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康
在建设未来教育“新样态”的道路上,新乡市实验小学以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抓手,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培育学校德育文化、品牌特色。在课程理论的视角下,学校通过对课程开发技术的梳理,重塑德育工作,围绕“五育”并举构建“崇实”德育课程体系,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完成“塑造人、发展人”的素养进阶,最终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起未来教育“新样态”。
一、基于现实世界,确立德育课程目标
当今是一个信息开放、价值观多元、张扬个性的大数据时代,小学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情况更加复杂,难度显著增大。如何提高德育工作效能,避免碎片化的低效、无效,提升班主任育人能力和水平,成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课题,也是铸就学校德育工作品牌的着力点。
二、围绕“五育”融合,构建德育课程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体验都将对其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起重要作用。
新乡市实验小学将德育课程开发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结构,经过多次研讨、反复验证,重新规划课程结构,从整体上对学校课程设置、实施途径及评价体系进行了梳理、提炼、整合、拓展。学校构建了以“妙趣天成、亦知亦行”为目标,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三类课程为框架的全方位、立体化课程模式,把德育课程融入这一课程结构,保证了德育课程内容的一贯性和稳定性。
三、优化育人方式,促进德育课程实施
“崇实”德育课程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方面,14个种类、40余项课程,“新新好好”们在“崇实”德育课程的体验与感受中,无限接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办学理念。
(一)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部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课程包括德育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所有学科的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真正实现德育工作全员化。各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学科德育”也是德育隐性课程范畴内重要的内容。
(二)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既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也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仪式礼仪课程、常规养成课程等;选修课程包括传统文化课程、科技创新课程、人文艺术课程、体育运动课程、健康生活课程等七大类。其中选修课程中蕴含着必修项,如体育运动课程中的阳光大课间、跳绳、踢毽子等均为必修课,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则为选修课。
1.突出班队活动的德育课程实施
学校特色班级建设、少先队大中小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自主化、生活化的优势。例如,特色班级、特色中队、文化建设、班级常规管理、主题班会、主题队会、升旗仪式、红领巾讲党史、爱国教育、环保教育(植树、垃圾分类等)、国防教育等内容,灵活机动,因地制宜。
2.突出德育场域的德育课程实施
体验式学校场域育德:生涯教育(入学课程、入队课程、毕业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春节写春联、元宵做花灯、清明祭扫烈士墓、端午包粽子等);文化教育(班级文化、“两廊两园三馆六阵地”的校园文化);依托省示范性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公共区域“行走的阅读空间”营造阅读氛围,推进“校园共读”项目,打造特色阅读课程;开展“读书分享会”“世界读书日活动”“亲子阅读”等;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阅读达人”。
浸入式家庭场域育德:亲子共读、家务劳动、亲子运动、足球嘉年华等活动。
融合式社会场域育德:主题月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阅读教育等);文明实践教育(“新新好好”志愿服务品牌、“春雨行动”小分队、新文明实践活动等)。“崇实”社团课程体系,目前我校共开设五大类课程125个社团,包含传统文化课程中的舞龙、武术、空竹、箜篌等,创新课程中的机器人、编程、创客等,艺术课程中的鼓号、管乐、古筝等,体育课程中的足球、篮球、跆拳道等,劳动课程中的陶艺、面塑、基地实践等。学校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交互式虚拟场域育德:机器人、编程、创客社团、创意小视频、优秀网文、安全体验学习、线上主题班会、专题教育等。新乡市实验小学融通整合不同场域的教育资源,达成目标、主题、资源、时空四个方面的整合,让孩子的成长跨越时空。
(三)实践课程
实践活动是德育的生长点,同时也成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平台。在管理过程中“新新好好”小当家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主要包括班级内轮岗、竞选结合、值周和常规协作,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同时,实践课程还融合了红领巾寻访、研学课程、行走的思政课、“新新好好”志愿服务队、“春雨行动”小分队,以及家务劳动、志愿服务、劳动实践、行走的思政课等。在实践课程管理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资源的社会性、知识的互补性、交往的合作性和素养的发展性,从而使课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育苗园、加速器、孵化场。
四、指向核心素养,创新德育课程评价
核心素养聚焦的是人所应该具备的最关键、必不可少的素养,直指“教育应该培育什么样的人”,这与德育工作所研究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不谋而合。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检验课程设置是否有助于学生全面、终身、个性化发展,以何种方式及标准进行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能够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是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矯正能力的依据和标准,同时也是落实“亦知亦行”的关键。
(一)争章式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依托红领巾争章评选方案,根据评选标准,设置“爱国之星”“环保之星”“运动之星”“文体之星”“科技之星”等。不同颜色的“新新好好”代表了不同领域的优秀学生。
(二)协同式评价,聚焦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主体,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理解和支持。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教育离不开家校社协同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学校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并将孩子的正向言谈举止通过成长记录、朋友圈、短视频、美篇等形式展现,让孩子享受成长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三)展现式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通过经历学习活动、同伴相处、团队协作、个性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经验,鼓励学生多元、个性化发展,以激励、导向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丰富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实的学习经历和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新乡市实验小学已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孕育的苗圃,在推进落实“双减”政策、丰富德育课程设置、提升德育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成就孩子幸福人生,打造有人性、有故事、有温度、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