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贤山
【摘要】集团化办学就是要通过集团内各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共同提高,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要确保集团内各校的教学质量跟集团牵头校保持一致乃至稳步提升,必须打造教学教研协同发展共同体。文章结合集团化办学这一背景,提出要打造教学教研协同发展共同体,教育集团要抓好“三组两课三平台”建设(“三组”指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两课”指课堂建设、课程建设,“三平台”指校本研训平台、校内外交流平台、校内外競赛平台)。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教学教研;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3—0059—04
集团化办学就是要通过集团内各校的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要确保集团内各校的教学质量跟集团牵头校保持一致乃至稳步提升,围绕教学质量开展的教学教研协同发展是一条必经之路[1]。那么,如何实现教学教研协同发展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抓好“三组两课三平台”(“三组”指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两课”指课堂建设、课程建设,“三平台”指校本研训平台、校内外交流平台、校内外竞赛平台)建设。抓好这三个建设,就可以从思想认知、体制机制和行动策略等方面将集团内不同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结为教学教研协同发展共同体,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依托教研组、备课组和课题组建设,推动教学教研团队协同发展
教研组、备课组和课题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的三个团组,建设好这三个团组,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在教育集团里,每个学科教师的总数相对较多,“名师”“骨干”资源相对丰富,能克服教研过程中因职责不明、任务主次不分、缺乏“名师”引领等弊端。
1.建设专业精深有高度的教研组。集团教研组的工作重点在于实现大教研,即要求教研组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宏观的视野去审视本学科,它的领衔者往往是该学科的“名师”或者专家。教研组的主要职能是以课标为指南,关注本学科教学教研的整体、纵向和宏观问题。包括学科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质量及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包括各学段的教学教研重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规划制订、教研动态掌握和方向确定;还包括向前考虑与小学的衔接,向后研究与高中的衔接等。教研组可以开展“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学术沙龙”“学科培训”“学科竞赛”等系列活动,让教师深度参与教研活动,开眼界,长见识,提升理论水平。
2.建设根植于教学实践的备课组。集团备课组主要成员是某学科某一年级的全体成员,他们的工作交集大多在该学段教学教研的一些局部、横向和具体的问题。备课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校本作业”开发、“常态课”互听互学等活动,聚焦具体问题,发挥集体智慧,集中攻关,探索解决之道。这样,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更具体、更务实、更精准、更规范,学科教师在业务学习、研究上更接地气,更有深度。
3.建设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要做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课题组的建设不容忽视。在教育集团内,可以让有共同研究目标和侧重点的教师组成课题组。课题组的教师可以是不同校区甚至不同学科的,他们因为共同的研究兴趣和目标而组成一个研究团队。这个团队以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热点问题为研究课题,把教师、学生、课堂、课标、教材、教法、学法等作为研究对象,关注教学的全过程和全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通过教学研究和研究成果的推广,既实现科研引领,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又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二、利用课堂建设和课程建设两大抓手,推动教学教研实践协同发展
课堂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也是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2]。教育集团可以依托丰富的师资资源,使得教学教研协同发展。课堂建设方面,要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方面,应理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干、枝、叶的关系,牢固树立“根深则本固,枝繁则叶茂”的理念,建构起以国家课程为根基主干,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枝叶的课程体系。
1.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紧扣“三个环节”抓课堂建设。“一个中心”是指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关照全体学生,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设计都围绕学生展开。二是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身心全面发展、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以及深度和广度。
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角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成长的陪伴者、前进的引路者;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者向课堂的主体转变,课堂教学任务的设定、过程、形式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与评价,都是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的。二是“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单向输出式教学为主”向“以双向或多向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主动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紧扣“三个环节”:“三个环节”是指课前集体备课环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课后训练巩固环节。
一是抓好课前准备环节,精心备课。备课要备清楚“三的、三点、三实际、一灵活、纵横联系”,其中“三的”指课程标准的目的、单元或章节的目的和课时的目的;“三点”指突出重点,讲好难点,说明疑点;“三实际”指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教材实际出发,因“教材”制宜;从社会实际出发。“一灵活”指如何灵活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纵横联系”中“纵”的联系指一门学科年级之间的联系,“横”的联系指各学科要彼此兼顾。
二是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做好评价。课堂教学从四个方面进行衡量:明确学什么,知道怎么学,学多长时间,学得怎么样。在集团教研组里,主要通过“名师示范课”“课改成果展示课”、新调入教师“亮相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同课异构”以及各类“竞赛课”等课型,借助观课、说课、评课等途径,让教师既能从授课者的角度去亲身实践,又能从观课者的视角去反观自身,进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是抓好课后巩固环节,查漏补缺。作业布置是课后巩固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革新作业布置形式,改变以往机械重复类作业,以思维拓展类作业和探究性作业为主,同时还要重视作业梯度的设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可做的作业,都能通过完成作业获得应有的提升。在此前提下,集团内各备课组协同作战,借鉴学习,讨论研究,整理编辑成一套符合本集团学情实际的校本作业体系。各备课组将本组成员的成果在教研组内共享,经过不同年级的使用、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有较高质量的校本作业。
2.做好地方和校本课程建设。要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仅靠落实好国家课程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集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校内外师资、硬软件资源,推进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实施。课程设置方面,分为三大类:
一是国家课程拓展类。基于国家课程的拓展类课程,如基于语文学科的名著阅读、经典朗诵、诗词大赛,基于数学学科的趣味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基于英语学科的口语交际、英文原声影视赏析、美食服饰风土介绍,基于理化生地的研究性、项目化跨学科学习,基于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的辩论会、模拟法庭、演讲,基于音乐学科的管乐队、合唱队,基于体育与健康的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
二是主题教育活动类。常规活动课程化,定期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研学活动、安全教育、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集团内部可以进行空间、时间、师资、硬件、形式、规模等方面的整合,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活动育人效益最大化。
三是兴趣爱好培养类。立足于集团师资实际,发挥教师兴趣特长,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棋类、舞蹈、手工制作、环保社团、书法、器乐等兴趣小组活动。一方面可以密切校际教师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师资配备方面,立足本校师资,整合利用集团内教师资源,外聘社会教育机构师资。课程实施以本校区教师为主,对个别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集团内教师跨校区代课、师徒结对“传帮带”活动等形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方面,因课而异,灵活安排。其中,课内定时的课程有:课前三分钟课程、每天的早午读及大课间活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课外不定时的课程(项目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活动)等。
地方和校本课程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教材,以实践为途径,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掘课程的育人功能,把学生家国情怀、自立自强、责任担当、敬畏自然、感恩奉献、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育落到实处。
三、依托校本研训平台、校外交流平台、竞赛平台,推动教学教研协同发展
在教育集團里,通过校本研训、校内外交流、校内外竞赛三大平台的打造,让教师专业化成长有保障,让教学教研协同发展渠道畅通。
1.搭建全覆盖的校本研训平台。教师梯队建设方面,利用“名师工程”“骨干工程”“青蓝工程”这三大工程的实施,实现教师梯队建设全成员关注、全学科覆盖和全过程培养。
一是充分利用“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资源,发挥“三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集团内“三名”教师占比相对大,集团通过“三名”工作室、组织开展各类“沙龙”以及专题教育教学教研活动,让名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骨干工程”平台,发挥骨干教师的担当作用。对于骨干教师要重点培养,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亮相的机会。还要充分利用“青蓝工程”平台,发挥师徒结对帮扶作用,引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此外,指导教师有必要通过连续跟踪听课,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及课外辅导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悉心指导,以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和感受,在职业认知、业务提升、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示范引领,增强其归属感,激发其内驱力。如此通过名师示范引领,骨干主体担当,青年教师看齐跟进。依托“三大工程”实施,让各个层级的教师都有各自的专业归属、发展目标与提升途径。
二是业务学习培训方面,常态化开展校本业务学习、课堂改革、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九个一”(读一本专业书籍、做一次讲座、写一篇教研论文、上一节公开课、撰写一个案例、自制一份试卷、参加一个课题研究、掌握一项信息技术、参与一项项目开发)等活动,通过校本培训和教师自学,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2.搭建便捷、高效、全天候的校内外交流平台。一是“请进来”。邀请教育教学及教科研专家教授,既开展面向全员的“通识”培训,也开展面向学科的专业培训。通过现场听评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对教育教学工作、课题研究、中高考改革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与引领。二是“走出去”。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参加培训、观摩、比赛,开拓教师眼界,让其学习借鉴、消化吸收,提升业务水平。三是“上网络”。搭建网络教研、教学平台,开展集团内校际协同教学教研交流和网络培训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师参与区域内、省内乃至全国层面的网络交流,借“他山之石”,攻“专业成长”之玉,促教学教研协同发展。
3.搭建全学科、多层级的业务竞赛平台。搭建集团内竞赛平台,常态化开展课堂、课标、课件、微课、论文、教学设计、基本功等各类业务竞赛,锤炼教师的业务技能,提升业务水平。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外竞赛。比如,参加省市区级优质课、新秀、骨干、教学能手等各级各类竞赛评比。在比赛中,让教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教学教研水平。
总之,集团化办学的优势让原来制约教学教研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得到解决,为促进集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集团要将“三组两课三平台”建设作为抓手,打造教学教研协同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庆昕.新疆玛纳斯:以教研共同体助推县域集团化办学迈向优质[J].中小学管理,2022(08):20-22.
[2]金丽君.教育集团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的行与思[J].中小学管理,2021(08):21-23.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Z202)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