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玲 周尚聪
【摘要】“双减”政策、课后服务的实施,再次引发教育工作者对社团课程进行思考和定位,因为社团活动已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文章从分析“双减”背景下社团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出发,从社团课程开发的统筹规划、动态建设、拓宽平台等方面,论述小学社团课程的建设策略;从自愿选课原则、个性发展原则、情感体验原则、开放协调原则等方面,研究小学社团课程的实施原则和实施策略;从社团课程的课程开发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业发展等方面,论述小学社团课程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双减”背景下小学社团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为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双减;课后服务;社团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3—0048—04
“双减”工作是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生动实践,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做好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而做好课后服务的关键在于开发贴合实际的多样化社团课程,从而有效开展社团活动。经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受课程开发、活动创新、技术指导、学科融合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其中社团活动课程的开发尤其重要。基于此,笔者结合所在县域学校的课后服务情况,围绕“双减”背景下小学社团课程的开发,从社团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社团课程的建设、社团课程的实施、社团课程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社团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从2021年教育部出台“五项管理”开始,“双减”工作越来越重要,落实“双减”工作刻不容缓。2021年7月,为了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加大力度规范校外培训,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落到实处[1]。2021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此前,基于学生家长下班迟、孩子放学早无人监管的现状,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5+2”模式的学生课后服务,既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又可以解决家长无法按时接送学生的难题[2]。这项举措是一项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民生工程。2021年秋季,课后服务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课后服务的落地,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语数外”不再是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课程,学生要获得的不仅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渴望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开阔视野[3],扩展认知面。在这种背景下,社团课程进入学校教育活动是必然的,社团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拓展,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助力。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社团课程的建设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目标有这样的界定: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4]。通过对社团课程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社团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
(一)提纲挈领,统筹规划
“双减”背景下小学社团课程的规划,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对社团课程进行整体谋划,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愿景、学校特色及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同时,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学校特色、县域特色资源等对社团课程统筹设计,然后形成学校层面的社团课程开发规划。每学年初,根据学校社团课程的可行性、学生的年段特征、师资情况、学生发展和课后服务的要求等,制定具体的学校学年社团课程实施方案,对具体的社团活动进行安排。
在学校社团课程开发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笔者所在的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开发适合学生成长和發展的社团课程。社团课程的开发教师一般有专业特长,并对某个社团项目有浓厚兴趣,如有的数学教师喜欢3D设计和航模,有的语文教师善于厨艺和蔬菜种植。不仅如此,学校还邀请校外人员,如当地文化馆的国画、书法、秦腔、线描画、陶艺等文艺名人,到学校参与社团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二)多元设计,动态构建
“双减”背景下的社团课程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鼓励教师、学生与学习环境、社会积极对话,进而设计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社团课程的基本框架,包括课程简介、开发背景、课程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适应年级、实施条件等。在课程纲要的指引下,编写课程内容,整理辅助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在社团课程的建设中,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话的理念,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进行设计,构建多元、开放、系统、动态的社团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在社团课程中,教师可以传授专业知识,以训练技能和开发潜能为主,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笔者所在学校的水粉画社团成员是四至六年级学生,在该社团中,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分为基础组、发展组、创作组。基础组的学生学习基本的构图和上色;发展组的学生临摹画作;创作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KT板上一人或多人合作创作,除了在课后服务时间,他们也可以在其他自由支配时间创作。
(三)拓宽平台,实现价值
拓宽学生社团学习、活动平台,可以使社团活动成为学生参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生活探索、经验积累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本地教育局每年都会组织少年宫成果展演、足球联赛以及科技航模、经典诵读、合唱、舞蹈、器乐等比赛,学校也会在每个学期组织主题社团实践活动,将传统节日和学校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主题节日紧密结合在一起,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展览和研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社团课程的实施
(一)小学社团课程的实施原则
1.自愿选课原则。社团课程是学校课后服务中的重要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新颖生动。学生选课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学年结束后,如果觉得不适合,可重新选择其他社团项目。对此,学校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分年段实施社团课程。笔者所在的县域小学社团课程正是如此实施的,学生数多的学校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实施,学生数少的学校分为低、高两个年段实施社团课程。
2.个性发展原则。在小学社团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集多种体验于一身,鼓励学生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中,形成认知、观察、思考、联想、情感、习惯、气质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培养一项或者多项特长,如书法、秦腔、乐器演奏、劳动技能特长等,实现全面发展。
3.情感体验原则。小学社团课程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创设体验情境,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走进自然和感知社会中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在实践体验、探究创造中获得多方面能力,在合作交流中提升综合素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开放协作原则。小学社团课程的实施不应局限于课堂、教材中,小学社团课程的实施应是开放、多元的,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小学社团课程的活动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注重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所获得的积极体验和个性发展。小学社团课程的实施,既需要教师之间通力协作,又需要社会、家长与任课教师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在学校,笔者负责校园小记者社团,小记者们在采访其他社团活动时先去体验相关社团活动,他们参加过甘肃广电小记者研学实践活动,报道过县域大型文体活动,在这种开放的活动课程中获得了成长体验。
(二)小学社团课程的实施策略
1.授予学生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小学社团是在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设的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主的第二课堂,是学校在课后延时服务阶段所组织的选修课程。关注社团课程的开设质量,既能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实践的乐趣,又能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技能,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的沙画、剪纸、多米诺骨牌、创客等社团课程都最大限度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完成了很多精彩的作品。
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学生自我锻炼。社团课程的延伸是生活实践,因此,社团课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社团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在生活实践中锻炼自我,提高能力。作为社团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带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全面发展,这样的实践是一个由易到难、逐渐体现更高能力的社会实践体验。笔者作为学校小记者社团课程的实施者,在学校或县教育局组织相关活动时,会把小记者带到现场,让他们进行新闻采访、写作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这些小记者的语言表达、新闻写作等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
3.扩展学生视野见闻,鼓励学生自我拓展。社团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旨在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见闻。在社团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紧跟时代脉搏,将前沿的知识、最新的案例引入教学活动中,使學生能够放眼社会、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多元开拓、多元塑造、多元发展。天宫课堂、现代农业、前沿科技等都是很好的社团课程资源,基于此,笔者所在学校的创客社团开设了科技设计课程,带领学生体验创客作品设计。
4.关注学生心灵成长,鼓励学生个性成长。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在教学设计和开展活动时,和学生沟通交流,走进学生内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发展目标、价值认同和能力,使他们真正获得心灵和个性成长。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社团课程的评价
使小学社团课程充满活力,评价制度是重要保障。小学社团课程的评价需要体现创新性、灵活性。小学社团课程的评价是围绕课程开发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学业发展的动态和立体评价,这样的评价能更好地发挥社团课程的优势作用。
(一)课程开发设计评价
该评价主要包括课程开发结合学校课程开发方案,符合学校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清晰明确;教学内容设计遵循知识技能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活动组织评价
该评价主要是对社团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对社团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评价,其中包括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方式等方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促进社团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学生发展评价
该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社团课程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尊重和体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当然,学生社团课程评价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社团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无论是课程开发设计评价,还是教学活动组织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都要将他评和自评贯穿其中。
“双减”政策的实施,课后服务的落地,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育工作者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而社团课程是“双减”和课后服务的主战场和生力军,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参与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均有益处,给青少年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 t20170304_298203.html.
[3]张玲娟.试论校外小记者社团的课程体系[J].少年儿童研究,2013(03):08-13.
[4]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