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乡土特色文化的有效策略

2023-09-07 08:48姚春
新教育·科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策略双减

姚春

【摘要】“双减”背景下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渗透乡土特色文化会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发挥主体地位。文章主要探究了“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乡土特色文化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利用乡土特色文化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提高核心素养,实現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双减”;初中生物;乡土特色文化;有效策略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利用乡土特色文化来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应用生命科学,提高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科学认知[1]。教师理解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科学,会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从地域实际出发,会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实现学生更好地理解乡土资源中所包含的生命科学。“双减”背景下学生通过对乡土特色文化分析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深化对知识的认知。

一、渗透乡土特色文化的原则

1.教学目标的重点性

“双减”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与乡土资源相结合,突出乡土特色,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制定乡土特色文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生物特征,在探究中收获知识,教师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会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了解当地乡土特色文化,解决教学重点难点[2]。例如在学习《生命科学》第三章第四课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理念,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目标:认识饮食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学习在日常饮食中遵循的原则,学以致用,并为家人设计一份爱心食谱。教师结合乡土特色文化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目标,会促进学生了解当地哪些食物对健康有帮助,学会科学饮食、合理饮食,在日常生活中均衡膳食。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乡土特色文化选择食物,会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特点,提高对食物的科学认识。

2.教学问题的情境性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有效的情境会促进学生融入其中,产生兴趣,促进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主动分析和探究。具有乡土特色的情境会给学生一种熟悉感,促进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本课的探究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为什么我们这里会有很多长寿老人呢?”“饮食不合理对健康有什么危害?”“你知道哪些食品对健康有危害?”在问题情境中,学生会主动思考并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有很多对健康有益的食品,这是老人长寿的关键,增加学生的自豪感,为家乡感到骄傲。思考问题时,学生也会想到,有些青少年超重、偏食或者是贫血,甚至会患上严重的疾病,主要是因为食用了一些有害的垃圾食品。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会认识到饮用健康的食品才能够促进身体健康,使学生感受到选择健康食品是健康的关键,最好选择健康的绿色食品,促进学生将知识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更好地分析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当地的乡土绿色食品,促进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双减”要求。

3.教学任务的应用性

“双减”背景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乡土特色文化,并灵活与课堂所学知识结合,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教学任务,通过灵活迁移的方式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为家人制定一份爱心食谱”,灵活应用当地食物来设计和制作,实现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了解当地特色美食。学生在设计食谱过程中会关注合理膳食,结合当地特色来设计爱心食谱,想到当地对身体有益的食物,精心准备,认真设计,在制作过程中关注家人的健康,将知识灵活应用。教师为学生布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结合乡土特色文化进行设计,关爱家人健康,在应用中提高对乡土特色文化的认识。

4.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认真观察,主动思考,通过积极体验的方式收获知识[3]。在整个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着乡土特色文化来渗透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不断地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要利用乡土特色文化来串联整个课堂教学,从头到尾向学生渗透乡土特色文化,促进学生用乡土特色文化检验和巩固知识。例如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课堂伊始教师可依然给学生思考:“当地有哪些绿色食品?”课堂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哪些当地食品要多吃,可以作为主食?哪些食品要少吃?哪些食品要适当吃?”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会更好地了解当地饮食特点。在课堂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结合当地特色食品进行膳食金字塔安排,如何安排才合理?”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学生会清楚地了解当地乡土特色食品,明确哪些食品对身体健康有益,哪些会促进身体健康,学会在选择食品时关注品质,学会营养搭配,掌握规律饮食,在学习过程中深化认识,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

二、乡土特色文化的渗透方式

1.现代媒体设备展示

“双减”背景下,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主观观察的方式来了解知识。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是学生观察到的只是常见物种,很多乡土特色资源都是学生没有见过的。例如宿迁有十大特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泗洪大闸蟹、洋河大曲、泗洪大枣、泗洪大米、乾隆贡酥、双沟大曲、丁嘴金菜、洋北西瓜、盐水鸭、王集小团饼。学生对当地具有特色的食品很了解,但是对于它们的制作并不是很熟悉,通过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媒体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乡土特色,激起学生心中的乡土自豪感。学生在视频中会看到泗洪大闸蟹的生活环境以及生长过程,了解它们生活需求和生活条件,会从生物学角度对大闸蟹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进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特产感到骄傲。很多地方特色学生也是只有耳闻并不是非常了解其制作过程。通过视频展示,学生会真实地看到这些特产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在体验中更好地了解当地特产的生长环境和制作过程,在体验中内化知识。

2.问题牵引主动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上用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会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思维,提高探究能力。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用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围绕着乡土特色文化来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例如在本课的课堂探究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作为宿迁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长寿呢?长寿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会活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融入生活探究中,主动思考,了解宿迁乡土特色。学生会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分析,从宿迁当地的环境分析,从人们的身体素质分析,从人们的饮食以及运动习惯等角度分析。通过多角度探究,学生会成为课堂主体,更好地通过思维活动理解知识,成为课堂主人。

3.学生调查搜集记录

陶行知曾经提出“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主动调查搜集,促进学生真实地了解乡土特色,在实践中体会到家乡的特色。调查搜集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通过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能动性,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学生主动探究乡土特征,会促进学生了解当地的特点。例如泗洪大米是宿迁的特色,为了使学生了解它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的土壤性质,了解大米的生长状况,调查水源质量及影响大米生长的其他因素。学生通过主动调查会积极参与到实际活动中,在体验中了解地方特色,在体验中产生探究的兴趣,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落实“双减”。

4.结合生活观察整理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利用生活资源来引导学生探究乡土特色文化[4]。学生参与到生活观察和整理中会充分地发挥潜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在探究中主动筛选,内化知识。例如在本课的探究中,学生非常喜欢吃当地的泗洪大闸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大闸蟹的生活环境和生物特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课,带领学生通过观察的方式了解大闸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特色的生活条件。教师结合生活带领学生观察整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有效地开展乡土生物特色引入生物课堂教学。

三、优化乡土特色文化渗透技巧

1.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探究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发挥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方式来思考知识,会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主动体验中收获知识,提高认识。在本课的探究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析:“什么样的食品才是健康的呢?宿迁有哪些绿色食品呢?”学生主动分析和探究会结合当地特色思考,主动融入对当地具有乡土特色文化的食品进行逻辑推理和探究,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加工,在分析中强化认识,更好地了解具有乡土特色的食品。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

乡土特色文化会给学生带来一种熟悉感,激活学生的已知知识,促进学生借助已知的知识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在体验中理解知识。例如课堂探究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宿迁盐水鸭的制作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出鸭子的出生、成长、成熟以及烹饪过程。学生会围绕着宿迁鸭子的成长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当地特色文化,更好地形成对家乡的认知,产生建设家乡的意识。学生主动参与会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主动性,通过活跃思维的方式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在主动感知中成为学习主体,有效落实“双减”政策[5]。

3.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开阔视野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合作交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探究当地乡土特色文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来共同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展示出乾隆贡酥、洋北西瓜、王集小团饼等具有乡土特色食品的图片,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说一说这些食品的制作原料,吃起来的口感,对身体有怎样的好处。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会成为学习主体,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学生对当地的食品都会有一些认知,通过交流的方式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食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在加工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更好地进行知识加工和处理。学生在对食物的探究中不仅仅会了解食物,也会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在主动加工知识中提高环境认识。学生也会在探究中更好地了解具有乡土特色的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特色文化。

4.基于乡土课堂作業,主动渗透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5]生活和教育是相互依存的,乡土特色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乡土特色文化会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抽象概念,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促进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宿迁的美食进行一个旅游路线设计,促进学生在旅游中一边了解宿迁环境,一边了解当地美食,在主动探究中品美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会围绕着宿迁的美食进行分析,探究具有乡土特色文化的食品和植物,了解当地特色,促进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学生在旅游线路的设计过程中会关注美食,关注生态环境,在探究中提高环保意识,更主动地保护当地的生物,无形中提高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特色文化会给学生一种熟悉感,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通过主动加工知识中产生学习热情,在主动探究中了解宿迁的生物多样性,体会到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气息,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学生在探究中会产生求知欲,更好地从生物角度来分析当地特色,通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总结概括,形成系统性整合,促进学生灵活迁移应用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参考文献】

[1]孙丽.乡土生态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4).

[2]刘珊.乡土生态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8(01).

[3]王玲.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生物课堂顺利进行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03).

[4]金亚琴.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7).

[5]唐艳武.乡土生态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新课程(中),2018(12).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有效策略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