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19.113
摘 要: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全新观念,是希望能够彻底地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该文针对我国目前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并试着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深度融合 课堂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13-02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1]这里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手段,以期能够达到这种改变。在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各学校都在不断地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善了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但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和误区,从本质上讲并没有达到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1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原因分析
从当前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只是偶尔或较少或在特定的场合下才“融入”了课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根深蒂固,他们仍旧认为,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一本教案、一张嘴,就是最好的教学组合,就是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好诠释;(2)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交替使大多数教师疲于应对,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去应用和实践,与其让未知的事物占据大量的时间去实验,不如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符合“让学生升学、考高分”的目的;(3)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上使用了课件教学就是应用了信息技术,其做法也是相当的简单,将整个教学环节用PPT程序式地呈现出来,或者将教学内容通过PPT播放,相当于教材搬家;(4)中小学教师公开课比赛、教学观摩课等等,一些教师为了达到好的效果,为了获得竞赛的奖项,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请外援、花钱购买技术支持等,展现出来的成果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然而公开课和观摩课过后,课堂又恢复了常态,并没有丝毫的改变;(5)有些学校购买了先进的设备,但由于不会使用或者不能大面积使用,致使设备长期处于无效应用的状态,再加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参差不齐的,一味地投入设备而不考虑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一种盲目投资,过度地消费使得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认识和评价取向不一致;(6)受传统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中小学仍旧重视“分数”和“升学率”,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成为摆设,甚至为其它主科课程“让路”,更别提其它课程使用信息技术了;(7)尽管国家和各地教育机构都在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各类信息化教育培训,但是能够亲自接受培训的不外乎是学校的业务领导和骨干教师,大多数教师接收的是“二手培训资源”。
2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解决途径探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讲到“要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平台互联共通、资源共建共享,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推送优质教育资源。要坚持应用驱动,持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
(1)创新教育思想,引领科学发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指导着人们从事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和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管理和运行以及教学监督和评价等。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在提倡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即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主张在信息化环境下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启发、监控、设计与实施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思考、练习、研究和探索的主体地位,只有将这二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教育思想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变革,这是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素养尤为重要,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势在必行。师资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培训力度空前强大。各地中小学纷纷选送骨干教师接受培训,学习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如何有效融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储备骨干力量。
(3)取舍有方,突出学科特色,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模式,如何选择再合理地运用,是很多教师面临的一个困惑。事实上,选择任何一种信息技术将它应用于课堂教学,都要关注两个因素,学习者年龄和学科门类,这也正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者们都在强调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要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精心设计,打造精彩课堂,充分借助和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堂精彩、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它的功效不仅仅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能让老师和学生同时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和讲解、对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和改变、对师生互动的趣味性增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做好合理充分的教学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最直接体现和最有效手段。
(5)联合共建,将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落到实处,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发展不一,如果能够在整合区域特色,汇集名师经验的基础之上,以比赛促发展、将比赛成果应用到课堂之上,以科研促教学、用科研成果指导平时的教学,就能在资源利用和加工的技术上实现共建共享,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4):3-12.
[2]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7):16.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