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低年级童话教学作业设计研究

2023-06-21 01:40:46陈敬宇
新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童话教学作业设计双减

陈敬宇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童话是儿童喜爱的文学题材,是重要的教育载体。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双减”政策中又提到,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童话内容为儿童设计既符合减负政策、又具备教育价值的真实性作业。本文以小学低年级童话课文为例,主要从实施操作办法与实施反思评价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在情境创设、朗读与感悟、积累与迁移三个方面对小学低年級童话类教学作业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减”政策;童话教学;作业设计

在“双减”政策以前,学生通常面临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的困扰,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有效发挥作业育人功能一直是当前作业布置与设计的重点。如今,“双减”政策的提出正促进了作业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从童话教学及作业设计入手,试图通过优化作业管理改进作业内容与形式减负提质激趣促进学生素养发展,让作业为学生成长赋能。

一、现实与回归:童话教学作业设计研究的应然路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童话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设计相应作业。童话教学作业是提升儿童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以素养提升为导向,通过作业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丰富学生语言表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喜爱游戏和自我表现的特点,而童话便是符合儿童兴趣、能够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且满足儿童个性化发展的文学形式。

二、情境与体验:低年级童话教学作业设计研究的展开路径

1.创设作业情境

(1)利用技术资源提高情境多样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上不断地尝试创新实践与应用,线上教学成了教师常态化教学途径之一。在中小学中普及的钉钉、微信、腾讯会议等各类直播平台软件及云龙区“云码云学”等线上资源的开发,极大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此外,在线下课堂中,希沃白板、班级优化大师、多媒体投影等现代化教学系统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便利,尝试在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情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利用生活资源提高情境真实性。在教学时我们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作业时可以考虑让孩子利用身边的资源,亲身实践,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通过生活实践的方式去完成。如学习《我是一只小虫子》这篇课文,小虫子的快乐生活对孩子来讲是十分新奇的,课文中也涉及到“屎壳郎”“螳螂”“天牛大婶”这些个性鲜活的昆虫角色。可以引导孩子们去留心生活中的各种昆虫,根据所观察到的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性,模仿课文的语言为这些小虫子编一段“传奇故事”,呈现作业成果时可以结合绘画插图、制作头饰道具来增添趣味性。

(3)利用课本资源提高情境有效性。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画面非常精美且贴合内容,有助于学生直观学习,同时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单元主题和相应的语文要素。教师挖掘和利用课本中丰富的资源进行作业设计,既能有效积累知识,又有效发展学生能力,达到课本学习的目的。

在《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中有一则提示语:“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说些什么呢?”根据提示可以对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学习了老牛和野鸭的“意见”,孩子们已经体会到了小动物的表达特点,懂得了利用转折词先说优点、再说缺点的方式更加委婉礼貌,让人能够接受。因此在设计练习时,笔者考虑到让学生利用这样的句式,展开想象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试着说一说,让青蛙的泥塘有了更多美丽的变化,体会到青蛙做了许多辛苦的劳动。最后再结合课本中的两幅插图对比,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劳动能够创造美好生活。

2.注重朗读与感悟

(1)读童话—读出语言情感。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中让孩子品味童话语言特点,培养良好语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孩子可以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掌握读出童话语言特点的方法。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便可以针对性巩固和训练朗读能力,让孩子在朗读中领悟童话故事的语言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快乐读书吧”的《企鹅送冰》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和父母共读、同桌互读、小组品读等方式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堂中直接呈现自主作业的成果。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点评后再次练读,读出不同情境下人物的语言特点。

(2)演童话——演出角色个性。设计童话表演作业是符合儿童天性的作业形式,可以是单人即兴表演、小组合作表演独幕剧和各班级联合编演“课本剧”等。布置让孩子自己练习设计动作神态演读角色语言的作业,如表演《我是一只小虫子》中乐观快活的小虫子;小组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并进行角色分配、动手准备头饰道具、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演的作业,如《青蛙卖泥塘》中各种小动物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小青蛙提出建议的情节;根据自己理解的角色性格特点来续写故事并表演出来的作业,如续编《蜘蛛开店》的结局。

(3)讲童话——讲出情节逻辑。复述故事是低年级语文中常见的作业形式,在巩固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思维想象等综合能力。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直接让学生将故事全部讲清楚是困难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利用根据关键词或关键句和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减轻孩子的作业难度,同时也能训练孩子对阅读文本进行梳理探究的目标要求。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的课后学习要求是:“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学生首先要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对故事的发展顺序进行梳理,达到“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目标要求。梳理完关键情节后,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品童话—品出童话人生。童话故事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具有让儿童更容易接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童话故事往往蕴含一些道理,在品味新奇故事的同时能够获得很多启示,童话中个性鲜明的角色也深受儿童喜爱。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如何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小毛虫》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以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部分孩子理解这两句话的道理是有困难的,教师可以从“规律”入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如太阳东升西落等,再去理解一条毛毛虫最后如何变成一只蝴蝶的科学道理,最后明白小毛虫在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教师可以设计让孩子仿照课文结构,在生活中找一找像小毛虫这样的事例,由课堂走向课外,从小毛虫身上学到个人品质。

3.渗透积累与迁移

(1)续编童话。在童话的世界里,一切植物、动物以及各种身份的人物都是充满新鲜感的,故事可以是充满奇思妙想或不可思议的,童话故事能够满足儿童一切想象创造的需要。孩子们大多都能够轻松把握童话故事里鲜明的角色特点和浅显寓意,同时还可以注意到一些想象的空间。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发掘童话故事中的“留白”,让他们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迁移创造属于自己的儿童故事。

如《蜘蛛开店》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发挥想象,说一说还有谁光顾了蜘蛛的店,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有的孩子仿照课文的故事走向,认为蜘蛛再次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也有的孩子认为蜘蛛幡然醒悟,更换招牌,生意越来越红火。无论设计哪种结局,孩子们都明白遇到难题时不克服困难是无法获得成功的道理。

(2)自编童话。为满足儿童个性和想象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自主编写轻松愉快的童话故事。如《沙滩上的童话》课后练习,需要孩子们根据提供的词语自主编一编童话故事。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课文的主人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和想象沉浸地编织出童话,通过设计迁移训练可以让孩子根据一些提示词编织完整的童话。

①将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作为学习出发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要求学生根据词语,想象故事情节。创编一则童话。首先,教材中展示的词语在我们曾经学过的童话篇目中都有迹可循:如“森林超市”孩子们可以联想到《蜘蛛开店》;“玫瑰花”可以想到《开满鲜花的小路》;“国王”可以想到《动物王国开大会》等等。其次,这些词语有些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如“冬天”“星期天”“厨房”等,学生在创编故事时可以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习作课后还可以开展故事交流大会,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创意,锻炼口语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童话的积极性。

②发掘学习资源,打破作业形式。新课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进行《狼和小羊》的课外阅读时,孩子们还设计并练习了《新版狼和小羊》的童话剧。有的孩子感到小羊很可怜,自发和班里的同学一起重新设计了情节,改变小羊的结局。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给故事加入了小猫、小狗、小马和小象等角色,针对他们的形象特点设计了符合角色个性的语言和动作。最后小羊在小动物们的合力帮助下赶跑了大灰狼,重现出正义战胜邪恶的童话故事。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的生成中主要做到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供情景化的支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由编演的童话空间,满足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③关注作业细节,给予及时引导。在设计童话时,儿童有时会编写不当的情节内容,教师要及时纠正。如在《青蛙卖泥塘》设计动物们纷纷给小青蛙提出意见时,有的孩子让小青蛙准备其他小动物以便小狐狸捕猎吃肉。通过引申到社会现实,学生明白要珍惜和平美好的生活,让故事回归和谐和劳动的主旋律。

4.探究性学习

(1)自主探究—自主设计童话作业。在学习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根据童话内容引导孩子自主设计一些探究型作业。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提示孩子搜寻一些关于青蛙的资料,包括外形变化、生活习性等特点;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可以提示孩子去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作用,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大家分享……

(2)合作探究—小组分层分工作业。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分层次作业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如《大象的耳朵》课后练习需要孩子讲述故事,有的孩子复述故事较为吃力,有的孩子可以模拟角色动作神态和语言創造性地展示故事。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让孩子互助完成,通过孩子的语言去帮助仍有困难的孩子梳理童话情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作中得到口语能力的锻炼;如果是情境表演,可以让孩子根据能力自主分配不同难易的角色,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并获得成就感;如果是自编或仿写故事,孩子们可以各抒己见,思路碰撞,自由展开想象力,共创一篇小组童话。

三、素养与兴趣:低年级童话教学作业设计研究的评价依据

1.鼓励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活动参与度

在作业评价的环节,教师要以儿童的视角和儿童平等交流,尊重儿童个性;关注儿童的学习状态,提高作业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效果;运用多样化的鼓励性语言,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设计小比赛、闯关小游戏、趣味道具可以激发儿童参与的积极性,满足儿童好胜心。

2.示范教学与暗示教学相结合

教师的评价方法除了直观具体评价,还可以通过自身肢体和语言的示范作用加以引导,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或者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多样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并模仿。在各组学习成果呈现时,评价的语言要具体,既要说明完成出色的地方,还要指明哪里还有提升的空间,并追加练习,多次反馈,争取达到目标效果。

3.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建立可测量评价体系

在作业评价时,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形成与发展情况。通过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师生共评等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方面评价。因此,在作业设计分层的基础上建立可测量的作业评价体系,设计参考维度,有助于教师获得作业反馈并调整教学措施。

童话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文体,童话教学是重要的教育媒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计好童话教学的相关作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学生通过作业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获得良好的文学审美体验,真正促成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绯雷.“双减”下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科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上海教育,2022(Z1).

[3]金妮.“双减”背景下的低年级语文作业优化设计[J].小学教学研究,2022(18).

[4]黄婷.“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改革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22(17).

猜你喜欢
童话教学作业设计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析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如何利用童话教学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26:32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7:56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33:38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