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艾佼 汤馨 张袁绮 罗杨鸿 赵秋 于敏章
【摘要】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实践育人的表现,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条件。新时代环境下,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机融合在育人环节具有突出优势。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二者有机融合发展,但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还面临着困境,二者融合仍具有挑战。文章认为高校可以从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拓展实践场所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融合。
【关键词】地方高校;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3—0033—05
近年来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它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1]。2022年5月,教育部更是批准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全国各高校中首次设立。可见,国家愈发重视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同时为当代教育者培育新时代人才提供行动指南,深化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客观必然性。笔者从地方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意义与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出发,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地方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
劳动教育是构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我国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呈螺旋式上升发展状态,在多方面遇到发展瓶颈。此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融合方法、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融合。
(一)国内研究
1.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越加细化,生活进入智能化时代,优越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赋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受到了两代人的共同呵护和关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错误的劳动观念,视劳动为一种“负担”。同时,家长执迷于成绩而忽略劳动成为高校学生劳动意识薄弱的“帮凶”[2]。另一方面,智能化的时代,在促使高校学生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懒惰”,如,扫地机器人、机器人厨房等,这不仅造成学生缺乏主动劳动和自我驱动的自觉性,还使学生缺少相应的社会劳动实践。这给高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增加了不少难度。
2.劳动教育形式化和非专业化。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始终没有逃出教育形式化和非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大多教育途径选择照本宣科,没有与实践相融合,使劳动教育始终落不了地。首先,劳动教育纸上谈兵,让学生感到套路化、空洞化,制约了劳动教育入脑入心,不能达到真正目的。如,只将劳动教育放在教室内,保持师授生听的模式,缺少创造性劳动、实践性劳动以及复合型劳动等劳动形态。同时,劳动教育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缺乏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其次,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过于传统单一,无法持续吸引学生兴趣。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目前高校相应推出一些固定的劳动教育,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投入,主要表现在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建立实训基地、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顶岗支教等。但与其他人才培养教育相比,劳动教育的丰富性与专业化仍有差距。同时上述的活动并不是所有高校学生都会参加,做不到范围全覆盖,更无法保障高校的劳动教育真正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中。
3.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不足。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就必须切实加强条件保障。而从目前劳动教育发展状况来看,高校学生缺乏充足且丰富的劳动实践场所和劳动实践工具。大多数高校没有特定的劳动教育场所,大多以教室为主,很难在现有的学校范围内新建劳动实践场所,因为大多高校土地利用率呈饱和状态。同时缺少高校专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长期对劳动教育的弱化以及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劳动教育师资不足,从而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
(二)国外研究——以发达国家日本为例
日本劳动教育的特点主要呈现两个方面:劳动教育法律法规的建立和相关体系的完整。一方面,从历史来看,日本重视国民劳动教育,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成劳动教育完整的体系结构,使劳动教育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中发挥最大作用。同时也充分发挥了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947年,日本便颁布了《学校教育法》,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细致规定,逐年将其内容不断完善,适应社会发展。2006年,日本政府修订了《教育基本法》,修订后的《教育基本法》进一步凸显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强调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未来职业与自身生活的关系[3]。与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相比,拥有法律支撑的日本劳动教育早已处于不同等级。另一方面,在日本,劳动课程是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对劳动教育设有专项考核,不再视为一门副科。同时教师会对学生劳动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其获得感、荣誉感、成就感,促使劳动教育实现良性循环。
二、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机制研究的意义
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国家与地方高校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导向性作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地方高校的思政教育承担着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责任。以下是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机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培育新时代人才
促进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使我国历史中丰富正向的劳动资源得以在地方高校的思政课堂里焕发新生,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育中,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模范的榜样力量,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劳动观,明确劳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一是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其中,劳动也是组成“德”的一部分。劳动观是人对劳动的根本认识。坚持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从而达到内化于心的作用。学生只有真正接受了劳动教育的熏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培养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在课堂内外,将劳动模范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和劳动模范精神,形成热爱劳动的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向榜样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三是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培养大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在正确的劳动观引领下,实现学生在个人实践中的全面发展,达到“德智体美劳”的要求。总之,促进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为新时代我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效路径,同时为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基础准备。
(二)提高地方高校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有提高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作用。如何发挥劳动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也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劳动本身就与大学生的个人实践和整个社会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与劳动教育资源相结合,进而融入具体的大学生劳动实践中,十分考验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一环加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两者的有机融合,打破了过去高校教学不太关注劳动教育的局面,有助于地方高校在教学中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劳动的独特价值与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之成为全方位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总之,促进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任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丰富了课堂内容与课堂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从整体来说,两者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
(三)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发展
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各自的发展。一是通过有机融合的机制,地方高校的劳动教育找到了课堂宣传教育的载体。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在高校进行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有机会、有资源、有空间接受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再是被人忽视的一环,可以真正在培养人的主阵地上发光发热,发挥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同时,在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给劳动教育的开展树立了前进的旗帜,指出了正确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而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得劳动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不会偏航与迷路,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路线上前进。二是在融合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劳动教育素材被有效地挖掘出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用接地气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相统一。促进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各自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路径
当前地方高校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还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是对于推进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逐渐完善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因此,高校必须克服困难与挑战积极推进二者融合。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一)把握育人原则,树立“融合育人”的教学理念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明确指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和健全的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基于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为劳动教育铸魂育根的作用。深挖潜藏在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中的劳动因素,建立系统详细的融合课程发展体系,推动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二者的融合育人作用。同时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进一步实现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4]。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处于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要加以正确的理念灌输,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具有勤俭、奋斗等精神的社会优秀人才。
(二)创新教育理念,培养专业高效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教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面临复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針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高校要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培训工作,坚持并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教师对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认识并形成合力,提升开展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自发性,进而提高复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专业水平,壮大复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系统的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同时完善各项评价标准,对优秀教师加以奖励,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自身出发,激发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劳动教育对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构建教学新格局[5]。
(三)完善教育体系,健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机制
劳动教育是一项具有鲜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系统工程,也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6]。将劳动教育高效融入思政教育,首先,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体系,并基于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其次,高校要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大学生能真正从这些课程中学习劳动知识与劳动精神,成为具有奉献、创造、服务等意识的新时代青年。最后,学校应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与结果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而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从中体验劳动带给人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进而让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
(四)拓展实践场所,开展广泛多元的融合教育实践活动
劳动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大力拓展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劳动能力,将劳动意识真正扎根于学生心中,充分利用社会的各方面资源,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实践场所,实现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并从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培育特点入手,实现三者的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扫地、买菜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在学校,可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校园清扫工作、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等,加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的培育;而社会各界也要承担好宣传“排头兵”责任,积极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的精神风气与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搭建平台,促进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合发展。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形成有效衔接的正向合力,不仅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社会有志之才[7]。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掌握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更应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责任。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互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07(01).
[2]赵宜涛.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21(16):18-20.
[3]王潇.日本劳动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启示[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1(02):105-108.
[4]吴雨诺,徐文娜.高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基本维度与实践路径[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100-103.
[5]徐东,赵亚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19):119-121.
[6]乔娟,杨玉仁.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现实困境与选择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03):48-52.
[7]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维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82-87.
(本文系2022年度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装备科研课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EFR22007R2;中国电子劳动学会2022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发展课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iel2022008;教育部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14389056)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