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2023-08-06 01:21景恬
甘肃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成就对策

景恬

【摘要】为科学表征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本文从信息化应用、信息素养、信息化环境、信息化发展优势、信息化发展劣势、信息化发展需求这六个维度构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同心圆模型,在甘肃省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相关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得到普及深化,人员信息素养大幅度提升,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但仍存在安全绿色用网水平尚不高、“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功能不够完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覆盖面小和应用水平低等问题。据此,对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督导评估,建设教育专网、完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持续开展人员信息素养提升工程,着力创新推广信息化应用模式等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调查设计;现状调研模型;成就;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3—0063—0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长期教育领域开展工作的行动纲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要求,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1]。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融合,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路径[2],教育信息化成为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发展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措施,如支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支持教育新基建和在线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三个课堂发展等[3];开展了对薄弱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调研[4],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调研[5],对滇西贫困片区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调研[6],了解贫困地区和各省市的教育信息化现状,提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在此背景下,甘肃省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受教育厅委托,开展了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专题调研,笔者作为专题调研小组成员参与了专题调研全过程。此次调研旨在准确掌握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为省级教育信息化规划编制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对于加快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设计

(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模型构建

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模型能够明确教育信息化调研维度,可以借鉴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对较为典型的教育信息化评估量表的梳理如上面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评估呈现多角度切入,进一步分析可知,量表维度囿于描述教育信息化相关内容的静态客观性,缺失对相关人员动态主观性的关照,而各類人员的主观动态性能够反映各类人员的主动作为情况,能够发现制约教育信息化向深向实发展的障碍和激发各类人员主观能动性的着力点。可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亟需从“物本位”向“人本位”转变[14]。同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意识到各区域和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不是完全跟随技术风向而动,而是各地区和各学校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因材施教地使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发展质量,转变教育发展动能,将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支撑。由此可知,现状调研模型不仅需要静态客观性维度,而且需要动态主观性维度。

结合表1分析,在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模型的构建中,教育信息化调研可从行为应用角度切入,从发展角度构建。从行为应用角度看教育信息化,这是相关人员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行为。心理学家班杜拉从行为起因的角度提出交互决定论,将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作为引起行为发生的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而这些决定因素相互影响[15]。这说明行为的发生受到环境、个人和其他行为的共同影响。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发展而开展的各种信息化应用行为,其要素可以分成教育信息化行为、教育信息化个人、教育信息化环境。由于教育信息化本身不具有能动性,可以将教育信息化行为理解为个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为,围绕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人员所具备的信息素养展开,将教育信息化环境理解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所依托的环境。按照交互决定论中因素之间具有双向影响作用,信息化应用、信息素养、信息化环境这三个因素彼此之间也相互影响。

从战略发展角度看教育信息化,具有国家信息化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的重要地位[16],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模型的构建可以借助相关战略分析思想和分析维度。基于此,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企业都需要选择最佳发展(教育/经营)战略。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源自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的思想,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在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17]。构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模型,可掌握SWOT分析法中内部情况的优势和劣势维度,增加诉求维度。由于国家层面发布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文件,明确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的重点是如何用技术来改进学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需要将“做”和“不做”教育信息化的思考转变为“做”和“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选择。而增加了诉求维度,是由于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调研,需要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相关人员提供反馈诉求的渠道。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将教育信息化的维度设计为信息化发展优势、信息化发展劣势、信息化发展诉求。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模型的维度由行为应用角度产生的维度和战略发展角度产生的维度共同组成。行为应用的维度分别是信息化环境、信息化应用、信息素养;战略发展的维度分别是信息化发展优势、信息化发展劣势、信息化发展诉求,优势、劣势、诉求维度都可以指向行为应用角度中的任一维度。两种维度共同指向教育信息化现状,同心圆结构可以较好地区分并关联两者,由此,构建行为应用和战略发展角度的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模型,将其称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同心圆模型(简称同心圆模型),如图1所示。

分析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同心圆模型,信息化应用指信息化在教学、评价、研训、管理等场景中的应用;信息素养指各类人员在支撑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知识、态度与意志力;信息化环境指一切支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硬件环境(教育场所、教学终端等)、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系统平台、教育资源、数据中心)、文化环境(相关政策、社会认可度)等。同心圆模型中,外层圆中的信息化发展优势指地区或学校在发展信息化教育中显现出来的优势,如亮点、成果、效益等;信息化发展劣势指发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在环境、素养、应用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信息化发展诉求指发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对环境、素养、应用等方面的诉求。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框架

调研框架能够统筹一级维度和二级维度,并赋予二级维度即指标项具体含义,同时调研框架为调研工具开发提供直接依据。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框架的一级维度由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同心圆模型的要素组成,二级维度由信息化应用开展的各类应用场景组成。以科学全面表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为出发点,基于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同心圆模型,结合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特点,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框架,一级维度有信息化应用、信息素养、信息化环境、信息化发展优势、信息化发展劣势、信息化发展诉求等方面。二级维度对应一级维度,有教学应用、评价应用、研训应用、管理应用,信息科学知识、信息科学意识、信息科学意志力,信息化教育场所、信息化教育终端、网络环境、信息化系统平臺、信息化教育资源、数据中心、文化环境等方面,涉及能合理选用多样化教学组织方式开展教学,学校设有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支持课程,能使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支持教学,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对学生开展评价,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对教师开展评价,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展过程性评价;有能共享信息的科研平台,有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人员培训,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人员培训的内容;能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规划,能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规章制度,能组织和参加教育信息化相关活动,能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信息化评估督导活动,能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有信息技术本体性知识、信息技术应用性知识,有规划设计信息技术的知识,有组织管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在教育中有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有版权保护、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意识,有应用信息技术创新优化教育教学的意识;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有积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支持开展信息化教与学活动的场所,具备支持开展信息化教研活动的场所;具备支持开展信息化教育的终端设备;具备支持开展信息化教育应用的网络条件;平台支持教学、学习、研究、管理、评价、家校联系等教育业务,支持一键登录,各平台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数字化教育资源类型多样,能实现智力教育资源共享,能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化教育资源等内容。

(三)预测试及问卷完善

基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框架,综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针对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技术人员和教师,分别编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2021年6月,专题调研小组在甘肃省兰州市基础教育学校进行问卷预测试。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开展问卷建构效度检验,问卷中各量表的KMO值均大于0.900,分别为0.953、0.927、0.953、0.968、0.974、0.921,显著性检验p<0.001,这些数据说明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各项指标均在允许范围内。

二、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的实施过程

甘肃省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基础教育学校范围内开展。教育行政部门的调研对象包括全部的市级教育局和分层抽样选择的县区级教育局,如下面表2所示。实地调研的基础教育学校遵循多级抽样原则抽取样本学校,即在已抽取的县区中再次随机抽取基础教育学校样本。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实地调研是通过与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进行现场实地访谈。关于基础教育学校的调研,由学校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和学科教师填写线上问卷和实地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

1.信息化应用普及深化,呈现百花齐放新局面。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的教学、评价、研训、管理方面的应用得到充分普及,并已开启深化创新模式。各学校在扎实开展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重视学习和应用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以此带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各学校尝试在年终考核加入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全过程评价;学校建设科研系统平台支持科研活动,重视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虚拟教研活动;学校引进并应用各类软件,提升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水平,重视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实现学校管理数字化转型。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走向深化应用的历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团队和个人,积极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综合课程改革、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教学、基于AR/VR等技术开展虚拟实验教学。甘肃省基础教育中有半数以上的教师非常认可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探究式教学、翻转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合作学习等,以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并支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由此可知,在基础教育中,信息化技术在多方面、多环节、多要素上均得到应用和深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局面。

2.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节节提升,形成新态势。基础教育的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和学科教师已具备支持或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信息素养,能够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尤其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阶段,促进了基础教育各类人员主动接受信息技术,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教学与管理活动。

以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为例分析人员信息素养现状,在信息科学意识方面,“版权保护意识”“数据安全意识”“技术应用意识”“技术优化教学意识”“技术创新教学活动的意识”的得分分别为3.83、3.86、3.86、3.88、3.84,处于较好水平,教师各项信息科学意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信息科学知识方面,“操作设备的知识”“制作资源的知识”“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知识”“信息化教学法的知识”“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评价的知识”的得分分别为3.72、3.54、3.85、3.64、3.62皆高于3.50,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教师虽然较好地掌握了信息化应用相关知识,但各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信息科学意志方面,“直面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困难”“技术应用遇到困难自己解决或寻求帮助直到解决困难”的得分分别为3.79、3.87,分析可知教师在信息化应用中能够直面困难,多渠道解决这些难题。由此可知,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意识、知识、意志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正在形成新态势。

3.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提供新依托。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环境和政策文化环境日益优化。甘肃省基础教育学校中,100%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78.98%的学校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学校网络稳定性能够较好地满足日常教学、办公的需求。多媒体教室占学校总教室的比例为91.23%,正在迈入由简易多媒体教室向交互多媒体教室和智慧教室升级换代的阶段。支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计算机实验室,支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化学科实验室,支持跨学科教学及创新思维培养的创客教室,支持校本资源和生成性资源建设的录播教室等,正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88.67%的学校建设了校园安防系统,为师生的校园安全提供强大守护。教育资源形成了以省级教育云平台为枢纽、市(州)教育云平台为节点,以平台资源与“三个课堂”等为智力资源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雏形,全省有71.43%的市(州)建立了教育云平台,甘南州云平台与省级云平台率先实现了单点登录和资源对接。AR/VR等技术的应用,使具有交互功能和三维立体效果的资源越来越普遍。

各地正在形成有代表性的数据中心,管理方式分为托管运维和自主运维两种方式,较好地兼顾了灵活且有序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形成了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应用、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化教育应用推进、经费投入保障、督导评估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效支撑和引导着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由此可知,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多点建设持续发力,日益完善。

(二)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一网两低:学校网络出口带宽与绿色用网水平低。中小学校的网络不同于高校,高校通过CERNET接入互联网且多数能达到百兆的桌面带宽,中小学校主要是通过各运营商连接进入互联网,调研发现甘肃省86.51%的中小学校网络出口带宽在100M左右,带宽速度较低且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导致在开展“三个课堂”等协同教学的过程中常出现声音、图像卡顿等现象,亟待通过提高网络带宽,在传播层面上消除信源到信宿的噪声,提高信宿方接收到的教学视频传输质量。中小学生在学校信息技术课上机、教师在学校备课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常遇到弹窗广告难屏蔽、不良网站难过滤等问题。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存在一定技术挑战。

2.一台两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存在功能与资源推送欠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是支持行政部门精准管理,支撑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实现教学、评价、研训和管理模式融合创新的关键平台。目前,甘肃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在功能上还存在不足,影响到大平台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平台在教学功能方面,对教师开展精准的备课、教学、评价和家校联系的支持不足;在数据管理方面,大平台与学校各平台尚未完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对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数据的采集、分析、汇总等功能不够完善;在资源支持方面,平台中资源存在着学科间结构性失衡,教师与资源的关系仍是“人找资源”,尚未有效实现“资源找人”即资源的精准推送,教师在较多的资源中较难及时找到适合的优质资源,导致教师平台使用率不高。

3.一少一低:人工智能类课程少且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水平低。人工智能技術为教学、评价、研训、管理等教育应用的内容和手段注入新动能。但甘肃省基础教育阶段仅有12.14%的学校开设人工智能类课程,且处于人工智能课程教师与课程资源都比较缺乏的困境。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各类教育改革尚未完全展开,其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如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即时反馈和即时评价学习有待推进;其支持下的教育管理创新还不够;其支持下的过程性数据采集与分析、可视化报告、建议与预警提供比较欠缺;其支持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智能诊断与分析没有有效实施。目前,甘肃省中小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处于应用覆盖面小、应用水平低的初级阶段。

四、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对策

立足于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有的基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需求,本着补短板、促公平、亮特色、提质量、增效能的原则,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规划和督导评估

教育信息化是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复杂工程,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通过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勾画信息化教育蓝图。做好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需要牢牢把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发展这一基本方向,树立以应用驱动建设、以建设促进应用的基本理念,借鉴其他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其他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成功经验,整合优质资源,将融合应用、创新发展作为重点,建立工作时间表,提出符合省情且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工作重点、评价指标,并以此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督导评估工作的关键抓手。

(二)建设教育专网,完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深入发展,信息网络、平台体系作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特点。为了畅通学校和管理部门的教育网络,给青少年提供安全、绿色、高速、便捷的网络服务,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建设教育专网。完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功能和服务水平,为学校提供云应用,支持学校依托平台开展教学、管理、研修、评价等活动;提供开放应用接口,支持学校在平台中接入个性化应用;开发并上线大平台App应用,支持通过移动终端访问大平台,保障开展泛在式、移动式教学和管理活动;依托一体化政务平台,支持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数据流动;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基础数据互联互通,伴随式采集过程性数据,结合知识图谱提供教学精准分析,形成教育发展指数,支撑科学决策。

(三)有效优化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

信息化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新常态,数字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的生产资料,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性材料,支撑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水平。对此,需要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服务,完善并共享教育资源;加快出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标准,进一步提升优质数字资源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校本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建设融合社会科教场馆的大教育资源平台;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资源精准推送,将人与资源的关系从“人找资源”转变为“资源找人”。

(四)持续开展人员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人员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与信息化发展同频共振,需要持续实施人员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对管理人员开展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不仅讲清开展教育信息化的道理、原理,提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路径,还通过创新培训形式,分析、研讨、观摩典型案例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对技术支持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在聚焦主业技术内容的基础上,兼顾技术发展热点和趋势,引入有助于技能提升和应用的灵活、有效的机制,如学分认证机制、准入机制、免修机制等。

强化对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在信息化教学普遍规律为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各学科信息化教学具体规律的培训内容,着重将调研中发现的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薄弱点,如资源制作、信息化教学法、技术支持的学生评价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层培训,根据教师现有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情况,引导其参加不同类别的培训课程。增加跨校网络教研和课题研究活动,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形成发展共同体,以网络教研、课题研究的形式,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并将参加信息化相关培训、教研、课题研究的经历和成果等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奖励的必要条件。

(五)着力创新推广信息化应用模式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需要更新教育思想,提高信息化教育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资源重配,推动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模式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类课程上,更体现在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中、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在深化融合和创新推广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研模式、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等信息化应用模式方面,应进一步激发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动力。并注重挖掘和宣传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扩大试点示范的倍增效应,扎实促进信息化应用推广,切实为甘肃省基础教育提质增效服务。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教育信息化调研同心圆模型,基于调研模型开发了调研框架和调研工具,并对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进行现状表征工作。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有两处创新:构建同心圆模型,模型综合考虑客观静态性因素和动态主观性因素,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视角下,将信息化发展中的优势、劣势和诉求纳入调研模型的要素中,这种构建从宏观上(区域层面)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数据,从学校层面为挖掘特色提供视角,从个体层面为关注信息化应用主体的能动性提供渠道,有利于引导教育信息化发展面向未来。同时,以教育信息化调研同心圆模型为基础,能够有助于开发基础教育信息化调研框架和调研工具,并有效开展调研工作,勾勒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全貌。

参考文献

[1]郑勤华,于玻.教育模型支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架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03):10-16.

[2]魏和平,伏蓉.应用“三个课堂”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22(02):15-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2020-03-05).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6/s3342/202003/t20200316_431659.html.

[4]李賀,沈灵亮,钱冬明.我国薄弱地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08):50-54.

[5]唐烨伟,郭丽婷,庞敬文,等.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河源市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10):106-112.

[6]曾天山,祝新宇,万歆,等.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现状调查及改进对策——以滇西片区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51-56.

[7]汪琼,陈瑞江,刘娜,等.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04):10-14.

[8]陈吉利.英国学校信息化自我评估指标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8(06):28-31.

[9]吕新奎.中国信息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2.

[10]张进宝.从“六要素模型”到“CIPO模型”:教育信息化研究思路的再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05-09.

[11]吴砥,尉小荣,卢春,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92-99.

[12]谢幼如,常亚洁.绩效导向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56-61+92.

[13]李玉顺,安欣,周颖,等.互联网学习发展水平评估模型研究——以基础教育阶段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0(06):65-72.

[14]吴砥,王美倩,杨金勇.智能时代的信息素养:内涵、价值取向与发展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21(03):46-53.

[15]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1-08-23].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7]张黄群.营销管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编辑:彭雪亮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成就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了不起的成就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失恋“成就”的CEO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