数次思考。提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与终点,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真实教育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主观意识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对问题的分析与探究中。问题情境作为情境教学中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内在目的但缺乏达到目的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知识体系与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时形成的心理状态,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便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掌握通过语言实现思维发展的目的,从审美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阅读与体会,将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1]。

二、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情境设计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课堂形态构建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情境教学理念广泛普及,在现阶段,多数语文教师都能够认识到问题情境在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意义,并结合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活动。但从客观角度来看,部分语文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认知依旧存在误区,对于问题情境创设的内涵及构建原则缺乏准确的理解。问题情境主要由问题以及教学情境两点构成要素组成,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具有适用性与实用性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部分语文教师将问题情境创设看作趣味导入,问题情境主要应用于课堂导入环节,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为了有效地发挥出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便会更加注重对问题情境的趣味化设计。但在此过程中,问题情境设计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缺乏对问题情境内涵以及功能的全面了解。重趣味化设计、轻教学意义的设计方式虽然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当中,但问题情境的趣味性高于学生的学习本身,与教学主旨相互独立,长此以往,当学生已经熟悉该层次水平的问题情境后,便会失去对问题情境的参与兴趣,对语文教师的情境构建方法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问题情境的构建较为形式化,无法充分发挥出问题情境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方面的功能。

(二)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发展规律不符

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用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情境使抽象、复杂的知识更加直观、易懂,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多数语文教师都会将重点集中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上,以此通过完善的问题情境促进教学的有效展开。但在此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问题情境的难度低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学生虽然能够快速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点,但缺乏有效思考的过程,学生并没有在难题情境中获取相应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或是问题情境的难度高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学生在学习时无法较好地进行理解,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更多的障碍与困难,在无法适应问题情境的情况下,学生往往难以跟住语文教师的教学节奏,失去学习兴趣。此外,部分语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没有对问题的设计进行优化,造成问题与教学不符、问题不够完善、问题较为冗杂等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存在误区[2]。

(三)问题情境缺乏核心素养培养要素

在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构建主要由问题以及教学情境两点构成要素组成,其中,问题具有核心性的地位,情境具有辅助性的功能。而部分语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内容较为常规化,问题情境的设置以语文知识的教学为主,没有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以便于准备、容易操作的问题情境类型作为情境设置的主要选择范畴,如生活类问题情境、实物类问题情境,对于需要较长准备时间、操作具有复杂性问题情境的应用较少,导致创设的问题情境内容较为常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一)把握情境核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提出,在教育教学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可以应用于认知结构的构建,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必须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以自身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后能够将已有知识经验转变为新知识的起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需要结合过去所学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结合,做到温故知新。因此,语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过去所学知识与掌握的学科能力对新课时的知识进行学习与理解。

例如:语文教师在开展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时,由于《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十分熟悉,在过去的接触中,学生能够对其中的主要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如对于其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两名女性角色,学生对于二者的观点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以林黛玉与薛宝钗两名女性角色为主的相关节选部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师通过阅读经典选段推动学生阅读、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纠正学生阅读存在的偏差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选段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以人物角色分析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对林黛玉与薛宝钗两名女性角色的差异化认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选段的基础上完善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课前导入环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选段内容对学生进行设问,如部分学生认为薛宝钗具有性格虚伪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文中内容提出“在其他姐妹说三五句话后黛玉便会感到厌烦,而薛宝钗说话时黛玉为什么不会感到厌烦”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选段内容对薛宝钗的话语进行思考,了解薛宝钗的话语发自内心,再结合林黛玉向薛宝钗阐述自己身世的片段引出薛宝钗“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的话语,以此让学生从林黛玉的角度看待薛宝钗的回答具有怎样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学生便可以对薛宝钗的人物性格特点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此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将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薛宝钗转移到林黛玉,结合问题“在生病时,林黛玉的性格具有怎样的特点”引出学生的回答,并继续向学生进行提问,如“生病中的林黛玉与平时的林黛玉有哪些不同”,以此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视角转换使学生能够对人物形象进行全面了解,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让学生在改变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构建新的认知[3]。

(二)结合文化特征,促进学生文化理解

文化特征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渠道。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课程,其中的部分作品都包含文化理解与文化传承的教育元素,在核心素养要求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需要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主,同时还需要突出其中具备的文化特征,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加强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联系,重视学生语言文化的发展,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加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例如:语文教师在开展有关《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活动前,首先需要设计预习导学案,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做好课前预习,收集语文教科书外的相关学习资料,了解该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主旨。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设问,如:“《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何不能将原题中的‘焦仲卿妻直接换成‘刘兰芝?”或是结合相关内容向学生进行设问,如:“‘乐府与‘乐府诗是什么,有哪些区别,以及在应用方面具有怎样的作用?”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体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4]。

(三)结合语文感知,引导学生审美鉴赏

感觉作为学生认识并了解世界的重要依据,是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树立审美意识的出发点。从语文教科书中的作品来看,其中都蕴含不同的审美思路,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也是对作品进行审美。根据现阶段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感觉易于被多方面因素所影响,而在影响学生感觉的因素当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占据主要部分,根据环境特点的不同,学生的审美也会表现出差异化发展的形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材料感知能力的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判断能力,让学生对材料中的内容形成情感交流与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鉴赏眼光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倾向,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在开展有关《拿来主义》一课的语文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向学生进行设问,如“该作品的体裁为杂文,根据作品内容分析杂文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结合‘所以我们要用……来拿一句分析该语句在文章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让学生结合问题并以鉴赏的角度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意识[5]。

(四)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语言建构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能力,是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教研课题。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做好积累整合,掌握语境交流技能。相较于侧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而言,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学生进行阅读以及写作时,应将语言特征渗透其中,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写作问题以及文章理解误区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正确认识问题情境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性,基于问题情境构建的基本原则对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有效的解决方式。把握情境核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结合文化特征,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结合语文感知,引导学生审美鉴赏;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语言建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陈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22(25):15-19.

[2]亓宗峰.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J].语文建设,2022(11):81.

[3]何小元.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77-79.

[4]候耀国,赵丽娟.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2):220-222.

[5]王南.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策略[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2(6):2.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问题情境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06:00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09:37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1:20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42:30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3:16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1:41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