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涛
摘要:“双减”背景之下,紧抓数学课程的本质属性,科学、有效地设计数学学科作业已迫在眉睫,数学教师应该构建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学形态为两翼、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作业设计系统,引导学生开展多样的学习实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作业的功能,不仅是支持课堂教学和学习,更应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学意识,形成自学能力。教师通过作业开展教学实践,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成熟的自主学习者。作为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应当彰显育人导向,承载育人功能。
关键词:长程作业 核心素养 大单元主线 量感
作业要关注课堂教学无法达成的需要,作业目标要倡导素养立意,教师该如何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并及时跟进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从作业类型来看,长程作业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背景下的作业设计需求,值得深入探究。
一、意义探寻:关于长程作业
(一)什么是长程作业
“长程学习”是指在整体把握学习目标的背景下,放长学习过程、思考过程、理解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能更从容地学习和思考,实现深度学习,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领悟,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长程学习”的具体实践样态可以有单元整体学习、长作业、项目式学习等。
而长程作业是指学习过程长、完成周期长的作业。要想发挥长程作业的最优效果,必须在“大单元教学”或“项目化学习”的组织架构下,着眼“三长两短”,才能实现基于“大概念教学”下“可迁移性理解”的长效迁移。
(二)长程作业的特点
1.学习过程长——基于深度学习的长程学习
长程作业的前提是基于深度学习的长程学习。这里的“长”不是指时间的长短,而是强调放长学习过程、思考过程、理解过程,让学生能更从容地学习和思考,从而促进知识的联系综合、迁移应用,实现深度学习。长程学习有多样的实践形态,如大单元学习、长作业、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2.完成周期长——设计周期是单元学习或项目化学习
长程作业的内容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或“项目化学习”,以单元为最小设计单位,完成时间通常以“周”为最小时间单位,甚至以“月”“学期”或“学年”为完成周期。
3.迁移发展长——作业成效是素养提升与迁移运用
长程作业的结果是基于“大概念教学”下“可迁移性理解”的长效迁移。能真正关注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如行为习惯、生活能力、意志品质、思想品质等得以提升。
4.书面作业短——立足五育并举的一减两增
长程作业是以探究为主、类型多樣的创新作业,作业学习过程和完成周期虽长,但书面作业少,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乃至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多,体现的是五育并举的育人精神。甚至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作业清单。笔者认为这种通过减少书面作业、增加实践探究类个性化作业的方式,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推动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5.反馈周期短——着力减负增效的评研机制
基于深度学习的长程作业,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和实施,作业的周期虽长,但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实现及时反馈。内容包括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采取集体讲评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以及学生自己结合表现性评价进行的自评和互评。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数据收集和分析。
“长程”是更加开放的、周期更长的,可以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品质以及核心素养都有积极影响的一种综合性的实践研究。教师可以从一个单元小主题、小项目切入,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学生进行实践研究,从而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实施探索:“测量”大单元长程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一)厘清单元知识主线,为作业设计搭建“脚手架”
长程作业需要厘清单元知识主线。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测量”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理解了这两个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分米、毫米与千米。在后续的学习中该单元的知识还会关联到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等。长度单位在生活中虽然无处不在,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却不多,学生对这些单位没有理解到位便很容易混淆。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单元的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这些长度单位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并在生活中找到各个单位的参照物。
(二)摸清班情、学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长程作业
新课标“教学提示”部分提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要“结合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积累的有关图形经验,以感知为主”,并给出具体建议:“图形的认识教学要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教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根据以上观点我们与科学老师一起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了该单元的知识之后完成一项长程作业《豆芽一周高度生长变化观察记录表》(如图)。
通过记录豆芽生长变化情况,让学生去观察豆芽高度的变化,并拍照记录。在测量高度的时候要让学生用手先比划和估计豆芽的高度,再用直尺测量,培养学生的量感。数学课程标准对量感进行了具体阐释:“量感主要是指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的情景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与种豆芽活动相关的反馈和讨论,教师让学生从豆芽发芽第一天开始拍照并记录数据,说一说小豆芽每一天的生长情况,比一比,谁的小豆芽长势最好。通过四人小组活动,引发学生描述长度、比较长度的热情,在感受生活中长度单位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去理解它们的意义。教师可让学生用手比划比划小豆芽每一天的高度,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各个长度单位。再让学生说一说小豆芽每天的生长高度,在不知不觉间引导学生感知长度之间的计算,例如复式长度单位的计算可以把相同的长度单位直接相加减,也可以通过1厘米=10毫米的换算,将复式长度单位换算成单式长度单位后再进行加减计算。有学生说第6天,豆芽长得很高了,有8厘米,第7天有1分米多了……在小豆芽生长的过程中感知长度,由最初毫米到厘米,最后到达分米,每天一点点感受长度的变化,看似一点点,但是这个是学生对长度的感知,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启蒙,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不但可以让他们更深入理解知识本质,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从一维空间拓展到二维空间最后到达三维空间。
三、总结升华:大单元长程作业实践后的体会
从大单元角度设计作业,势必要思考作业和知识技能掌握、思维能力培养等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一定不是将作业孤立地进行设计,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
(一)作业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作业设计要与学习目标一致,针对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及“四维目标”,有效适宜地设计作业,并把“评价”嵌入作业布置之中,充分发挥激励学生学习的功能。其中还要考虑到目标达成和作业之间的学习过程及情况,目标与作业要一一匹配,但在学生学习之后,根据学情有一些作业可以适当地精减。
(二)趣味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根据学情,作业的布置可以进行分层设置,使作业的内容更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分层的同时也要注重趣味性,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愿做、乐做。
(三)實践活动与书面作业相融合
很多知识技能并不一定要通过写写算算才能获得,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了,更能用心去完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控制书面作业的量,要符合各年级书面作业的时间要求,适当布置实践类作业,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也就是学了知识之后,学生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由做题到做事,由做事到品格的发展。
(四)针对性与科学性
笔者认为大单元作业的设置一方面要指向学科本质的理解及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要体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同时要设计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作业,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考虑作业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从“双基”到“四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变迁,体现了教育理念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通过大单元不同课时作业内容、要求的统筹思考,可以加强不同课时作业内容与要求之间的关联。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笔者希望教师能不断思考,彼此碰撞,探索优化作业设计的方法,用实际行动落实“双减”,让减负增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