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2023-06-20 00:15:41王笑芝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开发应用课程资源

王笑芝

摘 要:小学阶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时,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高效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深度挖掘适合学生发展的资源。因校制宜,丰富学生劳动体验,以学科劳育共性为基础,生成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深化劳动素养内涵。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环境,以课程資源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应用

一、明晰劳动素养,明确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从宏观层面看,四大核心素养指导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在项目分类、资源开发等环节起着引领性作用;从微观角度看,它为课程教学的认知、探索、实践、反思等方面提供了方向,让教学活动目的清晰明朗,如图1所示。

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中可以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所有自然资源、人力及物力的总和。包括学校、社区和家长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劳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科学性、适切性、生活性、实践性、生成性原则,要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符合学生劳动能力、年龄规律。课程资源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锻炼学生探索劳动规律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以此提升学生综合劳动素养。

二、开发特色课程,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劳动教育是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主舞台,以学校为整体,以教师为主体的劳动教育活动是决定学校劳动教育的成败。在劳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人文底蕴为目标,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懂得责任担当,进而形成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学科融合劳育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要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要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师作为劳动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以《课标》中小学阶段劳动任务群为指导,以学生兴趣与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当下所需及今后所需设计的教学活动,如图2。

为了使课程资源具有实用性,应对任务群进一步细分,从空间、时间、课程三个维度进行资源整理,方便学生合理规划时间,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劳动实践。

劳动空间由室内(教室内)、校内、家庭、社会四个活动场所组成,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场所可提供的课程资源差异,结合场所功能特征,设计操作性强、效率高、效果好的教学活动。室内可设计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等常见劳动活动;校内可依托建设的植物种植基地、动物养殖基地等,设计农业生产劳动和传统工艺制作劳动活动;采取“线下传授+线上指导”“教师+家长”指导的方式,设计烹饪与营养、家用电器使用与维护;通过“教师引导+家长陪伴+专业人员指导”的形式,设计学生在所住小区或周边社区进行现代服务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劳动时间由在校时间段、放学时间段、假期时间段三个方面组成,在这三个时间段内,按照时间长短与实践需要,设计劳动任务清单,指导学生在清单内挑选自己能够完成的相关劳动进行实践。劳动教育空间和劳动教育时间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开展。

围绕劳动教育具体任务群,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应适当发掘各学科可利用资源,进行学科融合教育。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班会课、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语文课文学习、以“动手制作”为主题的科学教学活动、以“挑战第一次”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等,都能融入劳育元素。通过发掘不同学科劳育价值,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明白劳动无处不在,生活即劳动的道理。

(二)以学生兴趣为目标,开展多元社团劳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劳动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必须设计趣味性强、类型丰富的劳动活动。劳动社团活动能很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消化课堂所学,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在开设劳动社团之前,要充分了解学校教师的劳动技能情况和学校劳动资源的配置情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校劳动场地为主阵地,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劳动社团活动。如在低年级开展“剪纸社团”,在中年段开展“种植社团”“无土栽培社团”,在高年段开展“养殖社团”等,通过兴趣小组成员以点带面的劳动形式,影响班级同学,进而形成校园劳动文化。

劳动社团搭建的目的是以活动促成长,因此,社团活动形式的确定尤为重要。首先是动手实践,指导教师要确定劳动主题,在主题涵盖范围内,指导学生采取科学、规范方式进行实践劳动。其次是科学探究,任何一项劳动都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劳动起来会更省力、更高效,反之则事倍功半。此过程重在方法指导,既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也是学生自行学习知识、探索规律、寻找方法的过程。再次是劳动记录,劳动记录是学生劳动过程的回顾,也是劳动经验的记录,更是劳动资料的积累,在整个社团活动中有着巨大作用。根据劳动内容不同,可以设计不同项目的记录内容。如劳动主题、劳动目的、劳动过程、劳动反思等,学生在参与社团劳动后,及时把过程跟结果记录下来,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劳动重塑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熏陶学生劳动情感。最后是劳动感悟,感悟是对劳动过程的总结升华,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补救措施,指导学生养成勤于总结、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三)以学校资源为基础,指导项目实践劳育体验

学校场地、设施及环境是劳动课程实施最基础的资源,也是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保障。学校要按照劳动课程内容结构及实施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段劳动需求,建设必要的劳动实践室。最常见的劳动资源场所是教室,学生在此进行清洁与收纳相关劳动。还可以建设美食制作室供学生进行烹饪与营养劳动,在楼顶建设种植基地供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利用学校空置场地搭建动物养殖基地供学生从事养殖劳动,等等。

在满足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形成相配套的软件管理措施。一经学校讨论后,以文件的形式确定基地管理方案、劳动管理条例,确保实践室、实践基地高效有序运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合理指导、学生的有序活动都是劳动教育正常实施的基础。通过“提供平台、丰富课程、优化管理”的劳动教育思路,以达到建设劳动基地为学生劳动提供平台,学生实践劳动为课程开发提供资源,课程资源完善为劳动场地优化提供经验的循环发展模式,如图3。

(四)以活动手册为载体,完善实施过程劳育评价

编订校本劳动手册是对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一项重要补充。学校根据已开展的相关劳动教育课程及活动,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内容、确定主题、细化措施等方法,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劳动能力情况,编订劳动手册。以劳动手册作为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我会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我要怎样做”,在指导中明晰任务,锻炼能力。寒暑假等时间较长的假期,学校可以联系周边社区,指导学生参与社区劳动服务课程,并对此课程进行跟踪评价,通过自评、同学评、教师评、家长评、社区工作人员评等多维评价模式,激励学生不断优化劳动内容。劳动教育课程既有校内的课堂教学、基地实践、社团活动、指导手册,又有校外的社区服务课程,彼此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学生劳动行为习惯养成,提升学生综合劳动素养,如图4。

三、构建劳育环境,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秉持开放、互助的理念,积极挖掘家庭、社区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劳动教育环境。

(一)挖掘家长资源,扩展劳动广度

教师在学校开展的劳动课堂教学或劳动实践活动,无法涵盖所有劳动任务群,教师也很难达到样样精通、事事俱会,因此应引入家长和家庭资源,补充学校劳动教育无法覆盖的范围,扩展劳动广度。所有家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首先是家长的支持。学校开展的相关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涉及需要家长配合的部分,应力争家长的支持,可以是支持孩子参与实践活动、配合孩子完成劳动任务等,从而让家长了解学校劳动和家庭劳动在内容上是相融相通的,在课程上也是紧密关联的,家长的支持这种最基础的、隐形的劳动资源,可以助力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劳动技能。其次是家长的指导。指导比配合又提高了一个层次,需要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更多,相比于隐形的支持,指导需要真实付出,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劳动进行讲解说明,甚至是手把手教。因此家长指导下的劳动教育意义重大,不仅弥补了课堂劳动教育无法开展的项目,还能增进家庭情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育人功能切实彰显,影响深远。最后是家长课堂。人有所长,尤其在劳动技能方面,班级几十位家长,总有部分家长在某些劳动项目上精专,邀请部分家长到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劳动经历,指导劳动技能,熏陶劳动情感,这种家长课堂的模式既新颖又有趣,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

从支持到指导,再到课堂的家长资源,是隐形到真实、家庭到学校的多层次劳动教育影响体现。学校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合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助力学校劳动教育发展,让学校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

(二)寻找社会资源,拓展劳动深度

学校是紧密联系社区、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教育共同体,学校要积极寻找有利于劳动教育开展的社会资源,拓展劳动深度。

学校可以邀请社区管理人员和相关事业单位代表,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制度的制定、劳动项目清单的研制、劳动课程的评价、劳动文化环境的创设等,以协同做好学生劳动课程开展工作。根据企事业单位特征,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劳动、运行模式,让学生体会制造业、现代服务行业等不同岗位的劳动任务。同时也可以借助农场等开放性公共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体验学校、家庭无法提供的劳动类型,丰富学生的劳动技能。社会资源不仅是带学生走出去,也可以邀请省市区级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校进行交流指导,以自身为榜样,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向先进模范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

劳动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眼前需求,更对学生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和教师要围绕“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多层次挖掘可利用资源,打造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新格局,助力学校劳动教育向创新、高质、高效发展。以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大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发符合学生能力特征、学生喜欢的劳动课程资源,把劳动教育工作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赵婉斐.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3]曹镧心.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07).

[4]管晓鹏.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索[J].学周刊,2022(07).

猜你喜欢
小学劳动教育开发应用课程资源
在劳力上劳心: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突围之路
劳动号子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路径初探
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及课程建构研究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和开发应用研究
科学家(2016年3期)2016-12-30 00:40:36
基于智能电网AMI的智能电表系统开发应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22:07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7: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1:43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6:48