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玲 李文
摘 要:高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步伐始终缓慢,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途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本文通过对某师范类高职院校大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从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科学管理三个支撑点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让很多的大学生了解、掌握、参与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真正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影响;专创融合;校企合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决策部署,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要求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这一举措为高职师范类院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尤其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进行融合,推动“三教改革”创新发展,对于高职师范类院校而言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要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薪火相传。然而,當前高职师范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师资队伍缺乏及专创融合的教材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本文结合高职师范类院校发展的特点,通过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管理三个维度,探讨高职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一、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某师范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通过在线问卷方式,发放了813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13份。问卷对象包含一年级到三年级在校学生,由于是师范类高职院校,其中女生的平均占比为84.6%,男性占比为15.4%。
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在参考相关文献及调研某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包括大学生的基础信息、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创新创业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的关键要素四个部分,共涉及26个题目,基于研究需要只对部分题目进行分析,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802,效度KMO值0.738,说明信度高,比较适合提取数据。
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年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想法、兴趣、培养及实践的影响相关性显著,因此本文以年级作为自变量,以其他因素为因变量进行了差异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想法、兴趣、概念认识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创新创业想法、兴趣不同,大一、大二的学生有创新创业想法的人数比例较大,兴趣较为浓厚,但同时也处于迷茫状态。大三有3761%的学生没有创业的想法,8.26%的学生不太感兴趣,4.59%的学生没有兴趣。在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上,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开发一个创新项目或开创一份事业。主要原因是大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很多事情的兴趣感比较浓厚,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而大三的学生因考虑到就业、学业的多重压力,精力不足,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常常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害怕失败不敢尝试。同时,本文中的高职院校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三上学期,学生接触创新创业知识较晚,对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掌握不深入,单纯只是停留在就业层面。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80%左右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近90%的学生对现有学校开设就业创业课程表示支持,说明在国家开展双创活动的大背景下,双创教育已经赢得了高校及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入。但就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来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方面,大一学生有83.93%的学生未参加过相关活动,有9.64%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大赛,6.43%的学生参加过设计大赛,与专业相关的比赛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创业大赛活动较多,专业类的创新创业比赛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大一学期没有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实践的机会较少,高职院校大多比较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教师对于学生在技能和专业方面创新引导不足,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较少。
(三)家校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多学生认为创业的动力来源于家庭、就读高校或专业、社会媒体,创业的阻碍来源于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经验,说明家庭、社会、高校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创业过程需要社会的关注、国家的大力扶持,高校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并通过搭建校企、校社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专业知识的储备、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市场分析及心理承受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讨论
(一)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
王占仁指出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当其冲的是教师培养。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明确创业价值、激发创业愿望、发挥创新潜能[5]。
创新创业教育涵盖的学科范围广泛、知识结构复杂,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广泛的社会资源。本研究中涉及的创新创业教师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实践经验欠缺,能够给学生提供的资源和平台有限。
大多高职院校建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由双师型教师来担任,但仅仅也是从专业的领域指导学生,专业以外的如营销、金融、法律等服务性的专业知识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成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整合学校教师资源,将双师型教师、金融、法律、营销、经济、心理健康、行政管理等专业老师吸纳进来,组建一支导师团队,也可以吸纳校外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导师团队,定期开展指导沙龙,对可以转化的项目进行打磨指导,最终进行项目孵化期。同时,可以开展师生共创,指导老师提供项目资源,吸纳学生共同参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
刘剑友认为高职院校现有的双创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时,只设置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创业基础等课程,该类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性、整体性不足,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6]。依据本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一是创新创业萌芽期。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在原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通过分组授课、案例分析、活动训练的方式进行巩固,通识知识方面增加营销、电商、法律、会计等内容,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了解基本的创业知识;二是创新创业形成期,从大二学生中挑选一部分对创新创业感兴趣、有意愿、专业知识功底扎实的学生开设选修课,在课程内容上增加行业认知、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市场需求及创业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自行组成团队,与授课老师一起确定项目,并结合SYB创业培训,形成创业计划,导师根据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筛选好的项目进行指导;三是创新创业成熟期,大三階段主要内容是对项目的打磨,并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模拟训练,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完善创业计划,形成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商业计划书。通过三个时期的训练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真正去创业,而是学习怎么掌握和运用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方法,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竞赛中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学校可以提供项目转化孵化器或者和企业进行合作,入驻孵化器进行实践,最终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维度。
(三)加强科学管理水平,搭建校企合作孵化平台
张兰勇研究表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7]。从每年的“互联网+”大赛结果来看,优秀的项目必须要了解行业需求和痛点,都要和企业有接触,甚至是拥有一支行业内最具权威的导师团队,才能最终站在领奖台上。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项目的落地和转化,就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孵化器。如某大学选择与专业结合度高的电子信息产业支柱企业或行业学会,如美国TI公司、利尔达、合众达等和中国电子学会等签约“校企共育”协议,开展TI大学计划、利尔达物联网学院、周立功3+1创新班等合作项目,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开展“校企共育”,企业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最新的工程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学生实习实训科研环节,企业工程师、管理专家成为指导团队成员等,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8]。因此,校企合作是把双刃剑,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践获得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技能提升培训,了解行业需求,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培训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育人的主体,承担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教育的培养要从人才、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及专业行业的发展需求,从育人队伍、专创融合、实践平台入手,循序渐进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传授给学生,让大学生从思想意识上激发创新创业的想法,主动融入创新创业的环境,在专业技术相融合的基础上,渐渐转入创新创业的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推动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
[2]邹亮.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理念和思路—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35):9293.
[3]黄培蕾,钟雨杏,盛稚晰,等.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文社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路径研究[J].城市观察,2022(6):128143+163164.
[4]韩燕霞.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问题反思与重构[J].江苏高教,2022(12):122127.
[5]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与周边关系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126.
[6]刘剑友,周晓莹.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实践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1):8991.
[7]张兰勇,李冰,李芃,等.基于产教融合的自动化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2(33):3942.
[8]戴亚虹,李宏,邬杨波,等.新工科背景下“学践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7(12):189195+225.
基金项目: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9年校级科研项目“近三年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情况调研及对策研究——以川北幼专(2017—2019)为例”(编号:CBYZ19Y011)
作者简介:霍晓玲(1987— ),女,汉族,宁夏中卫人,硕士,专职辅导员、教务处干事,研究方向: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李文(1987— ),女,汉族,四川广元人,硕士,教学督导处干事,研究方向:教学质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